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腔气囊胸腔闭式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2832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三腔气囊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主管体,所述主管体一端为主管内口,用于置于胸膜腔中,另一端为主管外口,用于连接接相应水封瓶引流气体或液体,所述主管体上设有一对间距可调的内固定器和外固定器,所述内固定器设置于主管内口一侧,用于贴合在胸膜腔的内腔壁上,所述外固定器设置于主管外口一侧,用于贴合在外胸壁上,内固定器与外固定器的内外贴合使得主管体紧固于胸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引流通畅、易于固定、且固定牢靠、皮下气肿发生率低、成本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腔气囊胸腔闭式引流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三腔气囊胸腔闭式引流管。
技术介绍
气胸和胸腔积液是临床上常见的胸膜疾病,其主要治疗措施是胸腔闭式引流术直接引流胸膜腔内的气体和液体,但常规的胸腔引流管存在以下问题:1、操作手术创伤较大,易出血、舒适性差,患者不易接受;2、管路易折曲、侧孔移位于皮下等因素致使严重的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3、管路固定不牢,易脱落,或滑进胸膜腔导致胸膜腔感染;4、引流不畅导致肺复张不全,伤口愈合时间延迟,从而增加住院时间和医疗负担,5、常规胸管不能直接监测胸膜腔的压力,故不能及时判断肺复张情况。因此急需一种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引流通畅、易于固定、固定牢靠、皮下气肿发生率低、经济实惠的新型胸腔引流管。针对上述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改良三腔气囊胸腔闭式引流管,来满足上述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三腔气囊胸腔闭式引流管。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三腔气囊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主管体,所述主管体一端为主管内口,用于置于胸膜腔中,另一端为主管外口,用于连接接相应水封瓶引流气体或液体,所述主管体上设有一对间距可调的内固定器和外固定器,所述内固定器设置于主管内口一侧,用于贴合在胸膜腔的内腔壁上,所述外固定器设置于主管外口一侧,用于贴合在外胸壁上,内固定器与外固定器的内外贴合使得主管体紧固于胸壁上。进一步的,所述主管体上设有一段主管外壁螺纹,所述外固定器配合旋接于主管外壁螺纹上,使得外固定器与内固定器之间间距可调。进一步的,所述内固定器为气囊,并固定于主管外壁螺纹一端的主管体上。进一步的,在所述主管外口与外固定器之间的主管体位置处设有气囊外口,所述气囊外口通过主管体侧壁上设置的小细腔连通气囊,用于向气囊内注入气体或液体,使得气囊膨胀固定于胸膜腔的内腔壁上。进一步的,在所述主管内口与内固定器之间的主管体位置处设有测压/冲洗孔,并且在所述主管外口与外固定器之间的主管体位置处设有对应的测压/冲洗开口,所述测压/冲洗开口通过主管体侧壁上设置的小细腔连通测压/冲洗孔,测压/冲洗开口向外连接相应的测压/冲洗管,用于测定胸膜腔的压力、或是作为冲洗管路用、或是进行胸膜腔内药物注射。进一步的,在所述主管内口与内固定器之间的主管体位置处设有侧孔,用于气体或液体的引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外固定器与内固定器之间可调间距配合,使得主管体能牢牢的固定在胸壁上,不易滑进或滑出胸膜腔,可有效减少皮下气肿或胸膜腔感染的发生率,增加病人的舒适性和接受度,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各孔位设置合理,引流通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的应用示例图。图中标号说明:1、主管体,11、主管内口,12、主管外口,13、主管外壁螺纹,14、气囊外口,15、测压/冲洗孔,16、测压/冲洗开口,17、侧孔,,2、内固定器,3、外固定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三腔气囊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主管体1,所述主管体1一端为主管内口11,用于置于胸膜腔中,另一端为主管外口12,用于连接接相应水封瓶引流气体或液体,所述主管体1上设有一对间距可调的内固定器2和外固定器3,所述内固定器2设置于主管内口11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主管内口11距离内固定器2为2-3cm,用于贴合在胸膜腔的内腔壁上,所述外固定器3设置于主管外口12一侧,用于贴合在外胸壁上,内固定器2与外固定器3的内外贴合使得主管体1紧固于胸壁上。所述主管体1上设有一段主管外壁螺纹13,所述外固定器3配合旋接于主管外壁螺纹13上,使得外固定器3与内固定器2之间间距可调,即外固定器3沿主管外壁螺纹13旋进旋出,改变与内固定器2之间的距离,不需要传统的缝线固定,从而减少患者疼痛。所述内固定器2为气囊,并固定于主管外壁螺纹13一端的主管体1上,在本实施例中,气囊位于侧孔17上方1cm处,长度2cm。在所述主管外口12与外固定器3之间的主管体1位置处设有气囊外口14,所述气囊外口14通过主管体1侧壁上设置的小细腔连通气囊,用于向气囊内注入气体或液体,使得气囊膨胀固定于胸膜腔的内腔壁上。在所述主管内口11与内固定器2之间的主管体1位置处设有测压/冲洗孔15,并且在所述主管外口12与外固定器3之间的主管体1位置处设有对应的测压/冲洗开口16,所述测压/冲洗开口16通过主管体1侧壁上设置的小细腔连通测压/冲洗孔15,测压/冲洗开口16向外连接相应的测压/冲洗管,用于测定胸膜腔的压力、或是作为冲洗管路用、或是进行胸膜腔内药物注射。在所述主管内口11与内固定器2之间的主管体1位置处设有侧孔17,在本实施例中,侧孔17位于主管内口11上方或气囊下方1cm处,并在测压/冲洗孔15的斜对侧,椭圆形,直径约0.5cm,用于气体或液体的引流。本技术原理本技术中。如图2所示,首先进行置管操作,与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普通胸腔闭式引流管一样,在需要的引流部位的胸壁上打上合适的洞孔,然后将本技术的主管体1带气囊的一端直接放入已打好的胸壁洞孔中,通过气囊外口14向气囊内注入气体或液体10-20ml,用于主管体1的内固定,防止主管体1向外脱落,由于与胸壁紧密贴近,亦可减少皮下气肿的发生,最后旋紧外固定器3固定于外胸壁,进而与内侧的气囊一起使主管体1牢牢的固定在胸壁上,主管外口12接水封瓶即可,此时的主管体1不易滑进或滑出胸膜腔,可有效减少皮下气肿或胸膜腔感染的发生率,增加病人的舒适性和接受度。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腔气囊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主管体(1),所述主管体(1)一端为主管内口(11),用于置于胸膜腔中,另一端为主管外口(12),用于连接相应水封瓶引流气体或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体(1)上设有一对间距可调的内固定器(2)和外固定器(3),所述内固定器(2)设置于主管内口(11)一侧,用于贴合在胸膜腔的内腔壁上,所述外固定器(3)设置于主管外口(12)一侧,用于贴合在外胸壁上,内固定器(2)与外固定器(3)的内外贴合使得主管体(1)紧固于胸壁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腔气囊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主管体(1),所述主管体(1)一端为主管内口(11),用于置于胸膜腔中,另一端为主管外口(12),用于连接相应水封瓶引流气体或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体(1)上设有一对间距可调的内固定器(2)和外固定器(3),所述内固定器(2)设置于主管内口(11)一侧,用于贴合在胸膜腔的内腔壁上,所述外固定器(3)设置于主管外口(12)一侧,用于贴合在外胸壁上,内固定器(2)与外固定器(3)的内外贴合使得主管体(1)紧固于胸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腔气囊胸腔闭式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体(1)上设有一段主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楠宁卫卫陈成雷伟陈延斌朱晔涵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