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6657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包括支架、托抬单元、压迫单元和控制装置,所述托抬单元包括可通过电机驱动从而沿着支架的立柱上下移动的横杆以及固定在横杆上的颈椎颌枕吊带,所述压迫单元的压迫杆螺纹固定在横杆上,所述压迫杆的底端固定有弧形软板,所述电机和控制装置电连接,通过设置带有万向轮的门字形框架式支架,不但移动方便,且中央放置的座椅或者轮椅进出便捷;利用电机驱动横杆及其上连接的颈椎颌枕吊带沿着立柱上下移动,从而托抬患者的头部至合适的高度,去除了绳索和滑轮,整体造型更易被接受;通过设置压迫单元卡住患者的肩部,有效避免因托抬单元的牵引作用所导致的患者位置移动,从而保证牵引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颈椎牵引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
,特别是一种颈椎牵引装置的

技术介绍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不断提高,另外从事伏案工作的文职人员和长期使用电脑办公的人员等发病率也很高。骨科医疗颈椎病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如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和牵引物理治疗等。牵引物理疗法通过牵引颈椎,使每一颈椎间孔增加2.5~5mm,通过使椎间隙增宽,缓解症状,很受患者欢迎。目前在各大医院,都有专用牵引治疗设备,每次牵引时间约为20~30分钟,一般是十次为一疗程。现有的牵引设备往往结构较为复杂、重量大、制作成本高,需要患者去医院进行物理牵引治疗,较为麻烦,导致很多患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疾病难以及时治好。此外,现有的牵引设备通常利用绳索和滑轮将患者的头部吊起,从而对颈椎进行缓慢的牵引复位,整个使用过程类似于上吊,导致部分患者心理负担较大,感到恐惧而抗拒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去除了绳索和滑轮,整体造型更易被接受,可卡住患者的肩部,有效避免因托抬单元的牵引作用所导致的患者位置移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包括支架、托抬单元、压迫单元和控制装置,所述托抬单元包括可通过电机驱动从而沿着支架的立柱上下移动的横杆以及固定在横杆上的颈椎颌枕吊带,所述压迫单元的压迫杆螺纹固定在横杆上,所述压迫杆的底端固定有弧形软板,所述电机和控制装置电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支架包括立柱、底板、万向轮、加强筋和横梁,所述立柱和若干个万向轮分别固定在底板的上下两侧,所述加强筋倾斜固定在立柱和底板之间,所述横梁固定在两根立柱的相邻侧之间从而形成门字形框架。作为优选,所述托抬单元包括电机、丝杆、丝母、横杆、挂钩和颈椎颌枕吊带,所述丝杆固定在立柱内,所述电机驱动丝杆上固定的丝母上下移动,所述横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丝母和挂钩相连接,所述颈椎颌枕吊带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横杆相邻侧之间的挂钩上。作为优选,所述横杆包括设有内螺纹的螺管和设有外螺纹的螺柱,所述螺管和螺柱螺纹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压迫单元包括压迫杆、把手和弧形软板,所述把手和弧形软板分别固定在压迫杆的上下两端,所述弧形软板的圆心位于远离压迫杆的一侧且弧度与人体肩部相适应。作为优选,所述弧形软板的圆弧内侧还设有若干个防滑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带有万向轮的门字形框架式支架,不但移动方便,且中央放置的座椅或者轮椅进出便捷;利用电机驱动横杆及其上连接的颈椎颌枕吊带沿着立柱上下移动,从而托抬患者的头部至合适的高度,去除了绳索和滑轮,整体造型更易被接受;通过设置压迫单元卡住患者的肩部,有效避免因托抬单元的牵引作用所导致的患者位置移动,从而保证牵引效果。本技术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颈椎牵引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颈椎牵引装置的支架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颈椎牵引装置的压迫单元的左视图。图中:1-支架、11-立柱、12-底板、13-万向轮、14-加强筋、15-横梁、2-托抬单元、21-电机、22-丝杆、23-丝母、24-横杆、241-螺管、242-螺柱、25-挂钩、26-颈椎颌枕吊带、3-压迫单元、31-压迫杆、32-把手、33-弧形软板、331-防滑条和4-控制装置。【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图2和图3,本技术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包括支架1、托抬单元2、压迫单元3和控制装置4,所述托抬单元2包括可通过电机21驱动从而沿着支架1的立柱11上下移动的横杆24以及固定在横杆24上的颈椎颌枕吊带26,所述压迫单元3的压迫杆31螺纹固定在横杆24上,所述压迫杆31的底端固定有弧形软板33,所述电机21和控制装置4电连接,所述支架1包括立柱11、底板12、万向轮13、加强筋14和横梁15,所述立柱11和若干个万向轮13分别固定在底板12的上下两侧,所述加强筋14倾斜固定在立柱11和底板12之间,所述横梁15固定在两根立柱11的相邻侧之间从而形成门字形框架,所述托抬单元2包括电机21、丝杆22、丝母23、横杆24、挂钩25和颈椎颌枕吊带26,所述丝杆22固定在立柱11内,所述电机21驱动丝杆22上固定的丝母23上下移动,所述横杆2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丝母23和挂钩25相连接,所述颈椎颌枕吊带26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横杆24相邻侧之间的挂钩25上,所述横杆24包括设有内螺纹的螺管241和设有外螺纹的螺柱242,所述螺管241和螺柱242螺纹连接,所述压迫单元3包括压迫杆31、把手32和弧形软板33,所述把手32和弧形软板33分别固定在压迫杆31的上下两端,所述弧形软板33的圆心位于远离压迫杆31的一侧且弧度与人体肩部相适应,所述弧形软板33的圆弧内侧还设有若干个防滑条331。本技术工作过程:首先,将座椅或者轮椅放置在两根立柱11的相邻侧之间,并使患者坐在座椅或者轮椅上。随后,根据患者所需,转动螺管241,从而调整两根横杆24的间距并将患者的头部固定在颈椎颌枕吊带26上。然后,患者可通过固定在立柱11上的控制装置4,利用电机21驱动丝母23带动横杆24和颈椎颌枕吊带26上下移动至合适的高度,从而控制颈椎牵引的高度。最后,医生或者其他周围的人通过把手32转动压迫杆31,使弧形软板33卡住患者的肩部,利用橡胶等质地的弧形软板33,在限制住患者肩部位置的同时,增加使用舒适度。本技术通过设置带有万向轮的门字形框架式支架,不但移动方便,且中央放置的座椅或者轮椅进出便捷;利用电机驱动横杆及其上连接的颈椎颌枕吊带沿着立柱上下移动,从而托抬患者的头部至合适的高度,去除了绳索和滑轮,整体造型更易被接受;通过设置压迫单元卡住患者的肩部,有效避免因托抬单元的牵引作用所导致的患者位置移动,从而保证牵引效果。上述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说明,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定,任何对本技术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托抬单元(2)、压迫单元(3)和控制装置(4),所述托抬单元(2)包括可通过电机(21)驱动从而沿着支架(1)的立柱(11)上下移动的横杆(24)以及固定在横杆(24)上的颈椎颌枕吊带(26),所述压迫单元(3)的压迫杆(31)螺纹固定在横杆(24)上,所述压迫杆(31)的底端固定有弧形软板(33),所述电机(21)和控制装置(4)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托抬单元(2)、压迫单元(3)和控制装置(4),所述托抬单元(2)包括可通过电机(21)驱动从而沿着支架(1)的立柱(11)上下移动的横杆(24)以及固定在横杆(24)上的颈椎颌枕吊带(26),所述压迫单元(3)的压迫杆(31)螺纹固定在横杆(24)上,所述压迫杆(31)的底端固定有弧形软板(33),所述电机(21)和控制装置(4)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包括立柱(11)、底板(12)、万向轮(13)、加强筋(14)和横梁(15),所述立柱(11)和若干个万向轮(13)分别固定在底板(12)的上下两侧,所述加强筋(14)倾斜固定在立柱(11)和底板(12)之间,所述横梁(15)固定在两根立柱(11)的相邻侧之间从而形成门字形框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抬单元(2)包括电机(21)、丝杆(22)、丝母(23)、横杆(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智能葛林璞成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