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套筒直抽式热交换器,主要由套筒及密封装置、芯管装置和位于套筒两侧的左右端盖以及与右端盖相连的旁路净水通道、废热水通道组成。它的套筒为单体并联式组合,套筒两端外圆面设有沟槽并通过密封圈与端盖所开有的止口密合形成封闭腔体。芯管装置的换热管由多根并联铜管构成,内外绕组绕曲在芯棒上。废热水流入后套管腔体,经废热水通道进入前套筒再流出,而净冷水的流向与此相反,先流入前套筒芯管装置的换铜管,经旁路净水通道、后套筒换热筒管流出供人们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完成了对废热水余热的充分回收和利用,节约能源,而且套筒端面设计为直抽式装配,污垢的清洗简单易行。(*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工程
,具体地说是一种可将废热水的余热充分回收利用的并联套筒直抽式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有很多的废热水会被白白排放掉,特别是在洗浴过程中,废热水直接被排入下水道,其中的热量便全部浪费掉。本申请人在先获得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2404087Y,授权公告日2000年11月1日,中国)提供了一种可将家庭、公共场所等的洗浴废水或其他使用过的废热水的余热充分回收利用的装配式螺旋套管热交换器。该装置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能将等量的自来水与废热水作热交换后的水温大幅提升,达到了节能降耗的优良功效。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该装置虽能拆装清洗,可是比较费时费力,这是因为该装置上、下外壳体是以数量较多的螺栓紧固,拆装复杂,清洗时又受到热交换器使用空间的限制,操作者便常常会因一时难以在污秽的环境中快速完成该热交换器的拆卸、清洗、安装工作而感觉麻烦,这便影响到该热交换器的保养维护和进一步地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弥补以上缺陷,对上述专利的结构进行改进创新,设计了一种并联套筒直抽式热交换器,使之不仅仍有较高的换热效率,而且还具有拆装简易,且清洗保养快捷方便的特点。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本技术位于洗浴废水和(或)其他热废水源入口和排水口之间,与现有技术相同之处是该热水器仍采用芯管装置,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经过改进的芯管装置是置于密封的并联组合套筒内,芯管与净水管道相连,套筒腔体与废热水管道相通,双方在逆向迂回流动中完成热交换,且套筒两端可直抽式装卸。本技术的技术特征是它不仅包括芯管装置,还包括套筒及其密封装置,和分别位于套筒两端的端盖,以及与右端盖相连的旁路净水通道、旁路废热水通道。所述的套筒及密封装置,它的套筒为单体并联式组合,前套筒、后套筒的两端设有端盖,套筒两端的外圆面均设有沟槽,并通过密封圈与左右端盖上所开有的止口密合。所述的芯管装置主要由芯棒及绕曲其外的由多根换热铜管组成的外绕管组、内绕管组、进水接头、出水接头构成,外绕管组绕曲半径大于内绕管组绕曲半径,每一芯管装置安装在一个单体套筒之内。它的套筒的端盖上相应开设有净冷水进出口、废热水进出口,并在端盖外设或内置废热水通道和净水通道。有益效果(一)由于本技术设计为单体套筒并联组合结构,芯管装置又改进成换热铜管为内外双层绕管组,使得热介质(废热水)与冷介质(自来水)相互之间在各自的通道内逆向流动循环回流地充分接触,有效地保证了它的高换热效率。实验证明,本技术产品与热水源设备相配套使用后,在同等条件下,比同规格的单纯热源设备的热水产出量高出126%以上。在实际使用中,当废热水温度为37℃--38℃,冷水、热水流量相等的情况下,则冷态的自来水经过与废热水交换后,其温度可上升到33℃--34℃,节能效果十分明显。(二)由于废热水,特别是洗浴废水中难免夹杂毛发及其它污垢之物,如不定期清洗,它们附着堆积于筒壁或芯管上,将会影响到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由于本技术套筒两端端盖与套筒体为止口密合,因而清洗时,只要手握与端盖相连的水路通道管体,即可抽拨出端盖,整个套筒内腔之物均可洗刷干净,安装时推上端盖,使套筒沟槽与密封圈档板端盖止口密合便可,操作时占据空间小,简单易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也为第一实施例)图2为图1的左侧视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图1的右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外筒结构剖视图图6为图5的左侧视图图7为本技术芯管装置5的结构剖视图图8为芯管装置5的外绕管组52、内绕管组53、进水接头54、出水接头55的结构剖视图图9为芯管装置5的芯棒51的结构剖视图图10图9的左侧视图图11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12为图11的右侧视图图13为图12的D--D结构剖视图图14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一)两个单体套筒并联组合构成本技术、右端盖外置废热水通道为例如图1-4所示它的两个单体并联套筒为前套筒1和后套筒2,均为中空的筒型,其右设有右端盖3,左端设有左端盖4。而套筒两端的外圆面分别设有沟槽11、12,如图5、图6所示,沟槽通过密封圈8与套筒的端盖相密封连接,形成废热水存储并循环流动的封闭腔体。套筒的内筒面还设有棱台状突起结构13,其与芯管装置5的外绕管组52相接触,对芯管装置5进行定位,保证芯管装置5与套筒同心放置且四周间隙相同。该突起13数目最少为2个,也可以设为3个、4个或其他适宜数目,均匀分布在内筒体圆周面上。如图8所示,本技术的芯管装置5由芯棒51、外绕管组52、内绕管组53、进水接头54(另一芯管装置为65)、出水接头55(64)组成。如图9所示,芯棒51为中空筒型结构,其外圆表面设有一圈圈在圆周面均匀排布的菱形突起511,该数目最少为2个,也可以设为3个、4个或其他适宜数目。该突起511可与套筒的棱台状突起结构13相联合,将外绕组52和内绕组53径向固定在芯棒51上,防止内、外绕管组的上下窜动。上述芯棒51还设有沿外周表面轴向排布的螺旋形结构512,该结构可以将芯管装置轴向定位,防止内、外绕管组沿轴向窜动。如图7、图8所示,上述外绕管组52为三根换热管并排绕制而成,内绕管组53为两根换热管并排绕制而成,外绕管组52绕制半径大于内绕管组53的绕制半径,并通过芯棒51进行固定定位;上述进水接头54(65)、出水接头55(64)上设有与外绕管组52换热管数目、内绕管组53换热管数目、尺寸分别相同的孔541、551,并通过该孔541、551将外绕管组52、内绕管组53与进水接头54(65)、出水接头55(64)分别焊制连接起来。本技术所包含的左右端盖及通水管道均对套筒起支撑作用,套筒左端盖3设有净水进口32、热净水出口33、废热水进口34、废热水出口35;套筒右端盖4上设有上废热水出口42、下废热水出口43、上废热水进口44、下废热水进口45、净水出口46、净水进口47,他们分别相应与外筒、芯管装置净水管、废热水管的各接口连接。由图1可见,L1为净冷水进口,L2为净热水出口,R1为废热水进口,R2为废水出口。净冷水由L1进入前套筒1的芯管装置5的进水口接头54入注外绕管组52三根并列的换热铜管和内绕管组53两根并列的换热铜管之中(请见图8),换热铜管的一端焊接在进水接头54/65上,并与之相通,另一端焊接在出水接头55/64上,并与之相通。净冷水在换热铜管中作循环吸热,然后经芯管出水口接头55流入右端盖4的旁路净水通道6,并由净水通道进入后套筒2的芯管装置5的进水口接头65,从而进入该芯管装置的内外绕管组的换热铜管,净水同样在管中作循环吸热成为净热水,经后套筒2芯管装置5的出水口接头64从净热水出口L2流出进入热源设备备用。当净冷水由L1进入的同时,废热水由R1进入后套筒2的腔体,与该腔体内换热钢管中的净冷水进行热交换,本技术的右端盖4外置了旁路的废热水通道7(分上废热水通道和下废热水通道),后套筒2的已作热交换的废热水先经旁路的下废热水通道进入前套筒1腔体,待废热水不断充盈后套筒2并达到上废热水通道高度时,废热水从下废热水通道进入前套筒1内,与该腔体内的换热铜管再次进行热交换,最后被吸收后的废热水从下废水出口R2排出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并联套筒直抽式热交换器,包括芯管装置(5),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套筒(1、2)及其两端端盖(3、4),以及与右端盖相连并分别与芯管装置的芯管、套筒腔体相通的净水通道(6)、废热水通道(7),其中: 上述的套筒为单体并联式组合,前、后套筒与所连接的左右端盖形成封闭腔体; 上述的芯管装置,每一芯管安装在一个单体套筒之内,主要由芯棒及绕曲其外的换热管组成; 上述的套筒端盖相应开设有净冷水进出口、废热水进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延文,马志贵,冯其宝,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淮阴辉煌太阳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