一种制笔注塑模具中热流道系统的多头热咀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7113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35
一种制笔注塑模具中热流道系统的多头热咀结构,包括模具,所述模具内设置有热咀本体,所述热咀本体开设有主流道和容置槽,主流道和容置槽相互连通,热咀本体设置有发热装置,热咀本体的底端设置有浇口套,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咀芯,所述咀芯开设有与主流道连通的引流道和分流道,所述分流道与引流道连通,所述咀芯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咀头,各咀头均开设有出料孔,所述出料孔均与分流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咀芯上设有连通分流道至发热装置的导热槽及导热芯,该导热芯包括芯头件及导热杆件,所述芯头件包括延伸至分流道内的球头端及设置于导热槽内的密封端,该密封端与导热槽相对分流道的槽口处适配贴合形成密封面,所述导热杆件发热装置贴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笔注塑模具中热流道系统的多头热咀结构
本技术涉及热流道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制笔注塑模具中热流道系统的多头热咀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技术中,热流道在对距离比较远的点位进行进胶时,多采用一个咀嘴加分流板对一个点的形式,分流板和每个咀嘴都需要单独加热,比较浪费成本,更重要的是由于多了分流板,导致模板厚度增加,因而难以适用于厚度有限制的模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开发了一种多头热咀,但是这种多头热咀由于只有一个发热圈,所以流道上很难控制是否会出现加热死角,因此而不适于对距离比较远的点位进行进胶。而且,发热圈的热量只能传导至流道壁上,流道内靠近流道壁的熔料受热程度,与相对芯部受热程度不一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制笔注塑模具中热流道系统的多头热咀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制笔注塑模具中热流道系统的多头热咀结构,包括模具,所述模具内设置有热咀本体,所述热咀本体开设有主流道和容置槽,主流道和容置槽相互连通,所述热咀本体设置有发热装置,所述热咀本体的底端设置有浇口套,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咀芯,所述咀芯开设有与主流道连通的引流道和分流道,所述分流道与引流道连通,所述咀芯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咀头,各咀头均开设有出料孔,所述出料孔均与分流道连通,所述咀芯上设有连通分流道至发热装置的导热槽及导热芯,该导热芯包括芯头件及导热杆件,所述芯头件包括延伸至分流道内的球头端及设置于导热槽内的密封端,该密封端与导热槽相对分流道的槽口处适配贴合形成密封面,所述导热杆件包括连接端及受热端,该连接端与芯头件连接,所述受热端与发热装置贴合。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导热性能更好的导热芯,直接延伸至分流道内,导热芯的芯头件在分流道中形成加热岛,顺分流道而走的熔料在遭遇芯头件后,分别从芯头件的两侧绕过,该绕过的过程,分流道内熔料相对的内部与芯头件接触受热,加上熔料相对的外部与分流道接触受热,保证了更加充分的加热,避免了熔料由于输出速度过快,在热咀中只是表面受热,内芯温度不足的问题。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密封端沿导热杆件轴向相对导热槽做滑动配合,该密封端直径大于球头端,所述导热槽相对分流道的槽口处设有限位凸缘及行程腔,该限位凸缘与球头端外周面滑动贴合并形成密封面,所述行程腔与密封端滑动贴合并形成密封面;所述密封端设有滑动腔,所述导热杆件的连接端延伸至滑动腔内做滑动配合,该连接端设有固定凸缘,所述固定凸缘相对密封端一侧设有拉簧,该拉簧一端与固定凸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滑动腔固定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芯头件可以相对导热杆件做轴向滑动的设置,芯头件不再固定的延伸至分流道内,而是会根据分流道内熔料压力,动态的轴向退让。当熔料压力较大时,冲击在芯头件球头端上的力会其沿导热杆件相对退出分流道,让出分流道内的空间供熔料通过,这时拉簧受力变形,产生势能,在压力减小时,拉簧驱动芯头件回到分流道内。这样的动态设置,能够适应分流道内压力变化。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导热芯采用铍铜材质制成。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铍铜是一种过饱和固溶体铜基合金,是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及抗蚀性能良好结合的有色合金,经固溶和时效处理后,具有与特殊钢相当的高强度极限,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和疲劳极限,同时又具备有高的导电率,导热率,高硬度和耐磨性,高的蠕变抗力及耐蚀性。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发热装置包括加热圈,所述导热杆件受热端与加热圈贴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一种制笔注塑模具1中热流道系统的多头热咀结构,包括模具1,所述模具1内设置有热咀本体2,所述热咀本体2开设有主流道21和容置槽,主流道21和容置槽相互连通,所述热咀本体2设置有发热装置3,所述热咀本体2的底端设置有浇口套4,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咀芯5,所述咀芯5开设有与主流道21连通的引流道51和分流道52,所述分流道52与引流道51连通,所述咀芯5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咀头53,各咀头53均开设有出料孔531,所述出料孔531均与分流道52连通,所述咀芯5上设有连通分流道52至发热装置3的导热槽及导热芯6,该导热芯6包括芯头件7及导热杆件61,所述芯头件7包括延伸至分流道52内的球头端71及设置于导热槽内的密封端72,该密封端72与导热槽相对分流道52的槽口处适配贴合形成密封面,所述导热杆件61包括连接端及受热端62,该连接端与芯头件7连接,所述受热端62与发热装置3贴合。通过设置导热性能更好的导热芯6,直接延伸至分流道52内,导热芯6的芯头件7在分流道52中形成加热岛,顺分流道52而走的熔料在遭遇芯头件7后,分别从芯头件7的两侧绕过,该绕过的过程,分流道52内熔料相对的内部与芯头件7接触受热,加上熔料相对的外部与分流道52接触受热,保证了更加充分的加热,避免了熔料由于输出速度过快,在热咀中只是表面受热,内芯温度不足的问题。所述密封端72沿导热杆件61轴向相对导热槽做滑动配合,该密封端72直径大于球头端71,所述导热槽相对分流道52的槽口处设有限位凸缘91及行程腔92,该限位凸缘91与球头端71外周面滑动贴合并形成密封面,所述行程腔92与密封端72滑动贴合并形成密封面;所述密封端72设有滑动腔65,所述导热杆件61的连接端延伸至滑动腔65内做滑动配合,该连接端设有固定凸缘63,所述固定凸缘63相对密封端72一侧设有拉簧64,该拉簧64一端与固定凸缘6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滑动腔65固定连接。通过将芯头件7可以相对导热杆件61做轴向滑动的设置,芯头件7不再固定的延伸至分流道52内,而是会根据分流道52内熔料压力,动态的轴向退让。当熔料压力较大时,冲击在芯头件7球头端71上的力会其沿导热杆件61相对退出分流道52,让出分流道52内的空间供熔料通过,这时拉簧64受力变形,产生势能,在压力减小时,拉簧64驱动芯头件7回到分流道52内。这样的动态设置,能够适应分流道52内压力变化。所述导热芯6采用铍铜材质制成。铍铜是一种过饱和固溶体铜基合金,是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及抗蚀性能良好结合的有色合金,经固溶和时效处理后,具有与特殊钢相当的高强度极限,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和疲劳极限,同时又具备有高的导电率,导热率,高硬度和耐磨性,高的蠕变抗力及耐蚀性。所述发热装置3包括加热圈,所述导热杆件61受热端62与加热圈贴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笔注塑模具中热流道系统的多头热咀结构,包括模具,所述模具内设置有热咀本体,所述热咀本体开设有主流道和容置槽,主流道和容置槽相互连通,所述热咀本体设置有发热装置,所述热咀本体的底端设置有浇口套,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咀芯,所述咀芯开设有与主流道连通的引流道和分流道,所述分流道与引流道连通,所述咀芯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咀头,各咀头均开设有出料孔,所述出料孔均与分流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咀芯上设有连通分流道至发热装置的导热槽及导热芯,该导热芯包括芯头件及导热杆件,所述芯头件包括延伸至分流道内的球头端及设置于导热槽内的密封端,该密封端与导热槽相对分流道的槽口处适配贴合形成密封面,所述导热杆件包括连接端及受热端,该连接端与芯头件连接,所述受热端与发热装置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笔注塑模具中热流道系统的多头热咀结构,包括模具,所述模具内设置有热咀本体,所述热咀本体开设有主流道和容置槽,主流道和容置槽相互连通,所述热咀本体设置有发热装置,所述热咀本体的底端设置有浇口套,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咀芯,所述咀芯开设有与主流道连通的引流道和分流道,所述分流道与引流道连通,所述咀芯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咀头,各咀头均开设有出料孔,所述出料孔均与分流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咀芯上设有连通分流道至发热装置的导热槽及导热芯,该导热芯包括芯头件及导热杆件,所述芯头件包括延伸至分流道内的球头端及设置于导热槽内的密封端,该密封端与导热槽相对分流道的槽口处适配贴合形成密封面,所述导热杆件包括连接端及受热端,该连接端与芯头件连接,所述受热端与发热装置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笔注塑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建桥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市爱好笔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