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甲维盐·茚虫威悬乳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91932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8: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农药制剂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甲维盐•茚虫威悬乳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悬浮剂由包括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原料配制而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7%、茚虫威10‑20%、载体3‑10%、表面活性剂1‑3%、有机溶剂5‑10%和余量的水,所述载体为白炭黑/二氧化钛复合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将活性成分吸附于载体内,提高了悬浮剂的稳定性,避免了活性成分的局部团聚或沉降,从而提高了悬浮剂的药效,使甲维盐的悬浮率最高达到99.90%,茚虫威的悬浮率最高达到99.30%;悬浮剂施药14d后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最高可达97.20%,杀虫效果优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甲维盐·茚虫威悬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药制剂的
,具体涉及一种甲维盐·茚虫威悬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稻纵卷叶螟,别称为刮青虫、白叶虫、苞叶虫等,是中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各稻区。稻纵卷叶螟除了危害水稻之外,还会取食大麦、小麦、甘蔗、粟等作物及稗、李氏禾、雀稗、双穗雀稗、马唐、狗尾草、蟋蟀草、茅草、芦苇等杂草。稻纵卷叶螟在幼虫时就能危害水稻,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取食稻叶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稻叶白色下表皮,使水稻在苗期受害,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甚至会导致水稻枯死;还能使水稻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在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为了解决稻纵卷叶螟对粮食作物的危害,目前已经研制出防治和杀灭稻纵卷叶螟的农药制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mamectinbenzoate),别名威克达、抗蛾斯、饿死虫、菜乃馨等,是以土壤放线菌(StreptomycesavermitilisMA-4680)发酵产品阿维菌素B1作为母体化合物通过Wilkinson反应进行结构修饰得到的一种新型高效半合成的大环内脂类杀虫抗生素,其在昆虫体内的最敏感靶标是对神经递质如谷氨酰胺GABA抑制性氯离子通道的刺激作用,通过转移高亲和性结合位点引起细胞功能丧失和肌肉麻痹作用,扰乱神经传导,昆虫接触或取食后马上停止进食,发生不可逆麻痹作用和死亡。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具有低毒、高效、高选择性及与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对很多害虫具有其它农药无法比拟的活性,尤其对鳞翅目、双翅目的药效很高,如红带卷叶蛾、烟蚜夜蛾、棉铃虫、烟草天蛾、小菜蛾粘虫、甜菜夜蛾、旱地贪夜蛾、纷纹夜蛾、甘蓝银纹夜蛾、菜粉蝶、菜心螟、甘蓝横条螟、番茄天蛾、马铃薯甲虫、墨西哥瓢虫等;应用于水稻上则主要防治稻纵卷叶螟,且杀虫活性较母体化合物阿维菌素高1-3个数量级,其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在非常低的剂量下具有很好的效果且对天敌安全。因此,目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已被广泛用于农药混配制剂。茚虫威(indoxacarb),又名恶二唑虫或安打,其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与其他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其在昆虫体内被迅速转化为DCJW(N去甲氧羰基代谢物),由DCJW作用于昆虫神经细胞失活态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不可逆阻断并破坏昆虫体内的神经冲动传递,导致害虫运动失调、不能进食而麻痹,最终死亡;茚虫威可有效防治粮、棉、果、蔬等作物上的多种害虫。现有技术中,已有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茚虫威复配以得到适用于稻纵卷叶螟的杀虫农药。授权公告号为CN101595867B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甲维盐·茚虫威悬乳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悬乳剂包括以下组分和重量百分含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0.5%-1.5%,茚虫威2%-10%,乳化剂2%-8%,分散剂1%-5%,抗沉淀剂0.1-1%,抗冻剂2%-10%,抗氧化剂0.5%-2%,润湿剂0.5%-2%,消泡剂1%-3%,溶剂5%-10%,补水至100%;所述的乳化剂为EO-PO嵌段共聚物;所述的分散剂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所述的抗沉淀剂为黄原胶;所述的抗冻剂为乙二醇;所述的抗氧化剂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所述的润湿剂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所述的消泡剂为有机硅;所述的溶剂为二甲苯。该复配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可有效防治粮、棉、果、蔬等作物上的多种害虫。但是,上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缺陷:第一、主要活性成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紫外光不稳定,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易光解,导致悬浮剂的稳定性降低,药效下降;第二、主要活性成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水中容易溶胀,导致其在悬浮剂中局部团聚或沉降,影响其分散均匀性,从而导致药效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甲维盐·茚虫威悬乳剂,能够将活性成分吸附于载体内,提高了悬浮剂的稳定性,避免了活性成分的局部团聚或沉降,从而提高了悬浮剂的药效。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甲维盐·茚虫威悬乳剂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甲维盐·茚虫威悬乳剂,其由包括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原料配制而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7%、茚虫威10-20%、载体3-10%、表面活性剂1-3%、有机溶剂5-10%和余量的水,所述载体为白炭黑/二氧化钛复合材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悬浮剂中增加载体,能将主要活性成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吸附在载体内。载体为白炭黑/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白炭黑的内、外比表面积很大,吸附性能强,在水中能吸附大量水分子而膨裂成极细的粒子形成稳定的悬浮液;其反射紫外线的能力强、稳定性好,被紫外线照射后不分解、不变色,也不会与其它组分起化学反应。二氧化钛则具有强的抗紫外线能力。本专利技术中,利用白炭黑与二氧化钛的复合体在承担主要活性成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载体的同时,能够将活性成分吸附在其内,施药后缓慢释放出来;一方面能够对活性成分起到抗紫外线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延长药效的发挥时间。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主要用于改善有效成分在植物叶片上的延展性和渗透性,从而增加本专利技术悬浮剂的药效。作为优选,所述白炭黑/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平均粒径不小于1000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更利于载体吸附活性成分后均匀分散在悬浮剂中,提高悬浮剂的药效。作为优选,所述白炭黑/二氧化钛复合材料通过如下步骤制备得到:a:白炭黑与二氧化钛的分散预处理;b:将a步骤处理后的白炭黑与二氧化钛按1:(1-4)的重量配比混合,超细研磨即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白炭黑颗粒的中位径约为25μm,颗粒较粗、分布范围宽,这是由于SiO2颗粒的多次团聚所致,为了获得颗粒大小合适、性能优良的白炭黑/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在复合前需要对其进行分散处理,使得其粒度满足复合要求。二氧化钛中的Ti-O键极性较大,使二氧化钛表面吸附的水发生极化电离形成羟基,这些羟基具有一定的活性,能促使二氧化钛颗粒产生团聚,因此在复合前需要对其进行分散处理。采用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白炭黑/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白炭黑颗粒团聚体表面较均匀的包覆着二氧化钛颗粒,同时白炭黑与二氧化钛颗粒之间还形成互相穿插,为活性成分提供载体支撑与抗紫外线“保护腔”。作为优选,所述步骤a中,对白炭黑进行如下分散预处理:在聚丙烯酸钠存在的情况下,对白炭黑进行超细研磨,得到中位径为8-12μm的白炭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白炭黑的团聚体结构强度较大,普通的机械搅拌和超声分散不能将团聚体分开。通过在有机分散剂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超细研磨,能够较好的实现对白炭黑团聚体的分散。作为优选,所述步骤a中,对二氧化钛进行超细研磨,得到中位径为3-5μm的二氧化钛。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二氧化钛与白炭黑相比,其颗粒表面的羟基数目远低于白炭黑,活性也比白炭黑弱,因此二氧化钛颗粒间的团聚相对较弱。通过超细研磨,能够较好的实现对二氧化钛团聚体的分散。作为优选,所述白炭黑为沉淀白炭黑,所述二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甲维盐·茚虫威悬乳剂,其特征在于,其由包括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原料配制而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7%、茚虫威10-20%、载体3-10%、表面活性剂1-3%、有机溶剂5-10%和余量的水,所述载体为白炭黑/二氧化钛复合材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甲维盐·茚虫威悬乳剂,其特征在于,其由包括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原料配制而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7%、茚虫威10-20%、载体3-10%、表面活性剂1-3%、有机溶剂5-10%和余量的水,所述载体为白炭黑/二氧化钛复合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维盐·茚虫威悬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白炭黑/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平均粒径不小于1000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维盐·茚虫威悬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白炭黑/二氧化钛复合材料通过如下步骤制备得到:
a:白炭黑与二氧化钛的分散预处理;
b:将a步骤处理后的白炭黑与二氧化钛按1:(1-4)的重量配比混合,超细研磨即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甲维盐·茚虫威悬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对白炭黑进行如下分散预处理:在聚丙烯酸钠存在的情况下,对白炭黑进行超细研磨,得到中位径为8-12μm的白炭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蕾刘会涛王翔王从爱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碧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