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降低作业者数量,减少复杂 手工作业量,提高作业效率,缩小放置箱所需的空间及管插入可靠空易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的组装装置及其组装方法。这种组装装置是从开口端侧全自动地将热交换用的U形管插入配置在热交换器的外壳内的隔板14上的孔15内,其特征在于该组装装置具有管把持装置28,管定位装置29,管取出装置30,和管送出装置32,把持装置28是在作业位置成批把持多根管13,定位装置29将把持的管13定位在与上述隔板14的孔15对应的插入位置上,管取出装置30是将由上述管把持装置把持的管13中一根一根地取出,管送出装置32是将取出的管13送至上述隔板14侧并插入该隔板14的孔15内。(*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地把作为加热管或冷却管使用的热交换器用管组装到作为火力发电厂/原子能发电厂等的辅助设备的热交换器(例如,给水加热器,锅炉,蒸汽蒸发器或冷却冷却水/循环水或油等的冷却器等)上的。根据图19-图20说明现有技术。本例说明在火力发电厂或原子能发电厂等中使用的横置型给水加热器中加热管的热交换器用管的组装。图19概略地示出把管组装在给水加热器上的状态。给水加热器的结构是这样的,把流入循环水的称作为加热管的多根U形管2容纳在通常为圆筒壳1内,并形成管束。各管2以使该管2的弯曲端侧的U形弯曲部成竖直状态从开口端插入并排配置的多块隔板3上的孔4内进行组装。如图19所示,管组装时,把圆筒壳1的底部1a固定在高度可调工作台5上,而由支承台6将隔板3定位在规定高度上,5至8名工作人员以手动作业依次将管2插入这些隔板3上的孔4内。这样,在把全部管2插入隔板3上的孔4内后,使圆筒体1b与圆筒壳1的底部1a合在一起,再通过熔接将它们连接起来,从而完成了该热交换器。图20示出上述隔板3的平面形状,图21放大地示出了管2装在隔板3时的状态,图22示出管22的侧面形状。如这些图所示,管束通通常由1000根至3000根管2构成,在隔板3的中央位置配置管2的弯曲侧的U形弯曲部半径R为最小的管,其上下侧即两边部分配置U形弯曲部的半径R依次增大的管(图21的CL示出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间隔)。此时,由于U形弯曲部的半径R大的管2成覆盖半径R小的管2的弯曲端侧的端部的状态,因此,在把管2从开口端侧插入隔板3的通常组装顺序中,开始将U形弯曲部半径R小的管2插入隔板3上,之后,依次组装半径R大的管2。在目前,全部管2组装作业按照上述顺序从小R至大R的管的规则进行。参照图19说明这种顺序的组装方法。通常管2在制作完毕后分别放在多个箱7内。使容纳U形弯曲部半径最小的管2的箱7位于最上段,全部箱7按容纳管2的半径大小进行放置,从上段的箱7装到作业台8上,取下上面的盖7a,使用图中未示出的吊车,吊梁及多根尼龙绳等吊起管2,从箱7内将全部管2取出,装载在放于箱7上的枕木9上,擦去管2前端的污渍。之后,由5-8人一根一根地从枕木9上拿起管2,将管2的开口侧与隔板3上的孔4对准,边走边拿着管2插入孔4内,最后端作业者把管2推到隔板3的容纳开口端的规定位置处。在最后端的作业者的推进作业结束前,前头则的作业者返回最末,拿起下一根管2进行准备,按照如上相同的方式按顺序组装R相同的管2。将从枕木9上把安排的管2全部插入组装作业结束后,再由图中未示出的吊车/吊梁及吊绳等起吊同种管2,再次从枕木9上取出将擦净前端部的污渍后,进行上述相同的作业。反复进行上述作业,在隔板3的中心位置的1区段内,R尺寸最小的管2组装作业结束后,再在其上下位置的2区段内,使用必要数量的箱7,反复进行上述相同的作业,下面,按奇数/偶数的顺序在规定区段内,将规定数量的管2插入隔板3的孔4内。此时,因为管2的箱7必须有取出的间隙,所以管2要分成奇数段和偶数段,再容纳在箱7内。管2是全长最长如有11m,而直径D为20mm左右的细长形状,当支承点少时,易弯曲,导致插入作业困难,因此目前需要多人进行作业。另外,从容纳管2的箱7内一根一根取出管2导致箱7内其余的管2的崩塌,而使得之后取出非常困难,因此必须预先从箱7内取出必要根数的管2,必须在作业前计算余下的区段。如上述图20-22所示,给水加热器上管2的配置是从最小R的管2到最大R2的管按顺序有规则地进行配置,因必须根据上述U形特性从小R的管2按顺序插入,所以必须准备容纳相同尺寸R的管的箱7。为了提高箱7的容纳效率,在同一箱7内容纳不同R形状的管2时,按上述顺序,在中途取出如小R管2后,一旦要将开箱后的箱7移动到别处,就必须提供一个临时场所。同时,由于必须将容纳所需管2的箱7全部打开,因此,必须提供巨大的临时空间放置所有打开的箱7。此外,因必须从这样排列的箱7内将管2运至作业台8上,吊车等的起吊作业量也增大,另一方面,在使用吊车的场合,必须中断管的输送作业。这样,对于组装现有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用管,必须要多名作业者,同时复杂的手工作业效率极低,另外,还需设置箱7的空间,因此存在大量的问题。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降低作业者数量,减少复杂的手工作业量,提高作业效率,缩小放置箱7所需的空间及管插入可靠容易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的组装装置及其组装方法。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1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用管组装装置,这种组装装置是从开口端侧全自动地将热交换用的U形管插入配置在热交换器的外壳内的隔板上的孔内,其特征在于该组装装置具有管把持装置,管定位装置,管取出装置,和管送出装置,把持装置是在作业位置成批把持多根管,定位装置将把持的管定位在与上述隔板的孔对应的插入位置上,管取出装置是将由上述管把持装置把持的管中一根一根地取出,管送出装置是将取出的管送至上述隔板侧并插入该隔板的孔内。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装置构成的整体说明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管取出装置放大的透视图。图3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管取出装置动作的透视图。图4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管取出装置放大的透视图。图5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管取出装置放大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管插入状态的侧视图。图7是图6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8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捆包箱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捆包箱内部的平面图。图10是图9的侧断面图。图1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捆包箱内的管支承构造的透视图。图1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的使用的隔板的说明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的使用的输送机的侧视图。图1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方法的实施例的装置配置的平面图。图1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另外的实施例的装置的透视图。图17是图16示出的装置的说明图。图18是图16示出的装置的另外的说明图。图19是示出现有技术的透视图。图20是现有技术的方法中使用的隔板的说明图。图21示出图一般配置的说明图。图22示出通常的管构成的侧视图。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用管组装装置及组装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说明的是组装发电厂的给水加热器的加热管的组装情况。首先,根据图1-图5说明管组装装置的主要构成及使用该组装装置的管组装方法。图1是概略地示出装置整体构成的透视图。图2及图3是示出管把持装置及管取出装置的构成及动作状态的透视图,图4及图5是示出管送出装置及其动作的透视图及侧面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对象的给水加热器11是将作为流入循环水的加热管的U形管13容纳在圆筒壳12内,形成管束的加热器,各管13以该管13的弯曲侧的U形弯曲部成竖直状地从开口端侧插入并排配置的多块隔板14的孔15内。在本实施例中,构成该给水加热器11的圆筒壳12的底部12a和承插管13的多个隔板14放置在作业台车16上,并可移动到地面17上。圆筒壳12的底部12a通过调整台18装载在作业台车16上,另外,各隔板14由作业台车16通过支承台19支承着,并由图中未出的螺栓等固定,圆筒壳12的底部12a的高度通过高度调整台18进行调整,以便与隔板14的管插入孔的高度一致。把管13插入这样的给水加热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用管组装装置,这种组装装置是从开口端侧全自动地将热交换用的U形管插入配置在热交换器的外壳内的隔板上的孔内,其特征在于该组装装置具有管把持装置,管定位装置,管取出装置,和管送出装置,把持装置是在作业位置成批把持多根管,定位装置将把持的管定位在与上述隔板的孔对应的插入位置上,管取出装置是将由上述管把持装置把持的管中一根一根地取出,管送出装置是将取出的管送至上述隔板侧并插入该隔板的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德永吉春,鹫正,泽正一,一村多喜生,伊藤求,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