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3651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0:3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该移动终端中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可以在导光板的弯折部所在区域混合均匀,由于该弯折部的一端与位于电子墨水屏的显示侧的导光板的平板部连接,另一端位于电子墨水屏的背侧,即该导光板的混光区域不会对电子墨水屏的显示侧造成遮挡,进而不会影响电子墨水屏的显示效果,由此能够使得移动终端的下部边框的宽度不再受限于导光板的混光区域的宽度,从而可以有效减小移动终端的下部边框的宽度,提高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终端
本申请涉及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移动终端可以包括:电子墨水屏、设置在电子墨水屏上的导光板,以及位于该导光板一端的端面处的多个发光元件。该导光板靠近该多个发光元件的一端具有混光区域,该多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需要在该混光区域内混合均匀后,射向导光板的匀光区域(也可以称为非混光区域),从而为电子墨水屏提供均匀的前光。相关技术中,该多个发光元件一般设置在导光板靠近移动终端的下部(即靠近话筒的)的一端,相应的,该导光板的混光区域通常位于移动终端的下部。为了确保发光元件射向导光板的匀光区域的光线的均匀性,该混光区域的宽度一般设置的较宽。并且为了避免移动终端的电子墨水屏出现暗带,该移动终端的下部边框需要覆盖该混光区域,由此导致移动终端的下部边框的宽度较宽,移动终端的屏占比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可以解决相关技术的移动终端的屏占比较低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电子墨水屏、导光板以及至少一个发光元件;所述导光板包括平板部和弯折部;其中,所述平板部位于所述电子墨水屏的显示侧;所述弯折部的一端与所述平板部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电子墨水屏的背侧,所述背侧为与所述显示侧相对的一侧;所述至少一个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弯折部的另一端的端面处。可选的,所述平板部和所述弯折部上均具有网点,且所述弯折部上的网点的密度大于所述平板部上的网点的密度。可选的,所述弯折部包括弧形的第一板体和板状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与所述平板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位于所述电子墨水屏的背侧。可选的,所述第一板体靠近所述电子墨水屏的端面的一侧,与所述电子墨水屏的端面接触,所述电子墨水屏的端面垂直于所述显示侧。可选的,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的所述发光元件的个数为1个至12个;所述第二板体的宽度为3毫米至4毫米,所述第二板体的宽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可选的,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平板部远离所述电子墨水屏一侧的触控面板。可选的,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设置在所述平板部远离所述电子墨水屏一侧的触控感应层,以及设置在所述触控感应层远离所述平板部一侧的盖板。可选的,所述盖板具有透光区和非透光区;所述电子墨水屏上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透光区;所述弯折部中的弧形的第一板体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非透光区内。可选的,所述该板具有透光区和非透光区,所述电子墨水屏为柔性显示屏;所述电子墨水屏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透光区重合。可选的,所述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中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可以在导光板的弯折部所在区域混合均匀,由于该弯折部的一端与位于电子墨水屏的显示侧的导光板的平板部连接,另一端位于电子墨水屏的背侧,即该导光板的混光区域不会对电子墨水屏的显示侧造成遮挡,进而不会影响电子墨水屏的显示效果,由此能够使得移动终端的下部边框的宽度不再受限于导光板的混光区域的宽度,从而可以有效减小移动终端的下部边框的宽度,提高移动终端的屏占比。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移动终端沿AA方向的截面图;图3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导光板与发光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在图3所示的导光板的一端增加发光元件的个数后导光板与发光元件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的导光板沿BB方向的截面图;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局部剖视图;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移动终端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沿AA方向的截面图。参见图2,相关技术中的移动终端10可以包括电子墨水屏101、设置在该电子墨水屏101的显示侧的导光板102,以及设置在导光板102的一端的端面处的发光元件103。图3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导光板和发光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该导光板102具有网点1021,且导光板102的一端的网点1021的密度大于导光板102的另一端的网点1021的密度。该网点1021密度较大的部分区域可以称为导光板102的混光区域,即图2和图3所示的区域102a,剩余区域可以称为导光板02的匀光区域,即图2和图3所示的区域102b。其中,移动终端10的覆盖其导光板102的混光区域102a的下部边框的宽度与导光板102的混光区域102a的宽度Wd正相关,移动终端10的屏占比与移动终端10的下部边框的宽度负相关。也即是,移动终端的混光区域102a的宽度Wd越大,该移动终端10的下部边框的宽度越大,屏占比越低。表1是图1所示的各个移动终端的参数表。结合图1和表1中可以看出,移动终端10a的混光区域的宽度为12.35毫米(mm),相应的,该移动终端10a的下部边框的宽度W1为17.35mm,屏占比为68.53%。移动终端10b的混光区域的宽度为11.84mm,相应的,该移动终端10b的下部边框的宽度W2为13.84mm,屏占比为69.43%。移动终端10c的混光区域的宽度为8.63mm,相应的,该移动终端10c的下部边框的宽度W3为10.2mm,屏占比为72.99%。移动终端10d的混光区域的宽度为5.0mm,相应的,该移动终端10d的下部边框的宽度W4为8.2mm,屏占比为81.19%。表1根据表1可以看出,随着移动终端10的混光区域102a的宽度的增加,移动终端10的下部边框的宽度也不断的增加,屏占比不断减小。由于发光元件103的个数越多,该多个发光元件103发出的光线便可在距该多个发光元件103较小的距离内混合均匀,即导光板102的混光区域102a可以设计的较窄。因此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移动终端的屏占比,还可以增加设置在导光板102一端的端面处的发光元件103的数量,以减小导光板102的混光区域的宽度,从而减小移动终端的下部边框的宽度,进而提高移动终端的屏占比。但是,增加发光元件03的数量会导致移动终端的功耗增大,成本增大。示例的,图4是在图3所示的导光板的一端增加发光元件的个数后导光板与发光元件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电子墨水屏、导光板以及至少一个发光元件;/n所述导光板包括平板部和弯折部;/n所述平板部位于所述电子墨水屏的显示侧;/n所述弯折部的一端与所述平板部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电子墨水屏的背侧,所述背侧为与所述显示侧相对的一侧;/n所述至少一个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弯折部的另一端的端面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电子墨水屏、导光板以及至少一个发光元件;
所述导光板包括平板部和弯折部;
所述平板部位于所述电子墨水屏的显示侧;
所述弯折部的一端与所述平板部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电子墨水屏的背侧,所述背侧为与所述显示侧相对的一侧;
所述至少一个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弯折部的另一端的端面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部和所述弯折部上均具有网点,且所述弯折部上的网点的密度大于所述平板部上的网点的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包括弧形的第一板体和板状的第二板体;
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与所述平板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位于所述电子墨水屏的背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靠近所述电子墨水屏的端面的一侧,与所述电子墨水屏的端面接触,所述电子墨水屏的端面垂直于所述显示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甲庆杨智程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