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网络信号变压器及其拓扑电路
本技术涉及网络信号变压器
,特别是指一种网络信号变压器及其拓扑电路。
技术介绍
网络信号变压器是一种信号滤波器件,主要起到电压隔离、改善信号质量、改善EMC(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特性的作用。现有的网络信号变压器的电路拓扑主要包括隔离变压器、共模扼流圈、自耦变压器三个部件。由于生产过程中涉及大量手工作业工序,所以每增加1个部分整个元件的成本就大幅上升,因此现行广泛使用的网络信号变压器的拓扑仅包含隔离变压器、共模扼流圈两个部件,如附图1和2所示。但是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网络信号变压器的等效电路中,由于隔离变压器必须要有中心抽头,因此在工艺实现时,隔离变压器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都需要分别绕制2个匝数比为1:1的绕组,然后连接起来。因此隔离变压器实际上需要在1个磁芯中绕4个绕组才能实现相应功能,共模扼流圈需要2个绕组,因此现有的网络信号变压器至少需要2个磁芯,6个绕组。现有的网络信号变压器具有结构复杂、成本高、EMC特性较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网络信号变压器,结构简单,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网络信号变压器,包括鼓型芯,具有卷芯部以及相对设置于所述卷芯部两端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第一端子电极、第三端子电极及第五端子电极,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第二端子电极、第四端子电极及第六端子电极,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缘部; >第一绕线,被卷绕于所述卷芯部,且所述第一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极;第二绕线,被卷绕于所述第一绕线的外侧,所述第二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和所述第四端子电极;第三绕线,被卷绕于所述卷芯部,所述第三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五端子电极和所述第六端子电极。作为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信号变压器,包括鼓型芯,具有卷芯部以及相对设置于所述卷芯部两端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第一端子电极、第三端子电极及第五端子电极,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第二端子电极、第四端子电极及第六端子电极,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缘部;第一绕线,被卷绕于所述卷芯部,且所述第一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三端子电极;第二绕线,被卷绕于所述第一绕线的外侧,所述第二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端子电极和所述第四端子电极;第三绕线,被卷绕于所述卷芯部,所述第三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五端子电极和所述第六端子电极。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三绕线位于所述第一绕线的内侧;或者,位于所述第一绕线与所述第二绕线之间;或者,位于所述第二绕线的外侧。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三端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与所述第五端子电极之间,所述第四端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二端子电极与所述第六端子电极之间;或者,所述第五端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与所述第三端子电极之间,所述第六端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二端子电极与所述第四端子电极之间;或者,所述第一端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三端子电极与所述第五端子电极之间,所述第二端子电极位于所述第四端子电极与所述第六端子电极之间。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使用电镀或喷镀在第一绕线与第二绕线之间形成一层屏蔽层替换所述第三绕线,屏蔽层的端部连接至第五端子电极和/或第六端子电极。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使用金属薄片替换所述第三绕线,所述金属薄片卷绕于所述卷芯部,所述金属薄片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五端子电极和所述第六端子电极。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磁芯板,所述磁芯板的两端分别搭接于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绕线具有与所述第一绕线相同匝数。作为本技术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信号变压器拓扑电路,具有如前所述的网络信号变压器。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网络信号变压器及拓扑电路,将第一绕线绕制形成初级绕组,第二绕线绕制形成次级绕组,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具有相同匝数,取消了中心抽头的设计,没有中心抽头,容易保证初次级1:1等比例;另外,将第三绕线作为辅助绕组,使其在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形成一个屏蔽层,能够将共模干扰在初次极之间隔离,本技术通过增加辅助绕组的设计,使其在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形成一个屏蔽层,从而达到抑制共模干扰的目的,能够替代传统方式中的隔离变压器+共模扼流圈组合结构,结构简单,能够有效的降低制备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变压器原理图;图2为含有现有技术的变压器的电路拓扑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能够改善EMI的原理图;图6-1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引脚布局示意图;图14-1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备工艺示意图;图17为含有本技术的电路拓扑原理图。其中,1-卷芯部,2-第一凸缘部,3-第二凸缘部,4-第一端子电极,5-第二端子电极,6-第三端子电极,7-第四端子电极,8-第五端子电极,9-第六端子电极,10-磁芯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作为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如图3和4所示,提供了一种网络信号变压器,包括鼓型芯,具有卷芯部1以及相对设置于所述卷芯部1两端的第一凸缘部2和第二凸缘部3;第一端子电极4、第三端子电极6及第五端子电极8,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缘部2;第二端子电极5、第四端子电极7及第六端子电极9,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缘部3;第一绕线,被卷绕于所述卷芯部1,且所述第一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子电极4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极5;第二绕线,被卷绕于所述第一绕线的外侧,所述第二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三端子电极6和所述第四端子电极7;第三绕线,被卷绕于所述卷芯部1,所述第三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五端子电极8和所述第六端子电极9。本技术中,如图5所示,将第一绕线绕制形成初级绕组,第二绕线绕制形成次级绕组,取消了中心抽头的设计,没有中心抽头,容易保证初次级1:1等比例;另外,将第三绕线作为辅助绕组,使其在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形成一个屏蔽层,使用时,将该屏蔽层接地,由于次级与屏蔽层之间的寄生电容Csf、初级与屏蔽层之间的寄生电容Cfp均比初级与次级之间的寄生电容Csp大1~2个数量级,所以共模干扰全部通过Csf、Cfp导入地平面,从而有效消除系统自身干扰及外界传入的干扰。本技术通过增加辅助绕组的设计,使其在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形成一个屏蔽层,从而达到隔离共模干扰的目的,能够替代传统方式中的共模扼流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网络信号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鼓型芯,具有卷芯部以及相对设置于所述卷芯部两端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n第一端子电极、第三端子电极及第五端子电极,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缘部;/n第二端子电极、第四端子电极及第六端子电极,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缘部;/n第一绕线,被卷绕于所述卷芯部,且所述第一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极;/n第二绕线,被卷绕于所述第一绕线的外侧,所述第二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和所述第四端子电极;/n第三绕线,被卷绕于所述卷芯部,所述第三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五端子电极和所述第六端子电极;/n其中,所述第三绕线位于所述第一绕线的内侧;/n或者,位于所述第一绕线与所述第二绕线之间;/n或者,位于所述第二绕线的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网络信号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鼓型芯,具有卷芯部以及相对设置于所述卷芯部两端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
第一端子电极、第三端子电极及第五端子电极,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缘部;
第二端子电极、第四端子电极及第六端子电极,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缘部;
第一绕线,被卷绕于所述卷芯部,且所述第一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极;
第二绕线,被卷绕于所述第一绕线的外侧,所述第二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和所述第四端子电极;
第三绕线,被卷绕于所述卷芯部,所述第三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五端子电极和所述第六端子电极;
其中,所述第三绕线位于所述第一绕线的内侧;
或者,位于所述第一绕线与所述第二绕线之间;
或者,位于所述第二绕线的外侧。
2.一种网络信号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鼓型芯,具有卷芯部以及相对设置于所述卷芯部两端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
第一端子电极、第三端子电极及第五端子电极,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缘部;
第二端子电极、第四端子电极及第六端子电极,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缘部;
第一绕线,被卷绕于所述卷芯部,且所述第一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三端子电极;
第二绕线,被卷绕于所述第一绕线的外侧,所述第二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端子电极和所述第四端子电极;
第三绕线,被卷绕于所述卷芯部,所述第三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五端子电极和所述第六端子电极;
其中,所述第三绕线位于所述...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