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顾登杰专利>正文

一种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06621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加固装置,包括钢筋混凝土柱,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右侧面开设有两个凹槽,每个所述凹槽的内部均设有膨胀管,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左侧设有L型板,所述L型板右侧面开设有两个螺纹孔,每个所述螺纹孔的内圈均螺纹连接有膨胀螺栓,每个所述膨胀螺栓的右端均延伸至每个膨胀管的内壁,且膨胀螺栓的外表面与膨胀管的内圈螺纹连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钢筋混凝土梁,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下方设有固定板。该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加固装置,起到了对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加固的作用,同时便于对L型板进行安装,以及方便对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加固操作,该装置结构简单抗震性能优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加固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为一种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房屋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是关键的结构部件。节点核心区抗震性能是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而这些结构在抗震设防区域不能满足抗震设计要求,在地震力的作用下非常脆弱,故而需要抗震加固装置对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进行抗震加固,目前常用方法是在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核心区包裹碳纤维布来进行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核心区抗震加固,但是碳纤维布加固后的混凝土逐渐容易发生脆性破坏,抗震性能较差,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加固装置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加固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加固装置,包括钢筋混凝土柱,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右侧面开设有两个凹槽,每个所述凹槽的内部均设有膨胀管,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左侧设有L型板,所述L型板右侧面开设有两个螺纹孔,每个所述螺纹孔的内圈均螺纹连接有膨胀螺栓,每个所述膨胀螺栓的右端均延伸至每个膨胀管的内壁,且膨胀螺栓的外表面与膨胀管的内圈螺纹连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钢筋混凝土梁,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下方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面开设有第一通口,所述L型板的对面开设有第二通口,所述第一通口的下方设有第一锚栓,所述第一锚栓的顶端依次贯穿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并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梁的内部,所述固定板的底面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下方设有第二锚栓,所述第二锚栓的顶端贯穿通孔并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梁的内部,所述L型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承重杆,所述承重杆的右端与L型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承重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与L型板的底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右侧面与L型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每个所述承重杆之间均设有固定杆,每个所述固定杆的左右两侧面均与每个承重杆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L型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上表面与承重杆的底端相接触。优选的,每个所述膨胀螺栓的外表面均套设有垫片,每个所述垫片的右侧面均与L型板的左侧面相接触。有益效果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有的膨胀螺栓从L型板的螺纹孔处穿过,并延伸至膨胀的内部,能够使L型板与钢筋混凝土柱之间进行固定,通过设有的第一锚栓从固定板的第一通口和L型板上的第二通口处穿过,并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梁的内部,达到了固定板、L型板和钢筋混凝土梁之间的固定,从而能够通过设有的L型板,对钢筋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梁之间进行支撑加固,起到了对钢筋混凝土柱节点进行抗震加固的作用,同时也便于对L型板进行安装,以及方便对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加固时的操作,该装置结构简单抗震性能优良;2、通过L型板连接的多个承重杆,能够加深对L型板的支撑,同时也能够对钢筋混凝土柱节点进行抗震加固,提高了抗震加固装置的抗震加固效果,通过设有的第二锚栓和固定板的配合,能够加深L型板与钢筋混凝土梁之间的固定,能够对L型板固定的更加牢固,防止L型板发生脱落,提升了抗震加固装置的抗震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钢筋混凝土柱正视图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承重杆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钢筋混凝土柱、2凹槽、3膨胀管、4L型板、5螺纹孔、6膨胀螺栓、7钢筋混凝土梁、8固定板、9第一通口、10第二通口、11第一锚栓、12通孔、13第二锚栓、14承重杆、15支撑杆、16连接块、17固定杆、18限位块、19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加固装置,包括钢筋混凝土柱1,钢筋混凝土柱1的右侧面开设有两个凹槽2,每个凹槽2的内部均设有膨胀管3,钢筋混凝土柱1的左侧设有L型板4,L型板4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8,限位块18的上表面与承重杆14的底端相接触,能够对承重杆14底端的位置进行限位,避免抗震时发生移动,L型板4右侧面开设有两个螺纹孔5,每个螺纹孔5的内圈均螺纹连接有膨胀螺栓6,每个膨胀螺栓6的外表面均套设有垫片19,每个垫片19的右侧面均与L型板4的左侧面相接触,加深了膨胀螺栓6对L型板4的固定,提高了L型板4的牢固性。每个膨胀螺栓6的右端均延伸至每个膨胀管3的内壁,且膨胀螺栓6的外表面与膨胀管3的内圈螺纹连接,钢筋混凝土柱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钢筋混凝土梁7,钢筋混凝土梁7的下方设有固定板8,固定板8的底面开设有第一通口9,L型板4的对面开设有第二通口10,第一通口9的下方设有第一锚栓11,第一锚栓11的顶端依次贯穿第一通口9和第二通口10并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梁7的内部,固定板8的底面开设有通孔12,通孔12的下方设有第二锚栓13,第二锚栓13的顶端贯穿通孔12并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梁7的内部。L型板4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承重杆14,承重杆1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5,支撑杆15的顶端与L型板4的底面固定连接,提高了承重杆14的稳定,能够很好的进行支撑,支撑杆15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6,连接块16的右侧面与L型板4的左侧面固定连接,加固了对支撑杆15的稳定性,可以保证支撑杆15的稳定,每个承重杆14之间均设有固定杆17,每个固定杆17的左右两侧面均与每个承重杆14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固定连接,加深了承重杆14之间的连接,能够使承重杆14在加固时更加稳定,承重杆14的右端与L型板4的左侧面固定连接。工作原理:在对钢筋混凝土柱节点进行抗震加固时,首先将钢筋混凝土柱1的左侧面通过电钻设备钻出凹槽2,再将膨胀管3放入,再拿起L型板4将膨胀螺栓6从L型板4的螺纹孔5处穿过,并转动膨胀螺栓6使其延伸至膨胀8的内部,从而能够使L型板4与钢筋混凝土柱1的固定,接着将第一锚栓11使其从固定板8的第一通口9和L型板4上的第二通口10处穿过,并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梁7的内部,能够使固定板8对L型板4的初步固定,再将第二锚栓13穿过通孔12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梁7的内部,从而完成了对L型板4与钢筋混凝土梁7之间的固定,达到了对钢筋混凝土柱节点的抗震加固。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加固装置,包括钢筋混凝土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柱(1)的右侧面开设有两个凹槽(2),每个所述凹槽(2)的内部均设有膨胀管(3),所述钢筋混凝土柱(1)的左侧设有L型板(4),所述L型板(4)右侧面开设有两个螺纹孔(5),每个所述螺纹孔(5)的内圈均螺纹连接有膨胀螺栓(6),每个所述膨胀螺栓(6)的右端均延伸至每个膨胀管(3)的内壁,且膨胀螺栓(6)的外表面与膨胀管(3)的内圈螺纹连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柱(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钢筋混凝土梁(7),所述钢筋混凝土梁(7)的下方设有固定板(8),所述固定板(8)的底面开设有第一通口(9),所述L型板(4)的对面开设有第二通口(10),所述第一通口(9)的下方设有第一锚栓(11),所述第一锚栓(11)的顶端依次贯穿第一通口(9)和第二通口(10)并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梁(7)的内部,所述固定板(8)的底面开设有通孔(12),所述通孔(12)的下方设有第二锚栓(13),所述第二锚栓(13)的顶端贯穿通孔(12)并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梁(7)的内部,所述L型板(4)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承重杆(14),所述承重杆(14)的右端与L型板(4)的左侧面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加固装置,包括钢筋混凝土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柱(1)的右侧面开设有两个凹槽(2),每个所述凹槽(2)的内部均设有膨胀管(3),所述钢筋混凝土柱(1)的左侧设有L型板(4),所述L型板(4)右侧面开设有两个螺纹孔(5),每个所述螺纹孔(5)的内圈均螺纹连接有膨胀螺栓(6),每个所述膨胀螺栓(6)的右端均延伸至每个膨胀管(3)的内壁,且膨胀螺栓(6)的外表面与膨胀管(3)的内圈螺纹连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柱(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钢筋混凝土梁(7),所述钢筋混凝土梁(7)的下方设有固定板(8),所述固定板(8)的底面开设有第一通口(9),所述L型板(4)的对面开设有第二通口(10),所述第一通口(9)的下方设有第一锚栓(11),所述第一锚栓(11)的顶端依次贯穿第一通口(9)和第二通口(10)并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梁(7)的内部,所述固定板(8)的底面开设有通孔(12),所述通孔(12)的下方设有第二锚栓(13),所述第二锚栓(13)的顶端贯穿通孔(12)并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梁(7)的内部,所述L型板(4)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承重杆(14),所述承重杆(14)的右端与L型板(4)的左侧面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登杰
申请(专利权)人:顾登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