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惠群专利>正文

热管毛细组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1214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热管毛细组织,包括管体以及设置在该管体内壁处的毛细组织。其中,该毛细组织为双向编织网目而成的编织网,且该双向编织网目皆具有多个网目,而至少一方向的编织网目的各网目由多条纤维线构成。由此,可通过具有多条纤维线而使该毛细组织有如多层编织网叠置而成,具有较佳的毛细力。(*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管毛细组织,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较佳毛细力的热管毛细组织。
技术介绍
现今被运用于热传导的工具甚多,其中尤以热管已被广泛采用,并作为热量传导散热的基本组件。以往的热管最原始的运作原理是在一外包覆的管体内充填有工作流体(working fluid),利用工作流体的液相至气相间的变化,将热量由管体的受热端传导至管体的冷却端,进行热交换而使工作流体回复成液相;并在管体内设置有毛细组织(wickstructure),该毛细组织可通过其毛细管作用,将液态工作流体导引回流至管体的受热端。由此,不断地利用工作流体进行吸热与放热的热循环工作,即可达到热传导的目的。同时,为提高毛细组织的毛细力与工作流体的毛细传输量,可将毛细组织多层化,以增加其工作流体的传输量。但是以往将编织网毛细组织卷曲成多层化后,虽然可大幅提高其毛细力,但不易将多层式的编织网置入热管管体内,且卷曲后的编织网不易贴紧管壁,在烧结时容易软化而塌陷,因此产生编织网面积量较多而提高材料成本等缺陷。同时,热管在弯折成形加工中,也容易因各层编织网曲率大小的变化,而产生相互剥离的现象。鉴于此,本技术设计人为改进并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失,经过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进上述缺陷的本技术。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毛细组织,其毛细组织为编织网,并使构成该编织网的纤维中至少一方向的编织网目的各网目(mesh)由多条纤维线构成。由于上述至少一方向的网目具有较多条纤维线,因此在该方向传输上有较佳的毛细力,如同多层编织网叠置而成,使得毛细组织仅需以单层的编织网即可获得较佳的毛细力,可大幅减少使用编织网的面积量,有效降低其材料成本。而且各网目在置入管体内之前,即以交织成网状物,使毛细组织在置入时较为容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热管毛细组织,包括管体以及设在该管体内壁处的毛细组织。其中,该毛细组织为双向编织网目交织而成的编织网,且该双向编织网目皆具有多个网目,且至少一方向的编织网目的各网目由多条纤维线构成。由此,即可实现上述目的。附图的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毛细组织的展开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热管成品的断面示意图;图5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热管 10-管体 11-毛细组织 110-轴向网目 1100-纤维线111-径向网目 12-支撑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图1及图2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毛细组织的展开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热管毛细组织,如图1及图2所示,在热管1的管体10的内壁处设置有至少一层用与传输工作流体(workingfluid,图中未示出)的毛细组织11。将编织网卷曲后置入管体10内构成热管1的毛细组织11。该编织网由双向编织网目以正交或斜交平面交织方式制成,且该双向编织网目皆具有多个网目(mesh)110、111(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双向是指热管1管体10的径向与轴向,而所述编织网目即分为沿管体10轴向延伸的轴向网目110以及沿管体10径向环绕的径向网目111。各网目110、111可由热传导性能良好的金属制成纤维线,一般多为铜,使毛细组织11构成铜网。如图4及图5所示,在编织网所构成的毛细组织11中,至少一方向的编织网目的各网目110或111由多条(至少二条)纤维线1100构成。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编织网以正交编织为例,故轴向网目110为多条纤维线1100构成。若为斜交编织时,则只要有一方向的各网目110或111由多条纤维线1100构成即可。如此,由于轴向网目110具有较多条纤维线1100,因此在其轴向传输上有较佳的毛细力,如同多层编织网叠置而成,使得毛细组织11仅需以单层的编织网即可获得较佳的毛细力,可大幅减少使用编织网的面积量,有效降低其材料成本。各网目110、111在置入管体10内之前,即以交织成网状物,使毛细组织11在置入时较为容易。同时,当热管1有弯折的需求时,在管体10弯折处的各纤维线1100与径向网目111也无脱离之虞,因此仍能维持其高毛细力的传输结构。此外,各轴向网目110的多条纤维线1100亦可相互绞编而纠结成一股,且各纤维线1100的线径可与径向网目111的线径不同或该纤维线1100可由至少二种不同的线径组成。另外,在热管1的管体10内也可置入用于抵压在毛细组织11上的支撑结构12。支撑结构12可为网状物、螺旋体或具有孔洞的压板等,用于提供毛细组织11贴附在管体10内壁处所需的支撑力,同时能提供额外的毛细力。由上述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技术热管毛细组织。综上所述,本技术实为不可多得的新型创作产品,其确实可以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具有新颖性及创造性,完全符合新型专利申请的要求,根据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授予本案专利,以保障设计人的权利。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运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热管毛细组织,包括管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管体内壁处的毛细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组织为双向编织网目交织而成的编织网,且所述双向编织网目皆具有多个网目,而至少一方向的编织网目的各网目由多条纤维线构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编织网目以正交平面交织成所述的编织网。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编织网目以斜交平面交织成所述的编织网。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编织网目的各网目为沿所述管体轴向延伸的轴向网目以及沿所述管体径向环绕的径向网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网目由所述多条纤维线构成。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线的线径与所述径向网目的线径不同。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方向上的各网目的多条纤维线相互绞编而成一股。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线由至少二种不同的线径组成。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抵压在所述毛细组织上的支撑结构。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毛细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网状物、螺旋体或具有孔洞的压板。专利摘要一种热管毛细组织,包括管体以及设置在该管体内壁处的毛细组织。其中,该毛细组织为双向编织网目而成的编织网,且该双向编织网目皆具有多个网目,而至少一方向的编织网目的各网目由多条纤维线构成。由此,可通过具有多条纤维线而使该毛细组织有如多层编织网叠置而成,具有较佳的毛细力。文档编号F28D15/04GK2784857SQ20052000493公开日2006年5月31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2日专利技术者徐惠群 申请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管毛细组织,包括管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管体内壁处的毛细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组织为双向编织网目交织而成的编织网,且所述双向编织网目皆具有多个网目,而至少一方向的编织网目的各网目由多条纤维线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惠群
申请(专利权)人:徐惠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