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0471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面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由若干最小花型循环组成,最小花型循环包括背面花型循环和正面花型循环,最小花型循环包括12个横路,背面花型循环的每个横路均包括两个编织位,正面花型循环的每个横路均包括四个编织位;正面花型循环中,第2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二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5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8横路的第三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11横路的第二编织位和第三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正面花型循环的第2、5、8、11横路的其余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通过纱线原料及面料的最小花型循环设计的配合,能形成双面结构、并具有磨砂肌理感的面料,触感舒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
本技术涉及面料
,具体涉及一种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
技术介绍
随着纺织品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面料的质感及触感的追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市面上基本为平整光滑的面料,面料效果单一,对消费者和面料供应商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同时对于平整、无纹理的面料的加工成品,其成品的触感及销售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需要开发新触感效果的面料。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该面料通过纱线原料及面料的最小花型循环设计的配合,能形成双面结构、并具有磨砂肌理感的面料,触感舒适。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该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由若干最小花型循环组成,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背面花型循环和正面花型循环,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12个横路,所述背面花型循环的每个横路均包括两个编织位,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每个横路均包括四个编织位;所述正面花型循环中,第2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二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5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8横路的第三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11横路的第二编织位和第三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2、5、8、11横路的其余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进一步地,所述背面花型循环的第1、4、7、10横路的每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进一步地,所述背面花型循环的第2、3、5、6、8、9、11、12横路的每个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进一步地,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3、6、9、12横路的编织结构分别与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2、5、8、11横路对应相同。进一步地,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1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二编织位和第三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进一步地,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4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二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第三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进一步地,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7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第二编织位和第三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进一步地,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11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二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三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进一步地,所述最小花型循环的第2、3、5、6、8、9、11、12横路穿75D涤纶包40D氨纶的包芯纱;所述包芯纱的涤纶与氨纶的用料比例为85-87:13-15。进一步地,所述最小花型循环的第1、4、7、10横路穿40S/1的涡流纺粘胶纱。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采用包芯纱(75D涤纶包40D氨纶)、涡流纺粘胶纱进行搭配,配合面料的最小花型循环设计,面料形成双面结构的磨砂肌理感,触感舒适,也便于进行外观设计,能提高该磨砂肌理感面料的加工性,拓宽成品销售途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编织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见图1,一种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该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由若干最小花型循环组成,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背面花型循环和正面花型循环,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12个横路,所述背面花型循环的每个横路均包括两个编织位,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每个横路均包括四个编织位;所述正面花型循环中,第2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二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5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8横路的第三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11横路的第二编织位和第三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2、5、8、11横路的其余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本实施例中,所述背面花型循环的第1、4、7、10横路的每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本实施例中,所述背面花型循环的第2、3、5、6、8、9、11、12横路的每个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本实施例中,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3、6、9、12横路的编织结构分别与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2、5、8、11横路对应相同。本实施例中,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1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二编织位和第三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本实施例中,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4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二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第三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本实施例中,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7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第二编织位和第三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本实施例中,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11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二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三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本技术通过对背面花型循环和正面花型循环的每个横路的编织位单元进行设计排布,与面料纱线原料相配合,能形成双面结构、并具有磨砂肌理感的面料,触感舒适,也便于进行外观设计。其中,本实施例的三角编织表如下表所示:其中,“﹀”、“Λ”均为成圈单元,“─”为不编织单元;所述针盘以ABABABAB为一个循环,针筒以ABCDABCD为一个循环。本实施例中,所述最小花型循环的第2、3、5、6、8、9、11、12横路穿75D涤纶包40D氨纶的包芯纱;所述包芯纱的涤纶与氨纶的用料比例为85-87:13-15。本实施例中,所述最小花型循环的第1、4、7、10横路穿40S/1的涡流纺粘胶纱。本实施例通过采用包芯纱(75D涤纶包40D氨纶)、涡流纺粘胶纱进行搭配,配合面料的最小花型循环设计,面料形成双面结构的磨砂肌理感,触感舒适,也便于进行外观设计,能提高该磨砂肌理感面料的加工性,拓宽成品销售途径。上述实施例为本技术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技术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其特征在于:该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由若干最小花型循环组成,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背面花型循环和正面花型循环,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12个横路,所述背面花型循环的每个横路均包括两个编织位,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每个横路均包括四个编织位;所述正面花型循环中,第2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二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5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8横路的第三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11横路的第二编织位和第三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2、5、8、11横路的其余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其特征在于:该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由若干最小花型循环组成,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背面花型循环和正面花型循环,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12个横路,所述背面花型循环的每个横路均包括两个编织位,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每个横路均包括四个编织位;所述正面花型循环中,第2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二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5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8横路的第三编织位和第四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11横路的第二编织位和第三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2、5、8、11横路的其余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花型循环的第1、4、7、10横路的每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花型循环的第2、3、5、6、8、9、11、12横路的每个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磨砂肌理感双面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3、6、9、12横路的编织结构分别与所述正面花型循环的第2、5、8、11横路对应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后成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