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钢管桩吊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4906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铁钢管桩吊装装置,包括移动平台、第一承载板、第二承载板、弧形铲,所述移动平台固定设置有液压装置,包括液压机油泵、液压机顶出机构7,所述液压机油泵位于移动平台行进方向后端,所述液压机顶出机构7底部与移动平台固定连接,通过液压装置,使得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可调整升降高度,便于初步提起钢管桩后缠绕钢丝绳,配合起重机进行吊装,使得吊装过程更方便,施工作业面积大,便于移动,避免了多台吊机相互配合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有利于安全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铁钢管桩吊装装置
本技术属于钢管桩吊装
,具体涉及一种地铁钢管桩吊装装置。
技术介绍
在施工过程中,地铁施工用的钢管桩运输到指定位置后,需要对钢管桩吊装到指定去取后,先立桩再打桩,现有的钢管桩吊装装置一般采用分段吊装,一般需要两个或者多个吊机分别吊装钢管桩的不同位置,通过多个吊机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钢管桩达到竖直状态再进行打桩;由于现场钢管桩多直接放在地面上,导致钢丝绳无法缠绕钢管桩,导致吊机无法直接将钢管桩吊起运输至指定位置,在吊装过程中,多台吊机之间的调配麻烦,工作效率较低,并且钢管桩在空中时,可能会由于吊机之间的配合不当造成钢管桩掉落,不利于安全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铁钢管桩吊装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如:吊装过程中多台吊机之间调配麻烦,钢管桩质量大,缠绕钢丝绳困难,吊装困难。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铁钢管桩吊装装置,包括移动平台、第一承载板,第二承载板、弧形铲;所述移动平台固定设置有液压装置,包括液压机油泵、液压机顶出机构,所述液压机油泵位于移动平台行进方向后端,所述液压机顶出机构底部与移动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平台底部设置有车轮;如图-所示,所述第一承载板其中一端靠近所述液压机油泵,所述第一承载板远离液压机油泵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沿所述移动平台的行进方向排列,所述滚轮可跟随其所在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变换倾斜角度,所述第一承载板底部固定设置有两个液压机顶出机构,所述第二承载板的结构与第一承载板相同,所述第一承载板与所述第二承载板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第二承载板的结构与第一承载板以所述连接板为中线成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承载板与所述第二承载板前部固定设置有弧形铲;所述弧形铲与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连接处一端的厚度大于另一端的厚度;所述连接板的两侧采用折叠轴0分别与所述第一承载板、所述第二承载板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板两端的底部支座分别与两个液压机顶出机构支撑连接。通过上述方案,所述移动平台固定设置有液压装置,所述液压装置工作时,基于帕斯卡原理,液压机油泵不断向油缸内压油,由于油缸内油压的不断增高,就迫使活塞及活塞上面的重物一起向上运动,打开回油阀,油缸内的高压油便流回储油腔,于是重物与活塞也就一起下落,使得所述第一承载板与所述第二承载板实现上下升降运动,所述移动平台设置有车轮,使得移动平台可以沿施工路线行进;第一承载板与钢管桩接触时,通过滚轮减小两者之间的横向摩擦,避免对钢管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通过两个液压机顶出机构与第一承载板支撑连接,使得第一承载板保持前后平衡的基础上,控制第一承载板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承载板的结构与第一承载板以所述连接板为中线成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承载板与所述第二承载板前部固定设置有弧形铲,且弧形铲两端的厚度不同,使得钢管桩可以逐渐嵌入至弧形铲,通过液压装置,实现将钢管桩抬起;所述连接板两端的底部支座分别与两个液压机顶出机构支撑连接,使得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通过折叠轴0,通过两侧抬起的方式调整倾斜角度,使得移动平台可以适应不同型号的钢管桩,达到扩大适用范围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平台配合起重机同时作业,所述起重机包括钢丝绳、拖底套筒、固定连接件,所述固定连接件焊接在拖底套筒上,所述固定连接件上缠绕设置有钢丝绳,当所述移动平台将所述钢管桩提起时,将所述钢管桩一端装入拖底套筒,另一端捆绑钢丝绳。进一步的,所述起重机底部设置转动装置,用于调节吊装物品的方向。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与移动平台之间设置有限位装置,用于限制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倾斜的角度。进一步的,所述拖底套筒的内壁直径大于钢管桩直径。进一步的,所述起重机两侧底部设置有行走轮。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平台两侧车轮通过转动轴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滚轮采用橡胶材质。通过上述方案,所述移动平台与起重机配合作业使得移动平台。使得在所述移动平台抬起钢管桩后,将钢管桩一端与所述拖底套筒嵌入连接,将所述钢管桩的两端通过钢丝绳缠绕固定,采用两端吊装的方法将钢管桩吊装至指定施工位置;所述起重机设置转动装置,使得起重机在吊起钢管桩时通过转动装置转换放向,扩大了作业范围,提高了施工效率;所述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与移动平台之间设置有限位装置,用于限制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倾斜的角度,使得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倾斜至一定角度后停止,防止发生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重合造成机器损坏;所述拖底套筒的内壁直径大于钢管桩直径,使得不同型号的钢管桩都可以嵌入至拖底套筒内,使得改装是可以适应不同型号的钢管桩吊装,扩大了适用范围;所述起重机两侧底部设置有行走轮,使得所述起重机可随行走轮移动,扩大作业面积,提高了工作效率;所述移动平台两侧车轮通过转动轴连接,使得两端车轮同步转动;所述滚轮采用橡胶材质,避免滚轮与钢管桩接触时由于摩擦造成钢管桩的磨损。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1)通过液压装置,使得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可调整升降高度,便于初步提起钢管桩后缠绕钢丝绳,吊装容易,施工作业面积大,便于移动,避免了多台吊机相互配合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有利于安全施工;(2)所述移动平台与起重机配合作业使得移动平台。使得在所述移动平台抬起钢管桩后,将钢管桩一端与所述拖底套筒嵌入连接,将所述钢管桩的两端通过钢丝绳缠绕固定,采用两端吊装的方法将钢管桩吊装至指定施工位置;(3)所述起重机设置转动装置,使得起重机在吊起钢管桩时通过转动装置转换放向,扩大了作业范围,提高了施工效率;(4)所述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与移动平台之间设置有限位装置,用于限制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倾斜的角度,使得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倾斜至一定角度后停止,防止发生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重合造成机器损坏;(6)所述拖底套筒的内壁直径大于钢管桩直径,使得不同型号的钢管桩都可以嵌入至拖底套筒内,使得改装是可以适应不同型号的钢管桩吊装,扩大了适用范围。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移动平台的俯视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移动平台的正视图;图3显示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移动平台的测试图;图4显示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起重机吊装钢管桩示意图;图5显示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固定连接件放大图。图中,1-移动平台,2-液压机油泵,3-第一承载板,4-第二承载板,5-弧形铲,6-车轮,7-液压机顶出机构,8-滚轮,9-连接板,10-折叠轴,11-起重机,12-钢管桩,13-钢丝绳,14-固定连接件,15-拖底套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的附图1-3,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铁钢管桩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平台(1)、第一承载板(3)、第二承载板(4)、弧形铲(5);/n所述移动平台(1)固定设置有液压装置,包括液压机油泵(2)、液压机顶出机构(7),所述液压机油泵(2)位于移动平台行进方向后端,所述液压机顶出机构(7)底部与移动平台(1)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平台(1)底部设置有车轮(6);/n所述第一承载板(3)其中一端靠近所述液压机油泵(2),所述第一承载板(3)远离液压机油泵(2)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滚轮(8),所述滚轮(8)沿所述移动平台(1)的行进方向排列,所述滚轮(8)可跟随其所在第一承载板(3)和第二承载板(4)变换倾斜角度,所述第一承载板(3)底部固定设置有两个液压机顶出机构(7),所述第二承载板(4)的结构与第一承载板(3)相同,所述第一承载板(3)与所述第二承载板(4)之间设置有连接板(9),所述第二承载板(4)的结构与第一承载板(3)以所述连接板(9)为中线成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承载板(3)与所述第二承载板(4)前部固定设置有弧形铲(5);所述弧形铲(5)与第一承载板(3)和第二承载板(4)连接处一端的厚度大于另一端的厚度;/n所述连接板(9)的两侧采用折叠轴(10)分别与所述第一承载板(3)、所述第二承载板(4)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板(9)两端的底部支座分别与两个液压机顶出机构(7)支撑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钢管桩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平台(1)、第一承载板(3)、第二承载板(4)、弧形铲(5);
所述移动平台(1)固定设置有液压装置,包括液压机油泵(2)、液压机顶出机构(7),所述液压机油泵(2)位于移动平台行进方向后端,所述液压机顶出机构(7)底部与移动平台(1)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平台(1)底部设置有车轮(6);
所述第一承载板(3)其中一端靠近所述液压机油泵(2),所述第一承载板(3)远离液压机油泵(2)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滚轮(8),所述滚轮(8)沿所述移动平台(1)的行进方向排列,所述滚轮(8)可跟随其所在第一承载板(3)和第二承载板(4)变换倾斜角度,所述第一承载板(3)底部固定设置有两个液压机顶出机构(7),所述第二承载板(4)的结构与第一承载板(3)相同,所述第一承载板(3)与所述第二承载板(4)之间设置有连接板(9),所述第二承载板(4)的结构与第一承载板(3)以所述连接板(9)为中线成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承载板(3)与所述第二承载板(4)前部固定设置有弧形铲(5);所述弧形铲(5)与第一承载板(3)和第二承载板(4)连接处一端的厚度大于另一端的厚度;
所述连接板(9)的两侧采用折叠轴(10)分别与所述第一承载板(3)、所述第二承载板(4)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板(9)两端的底部支座分别与两个液压机顶出机构(7)支撑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母泽友王晓军张显军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轨道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