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水灌溉节能园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317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水灌溉节能园林,包括集水装置、和集水装置连通的蓄水池和蓄水池连通的灌溉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用于种植植被或铺设小道的表土层、设于表土层下方的渗水层和设于表土层一侧且与蓄水池连通的排水沟;其中排水沟与渗水层连通;所述灌溉装置包括水泵、连通于水泵的出水端的出水管道和若干个连通于出水管道的喷头,其中水泵的进水端与蓄水池连通,具有既能收集雨水作为灌溉水源又能将灌溉用水重复利用灌溉的优点,经济节能且适用地区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水灌溉节能园林
本技术涉及一种园林绿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水灌溉节能园林。
技术介绍
园林景观是为了通过园林草坪和植物营造绿色环境。现代园林,在着重建设景观小品的同时,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建设园林式城市,在整个城市布置绿地系统、安排道路与游憩场所,实现城市园林化,建设包括道路风景线、以绿林草坪为主的天然生态公园,这些都是为了美化城市,城市更加美丽,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园林景观建设也要按照节水型社会的要求去实施。授权公告号为CN20848041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节能蓄水型园林灌溉装置,包括蓄水池,蓄水池的顶端设有集雨板,集雨板的两侧底端固定连接有收集盒,收集盒的底端贯穿连接有第三水管,蓄水池内卡扣连接有过滤网,过滤网的下方连接有支撑网,水泵固定连接蓄水池的底端,水泵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水管并延伸至蓄水池外,第二水管通过管接头管接在第一水管上,第二水管上端连接有旋转轴,旋转轴的上端连接有喷头旋转管,喷头旋转管远离旋转轴的一端连接有喷头,第一水管的下端均匀连接有底座,底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底端一侧设有湿度感应器,湿度感应器外连控制器并通过导线串联连接在外部电源上;该技术通过蓄水池以及集雨板收集雨水,然后蓄水池内的雨水通过水泵输送至喷头,从而对园林植物进行喷灌。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灌溉的水源来自雨水可以降低灌溉费用而且起到节能的效果,但是在一场雨中,收集雨水的装置仅能收集少部分的雨水,而且雨天不一定常有且每次雨量不一定充足,所以该技术的局限性大,仅适用于雨水较丰沛的地区,才可满足足够的灌溉水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蓄水灌溉节能园林,具有既能收集雨水作为灌溉水源又能将灌溉用水重复利用灌溉的优点,经济节能且适用地区广。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蓄水灌溉节能园林,包括集水装置、和集水装置连通的蓄水池和蓄水池连通的灌溉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用于种植植被或铺设小道的表土层、设于表土层下方的渗水层和设于表土层一侧且与蓄水池连通的排水沟;其中排水沟与渗水层连通;所述灌溉装置包括水泵、连通于水泵的出水端的出水管道和若干个连通于出水管道的喷头,其中水泵的进水端与蓄水池连通。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装置所收集的水源自两个途径,一是雨水,二是来自灌溉的水,雨水可以直接通过排水沟流至蓄水池,雨水还可以通过滴落于表土层,表土层下渗至渗水层,从而间接排至排水沟,最终到达蓄水池,水泵将蓄水池内的将水传递至喷头,从而完成对园林植被的灌溉;同时当表土层内的水达到饱和时,多余的灌溉用水则通过渗水层流至排水沟,从而用于下一次灌溉,减少灌溉用水的浪费,经济节能,也适用于雨水并不丰沛的地区,适用地区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沟的上端设有用于覆盖排水沟开口的排水盖,所述排水盖开设有若干个连通外部与排水沟的盖孔,所述排水沟的侧壁水平固定有放置于排水盖下方的排水网,所述排水网与排水盖之间填充有鹅卵石。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减少落叶堵塞排水沟或者被雨水冲刷流至排水沟的淤泥将排水沟堵塞的情况。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沟与所述渗水层之间连通设有位于表土层下方的透水层,所述渗水层的孔隙率大于表土层的孔隙率且小于透水层的孔隙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层起到汇集渗水层和表土层中水的作用,从而将汇集的水流至排水沟,从而加快集水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层内填充有鹅卵石且透水层的底部埋设有沿透水层长度方向延伸且用于收集透水层内的水的集水管,集水管的侧壁表面开设有若干个沿集水管长度方向排布的通孔,集水管连通设有排水管,排水管与排水沟连通。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管通过其上的通孔将来自不同长度区间的透水层内的水进行汇集,再将该汇集的水通过排水管排至排水沟,从而流至蓄水池,起到集水作用,从而提高集水效率和灌溉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池的底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且所述蓄水池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20°,蓄水池的底面的最低处设置有排污口。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对蓄水池进行清洗时,通过喷水管对蓄水池底面的淤泥进行冲刷,淤泥随着冲刷而水流至最低处的排污口,从而排出淤泥,便于蓄水池内淤泥的清洗。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池的侧壁连通设有自来水管,且自来水管位于蓄水池底面最高处的正上方。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自来水可为蓄水池内注入灌溉水源,避免干旱时蓄水池内存储水不足的情况,同时自来水管口位于最高处,可以在注水的过程中同时将池底的淤泥冲刷至排污口处,便于对池底淤泥的清洗。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池的底面设置为阶梯式底面,蓄水池的底面的最低处设置有排污口,所述蓄水池的侧壁连通设有自来水管,且自来水管位于蓄水池底面最高处的正上方;所述水泵与蓄水池的连通口开设于蓄水池底面最高处的正上方。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阶梯状底面的凹处可以起到积聚淤泥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池底淤泥的随水流而移动,减少淤泥随水流流至水泵的进水端,从而堵塞水泵的情况;自来水管在注水的过程中同时将池底的淤泥冲刷至排污口处,同时又能将水泵与蓄水池之间的连通口附近的淤泥冲刷掉,避免堵塞水泵的情况。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渗水层和所述透水层的下方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隔水层和基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水层将渗入的雨水与基层隔离,使雨水均由排水沟排出,从而保护地基的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喷头设置为摇臂式喷头或者摇臂式喷头与雾化喷头的组合。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摇臂式喷头能够提高灌溉的范围以及灌溉效率,雾化喷头既能起到喷灌作用又能净化空气,提高园林的舒适度。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集水装置通过排水沟收集雨水,又通过表土层和渗水层的渗透作用收集多余的灌溉用水,集水装置汇集的水存储于蓄水池内,水泵将蓄水池内的将水传递至喷头,从而完成对园林植被的灌溉;集水装置将灌溉用水重复利用,减少灌溉用水的浪费,经济节能,也适用于雨水并不丰沛的地区,适用地区广;2、设置透水层和埋设于透水层内的集水管,将表土层的水进行汇集的水并通过排水管排至排水沟,从而流至蓄水池,起到集水作用,从而提高集水效率和灌溉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的集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的灌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2的蓄水池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集水装置;2、蓄水池;3、灌溉装置;11、表土层;12、渗水层;13、排水沟;14、透水层;15、隔水层;16、基层;17、排水盖;21、排污口;22、自来水管;31、水泵;32、出水管道;33、喷头;131、集水管;132、通孔;133、排水管;171、盖孔;172、排水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水灌溉节能园林,包括集水装置(1)、和集水装置(1)连通的蓄水池(2)和蓄水池(2)连通的灌溉装置(3),其特征是:所述集水装置(1)包括用于种植植被或铺设小道的表土层(11)、设于表土层(11)下方的渗水层(12)和设于表土层(11)一侧且与蓄水池(2)连通的排水沟(13),其中排水沟(13)与渗水层(12)连通;所述灌溉装置(3)包括水泵(31)、连通于水泵(31)的出水端的出水管道(32)和若干个连通于出水管道(32)的喷头(33),其中水泵(31)的进水端与蓄水池(2)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水灌溉节能园林,包括集水装置(1)、和集水装置(1)连通的蓄水池(2)和蓄水池(2)连通的灌溉装置(3),其特征是:所述集水装置(1)包括用于种植植被或铺设小道的表土层(11)、设于表土层(11)下方的渗水层(12)和设于表土层(11)一侧且与蓄水池(2)连通的排水沟(13),其中排水沟(13)与渗水层(12)连通;所述灌溉装置(3)包括水泵(31)、连通于水泵(31)的出水端的出水管道(32)和若干个连通于出水管道(32)的喷头(33),其中水泵(31)的进水端与蓄水池(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水灌溉节能园林,其特征是:所述排水沟(13)的上端设有用于覆盖排水沟(13)开口的排水盖(17),所述排水盖(17)开设有若干个连通外部与排水沟(13)的盖孔(171),所述排水沟(13)的侧壁水平固定有放置于排水盖(17)下方的排水网(172),所述排水网(172)与排水盖(17)之间填充有鹅卵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水灌溉节能园林,其特征是:所述排水沟(13)与所述渗水层(12)之间连通设有位于表土层(11)下方的透水层(14),所述渗水层(12)的孔隙率大于表土层(11)的孔隙率且小于透水层(14)的孔隙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水灌溉节能园林,其特征是:所述透水层(14)内填充有鹅卵石且透水层(14)的底部埋设有沿透水层(14)长度方向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滕盛琼李健聪张俊杰孙鹏陈林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荣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