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产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2328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8: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收容组件、气道管及加热组件;收容组件包括固定气溶胶形成基体的固定管;固定管为中空且两端贯通结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以及与第一开口连通的第二开口;气道管套设于固定管的外围,并包括与第二开口相对设置的支撑壁;加热组件穿过支撑壁并自第二开口伸入至固定管内的气溶胶形成基体中;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将外部空气依次经固定管和气道管之间到达支撑壁再从第二开口进入固定管的气溶胶形成基体中的气流通道。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可以避免该加热组件的热量传递至收容组件的侧壁,使得收容组件侧壁的温度过高而给用户手持带来不适,并且可以简化气流通道的结构,缩短气流输送路径,避免出现堵塞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溶胶产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雾化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用于收容气溶胶形成基体的固定管及用于收容电池的下壳体。固定管设置于上盖内并且固定管内设置加热元件,电池用于为加热元件供电。下壳体设置有进气口及与进气口和固定管连通的气道,在气溶胶形成基体加热且用户抽吸烟气时,外部空气从进气口进入气道再进入固定管,经过气溶胶形成基体内部将烟气输送到用户口中,然而,此为中空结构,由于固定管与上盖距离近,加热元件的热量容易传到上盖使温度较高,而上盖一般为用户手持部位,较高的上盖温度使的用户不舒适。另一方面,气道设置在下壳体,结构复杂、路径长,容易出现堵塞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收容组件、气道管及加热组件;所述收容组件包括固定气溶胶形成基体的固定管;所述固定管为中空且两端贯通结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以及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气道管套设于所述固定管的外围,并包括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的支撑壁;所述加热组件穿过支撑壁并自第二开口伸入至固定管内的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中;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将外部空气依次经所述固定管和所述气道管之间到达所述支撑壁再从所述第二开口进入所述固定管的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中的气流通道。优选地,所述气流通道包括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二进气通道设置于所述气道管和所述固定管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优选地,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设置于收容组件中且与所述第二进气通道以及外部连通的第一进气通道。优选地,所述收容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固定管外围的上盖;所述上盖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气道管的外围;所述上盖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一进气通道设置于所述上盖中且与所述第三开口连通。优选地,所述固定管包括固定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且可拆卸地插入所述气道管中并呈管状的固定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第一开口处以与所述上盖配合安装的安装部;所述固定部为中空结构,其内侧形成插接通道;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两端且与所述插接通道连通;所述安装部包括顶面开设有开口且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插接通道和所述第三开口连通的空腔;所述安装部的底壁和/或所述固定部的侧壁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进气口。优选地,所述第三开口的内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槽。优选地,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气道管之间留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所述第二进气通道。优选地,所述气道管包括管状主体,所述管状主体的一端设有支撑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支撑壁,所述支撑壁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进气通道设置于所述管状主体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优选地,所述支撑壁上且位于所述管状主体的内侧间隔设置有支撑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至少两个支撑凸台;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设置于至少两个支撑凸台的间隔处且与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和第二开口连通的第三气流通道。优选地,所述气道管的侧壁上设有以增加摩擦力的操作部。优选地,还包括可滑动设置于所述上盖以封堵所述第三开口的保护盖。优选地,所述安装部的空腔中设有可朝所述第三开口方向滑动设置的滑块;所述滑块和所述安装部的侧壁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保护盖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上设置可插入所述上盖中与所述滑块连接的连接柱。优选地,所述上盖与所述安装部上设有将所述上盖与所述安装部可拆卸连接的连接结构。优选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部的侧壁上的卡扣、以及设置于所述上盖内侧且与所述卡扣对应设置的卡槽。优选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从所述气道管和第二开口插入至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中的发热体;所述支撑壁上设有供所述发热体穿入所述固定管中的穿孔;所述穿孔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发热体的横截面形状相适配,且所述穿孔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横截面尺寸。优选地,所述发热体包括圆柱状的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一端呈圆锥状的尖顶结构。优选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供所述发热体安装的固定架;所述气道管与所述固定架可滑动卡合。优选地,所述固定架包括套体,所述套体包括第一套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套接部沿横向并排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套接部连接的第二套接部;所述第二套接部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套接部的高度,所述发热体从所述第二套接部穿出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套接部与所述第二套接部相邻的侧壁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套接部上设有第二卡合部;所述气道管包括管状主体、设置在所述管状主体一侧与所述第一卡合部配合卡合的第一配合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管状主体一端以套设于所述第二卡合部上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第二配合部。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加热组件连接的供电组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将外部空气依次经固定管和所述气道管之间到达支撑壁再从第二开口进入固定管的气溶胶形成基体中的气流通道,一方面,可以避免该加热组件的热量传递至收容组件的侧壁,使得收容组件侧壁的温度过高而给用户手持带来不适,另一方面可以简化气流通道的结构,缩短气流输送路径,避免出现堵塞现象。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图2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4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固定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气道管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4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理解的是,“前”、“后”、“左”、“右”、“上”、“下”、“第一”、“第二”等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殊的差别,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图1及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一些优选实施例。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可采用低温加热不燃烧方式加热气溶胶形成基10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气溶胶形成基体100可以为烟支。如图1及图2所示,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收容组件、气道管20、气流通道以及加热组件50。该收容组件包括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容组件、气道管(20)及加热组件(50);所述收容组件包括固定气溶胶形成基体(100)的固定管(10);/n所述固定管(10)为中空且两端贯通结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111)以及与所述第一开口(111)连通的第二开口(112);/n所述气道管(20)套设于所述固定管(10)的外围,并包括与所述第二开口(112)相对设置的支撑壁(211);/n所述加热组件(50)穿过支撑壁(211)并自第二开口(112)伸入至固定管(10)内的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100)中;/n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将外部空气依次经所述固定管(10)和所述气道管(20)之间到达所述支撑壁(211)再从所述第二开口(112)进入所述固定管(10)的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100)中的气流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容组件、气道管(20)及加热组件(50);所述收容组件包括固定气溶胶形成基体(100)的固定管(10);
所述固定管(10)为中空且两端贯通结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111)以及与所述第一开口(111)连通的第二开口(112);
所述气道管(20)套设于所述固定管(10)的外围,并包括与所述第二开口(112)相对设置的支撑壁(211);
所述加热组件(50)穿过支撑壁(211)并自第二开口(112)伸入至固定管(10)内的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100)中;
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将外部空气依次经所述固定管(10)和所述气道管(20)之间到达所述支撑壁(211)再从所述第二开口(112)进入所述固定管(10)的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100)中的气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包括第二进气通道(210);所述第二进气通道(210)设置于所述气道管(20)和所述固定管(10)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开口(11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设置于收容组件中且与所述第二进气通道(210)以及外部连通的第一进气通道(1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固定管(10)外围的上盖(30);所述上盖(30)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气道管(20)的外围;
所述上盖(30)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111)相对设置的第三开口(31);
所述第一进气通道(120)设置于所述上盖(30)中且与所述第三开口(31)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管(10)包括固定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100)且可拆卸地插入所述气道管(20)中并呈管状的固定部(11)、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部(11)的所述第一开口(111)处以与所述上盖(30)配合安装的安装部(12);
所述固定部(11)为中空结构,其内侧形成插接通道;所述第一开口(111)和所述第二开口(112)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11)的两端且与所述插接通道连通;
所述安装部(12)包括顶面开设有开口且与所述固定部(11)的所述插接通道和所述第三开口(31)连通的空腔(121);
所述安装部(12)的底壁和/或所述固定部(11)的侧壁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进气通道(120)和所述第二进气通道(210)的进气口(1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31)的内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120)连通的进气槽(31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1)与所述气道管(20)之间留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所述第二进气通道(210)。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道管(20)包括管状主体(21);所述支撑壁(211)设置于所述管状主体(21)的一端;
所述第二进气通道(210)设置于所述管状主体(21)与所述固定部(11)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壁(211)上且位于所述管状主体(21)的内侧间隔设置有支撑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100)的至少两个支撑凸台(212);
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永宝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