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以及薄膜晶体管结构层,具有阵列分布地薄膜晶体管;至少一孔槽,至少设于所述弯折区;有机填充层,填充于所述孔槽中,且所述有机填充层的表面高出所述孔槽的槽口;信号线,电连接于所述薄膜晶体管,且覆于所述有机填充层的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走线结构。在同一列或同一行的两个相邻薄膜晶体管之间设置孔槽,在孔槽内填充柔韧性较好的有机填充层,能够减小显示面板动态弯折时的应力集中并有效防止裂纹扩展;并且在有机填充层的表面形成凹凸不平走线结构的信号线,由于有机填充层的表面高出孔槽的槽口,故信号线呈上下波浪型,能够提高信号线的弯折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面板
,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由于其重量轻,自发光,广视角、驱动电压低、发光效率高功耗低、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柔性OLED显示装置具有可弯折易携带的特点,成为显示
研究和开发的主要领域。图1a为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包括薄膜晶体管结构层110、信号线170、平坦层120、像素电极层130和像素定义层140;其中薄膜晶体管结构层110包括基板111、阻隔层112、缓冲层113、有源层114、第一栅极绝缘层1151、第一栅极层1161、第二栅极绝缘层1152、第二栅极层1162、层间介质层117、漏极1181、以及源极1182。但目前柔性显示装置经过多次弯折后较易发生断裂,造成显示异常,所以急需对结构进行优化。因此,确有必要来开发一种新型的显示面板,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柔性显示装置经过多次弯折后较易发生断裂,造成显示异常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以及薄膜晶体管结构层,具有阵列分布地薄膜晶体管;至少一孔槽,至少设于所述弯折区;有机填充层,填充于所述孔槽中,且所述有机填充层的表面高出所述孔槽的槽口;信号线,电连接于所述薄膜晶体管,且覆于所述有机填充层的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走线结构。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至少一孔槽设于两个相邻的薄膜晶体管之间;所述信号线桥接于两个薄膜晶体管之间。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薄膜晶体管结构层包括:基板;有源层,设于所述基板上;第一栅极绝缘层,设于所述有源层上;第一栅极层;设于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上;源极和漏极,设于所述第一栅极层上,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对应连接至所述有源层;每一薄膜晶体管具有所述有源层、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所述第一栅极层、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还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若干数据线和相互平行设置的若干扫描线,所述扫描线垂直于所述数据线;所述信号线包括第一桥接线,连接在同一列的两个相邻薄膜晶体管的所述源极或漏极之间,所述第一桥接线平行于所述数据线;或/和第二桥接线,连接在同一行的两个相邻薄膜晶体管的所述栅极层之间,所述第二桥接线平行于所述扫描线。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薄膜晶体管结构层还包括:第二栅极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栅极层和所述源极之间;第二栅极层,设于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和所述源极之间;层间介质层,设于所述第二栅极层和所述源极之间;所述孔槽从所述层间介质层的表面贯穿至所述基板的表面。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还包括平坦层,设于所述源极、漏极和所述信号线上;像素电极层,设于所述平坦化层上,所述像素电极层与所述漏极相接;像素定义层,设于所述像素电极层上。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中孔槽位于所述非弯折区或所述弯折区内。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孔槽非连续地成排设置。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孔槽设置于同一列的两个相邻薄膜晶体管之间;或/和所述孔槽设置于同一行的两个相邻薄膜晶体管之间。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方法,用以制备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所述薄膜晶体管结构层,其具有阵列分布地薄膜晶体管;形成所述孔槽于所述弯折区内;在所述孔槽中填充有机填充层,且所述有机填充层的表面高出所述孔槽的槽口;沉积金属材料于所述有机填充层的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信号线,所述信号线电连接于所述薄膜晶体管。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中在提供一薄膜晶体管结构层的步骤中,包括提供一基板;形成阻隔层于所述基板上;形成缓冲层于所述阻隔层上;沉积半导体材料于所述缓冲层上形成有源层;形成栅极绝缘层于所述有源层上;沉积金属材料于所述栅极绝缘层上形成栅极层;形成层间介质层于所述栅极层上;沉积金属材料于所述层间介质层上以及所述通孔中形成源漏极层,所述源漏极层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有源层相接。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中在沉积金属材料于所述有机填充层的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信号线的步骤后,还包括形成平坦层于所述层间介质层和所述信号线上;形成像素电极层于所述平坦层上;形成像素定义层于所述像素电极层上。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在同一列或同一行的两个相邻薄膜晶体管之间设置孔槽,在孔槽内填充柔韧性较好的有机填充层,能够减小显示面板动态弯折时的应力集中并有效防止裂纹扩展;并且在有机填充层的表面形成凹凸不平走线结构的信号线,信号线电连接相邻的两个薄膜晶体管并与扫描线或数据线连接,由于有机填充层的表面高出孔槽的槽口,故信号线呈上下波浪型,能够提高信号线的弯折特性,降低信号线断裂的风险。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a为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孔槽的俯视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孔槽的俯视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显示面板-100;非弯折区-101;弯折区-102;薄膜晶体管结构层-110;基板-111;阻隔层-112;缓冲层-113;有源层-114;第一栅极绝缘层-1151;第一栅极层-1161;第二栅极绝缘层-1152;第二栅极层-1162;层间介质层-117;漏极-1181;源极-1182;平坦层-120;像素电极层-130;像素定义层-140;孔槽-150;有机填充层-160;信号线-170;第一桥接线-171;第二桥接线-17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以及/n薄膜晶体管结构层,具有阵列分布地薄膜晶体管;/n至少一孔槽,至少设于所述弯折区;/n有机填充层,填充于所述孔槽中,且所述有机填充层的表面高出所述孔槽的槽口;/n信号线,电连接于所述薄膜晶体管,且覆于所述有机填充层的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走线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以及
薄膜晶体管结构层,具有阵列分布地薄膜晶体管;
至少一孔槽,至少设于所述弯折区;
有机填充层,填充于所述孔槽中,且所述有机填充层的表面高出所述孔槽的槽口;
信号线,电连接于所述薄膜晶体管,且覆于所述有机填充层的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走线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孔槽设于两个相邻的薄膜晶体管之间;所述信号线桥接于两个薄膜晶体管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结构层包括:
基板;
有源层,设于所述基板上;
第一栅极绝缘层,设于所述有源层上;
第一栅极层;设于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上;
源极和漏极,设于所述第一栅极层上,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对应连接至所述有源层;每一薄膜晶体管具有所述有源层、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所述第一栅极层、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若干数据线和相互平行设置的若干扫描线,所述扫描线垂直于所述数据线;
所述信号线包括
第一桥接线,连接在同一列的两个相邻薄膜晶体管的所述源极或漏极之间,所述第一桥接线平行于所述数据线;或/和
第二桥接线,连接在同一行的两个相邻薄膜晶体管的所述栅极层之间,所述第二桥接线平行于所述扫描线。
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薇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