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集约化双层布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8515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3
本发明专利技术保护一种应用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集约化双层布置系统,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的主设备包含热泵机组、烟气余热吸收塔及底部其烟气入口处的增压风机,热泵机组设置于零米层的热泵房内,所述烟气余热吸收塔和增压风机设置于热泵房顶部上的二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占地面积大的主要设备上、下分层布置,缩小占地空间的要求,可很大程度地减少烟气余热利用设备所需要的占地面积,同时减少占地投资,可充分利用高度空间,烟气余热吸收塔可自立烟囱,避免了余热塔出口另建烟道回原烟囱,节省烟道以及支撑结构的造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集约化双层布置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集约化双层布置系统。
技术介绍
能源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随之急剧增加,能源匮乏问题日渐明显,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供需缺口逐年增加。当前,我国能源利用仍然存在着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生态环境压力大的主要问题,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作为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的中高温余热利用的技术己逐渐趋于成熟,低温烟气余热是工业余热资源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一类。对于燃煤电厂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而言,其排放的烟气尚有余热回收利用的资源。根据烟气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关热力学特性,通过不同的换热技术降低排烟温度,实现烟气中余热的深度回收利用技术,已经证明是可行的。目前,关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项目正在广泛开展,有的项目已经建成,有的项目正在实施和前期策划阶段。这些项目的开展均要面临一个切实的问题,即余热深度利用区域的占地面积。占地面积太小、空间不足,会影响项目的具体实施;占地面积大,又直接影响工程的投资造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提供一种应用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集约化双层布置系统,在满足工艺的前提下,尽量少的占用设备场地,满足现有项目实施中缺少场地、降低初投资的需求。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一种应用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集约化双层布置系统,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的主设备包含热泵机组、至少1台烟气余热吸收塔,所述热泵机组设置于零米层的热泵房内,所述烟气余热吸收塔和增压风机设置于热泵房顶部上的二层。所述二层对称设置两台烟气余热吸收塔,该两台烟气余热吸收塔的内侧或外侧对称设置各自的增压风机。或者所述二层为非对称的方式布置,如两组烟气余热吸收塔及其连接的增压风机顺列设置。所述烟气余热吸收塔顶部烟气出口自设烟囱。所述烟气余热吸收塔顶部烟气出口连接返回锅炉烟囱的烟道。所述热泵房零米层内的一侧设置辅助设备间,该辅助设备间包含至少2层。所述热泵房顶部四周设立检修平台。所述烟气余热吸收塔和增压风机的底部均通过基础和埋件固定于热泵房顶面。所述增压风机底部设有弹簧隔振装置。还包含外置式楼梯间,其设置于热泵房的辅助设备间外侧,该楼梯间到达辅助设备间的每层且到达热泵房二层。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针对热泵房的尺寸特点,优化热泵机组的容量、台数及尺寸,使之在能满足检修要求的前提下,让热泵房占地最小,以适应现场的布置条件。2、不局限于在平面上展开,而把布置往高度方向上发展,将占地面积大的主要设备上、下分层布置,缩小占地空间的要求,可很大程度地减少烟气余热利用设备所需要的占地面积,同时减少占地投资。3、由于热泵房零米层具有较高的高度,在热泵房零米层内一侧分层布置辅助设备间,可充分利用零米层的高度空间。4、本专利技术于热泵房的二层设置烟气余热吸收塔,且烟气余热吸收塔自设烟囱,其烟气可直接通过自立烟囱排出,因为烟气余热塔布置在二层,其出口距离地面高度较高,故烟气余热吸收塔出口建设烟囱的绝对长度较短,其优势是烟囱自身的造价低,同时又避免了余热塔出口另建烟道回原烟囱,节省了烟道以及支撑结构的造价。余热吸收塔顶部的烟气也可以通过建设烟道返回原有锅炉烟囱的,这样可以减少烟囱数量,有利于电厂整体的视觉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的纵向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首层水平面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之一。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首层水平面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之二。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二层水平面对称布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二层水平面顺列布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应用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集约化双层布置系统。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包含热泵机组、烟气余热吸收塔和烟气余热吸收塔入口的增加风机。本专利技术保护的重点是:将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的不同部件分别于上下双层设置。如图1所示,包含热泵房1,其位于零米层(即首层),热泵房1内置有组成热泵机组的复数热泵11。由于热泵房1零米层的高度较高,若首层除布置热泵机组外尚有富余空间,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可如图2所示,于该热泵房1的一侧设置有分层的辅助设备间12。该辅助设备间12可分成2层或者多层,可设置为三层,即0m层、4.5m层、9.0m层,可实现最大化的节省电气、仪控专业占地空间。如热泵房1中没有富裕空间,可如图3在热泵房1外独立设置辅助设备间12,其内部环境相对于设置在热泵房首层内要好一些,但具有一定的占地面积。其布置方式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而定。辅助设备间12可根据实际情况包含电气间、仪控间、水泵间、办公室等。在热泵房1零米层的房顶上方为热泵房的二层2,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在二层2上设置2个烟气余热吸收塔21,在烟气余热吸收塔21底部烟气入口处设置增压风机22。实际工程中并不限定于2个烟气余热吸收塔21,其位置和数量只要符合承重要求即可。由于需要承受余热吸收塔及增压风机的荷载,烟气余热吸收塔21和增压风机22的底部均通过基础和埋件固定于热泵房1房顶顶面上,该基础和埋件可选用现有的任意一种。根据实际需求,增压风机22底部可以设置弹簧隔振装置,降低振动对热泵房的影响。由于烟气余热吸收塔21、增压风机22、基础等需要置于热泵房1的零米层房顶,需采用具有承重性能好的材料,本领域人员在现有的材料中可根据需求选用。上述两台烟气余热吸收塔21可如图4所示,于二层中间集中且对称布置,4台增压风机22对称布置在烟气余热吸收塔21外侧。或者两台烟气余热吸收塔21位于二层两侧,4台增压风机22集中置于二层中间。如此的布置方式,可以实现更好的整体景观效果、同时还有利于热泵房结构基础的整体稳定。两台烟气余热吸收塔21于二层也可为非对称布置,如图5的实施例所示,二层上非对称设置两台烟气余热吸收塔,该两台烟气余热吸收塔上同向设置增压风机,即以烟气余热吸收塔及其各自增压风机组成的一个整体来看,两组整体为顺列布置,以结构稳定为原则。在考虑到增压风机及余热回收塔等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在热泵房1顶部四周设立检修平台24。该检修平台24既能方便检修,增大了第二层面积,即增压风机和余热塔层的利用空间,同时不影响零米处的通道和空间。在本专利技术中,可采用热泵房外置式楼梯间3,其设置于辅助设备间外侧,该楼梯间3既能方便的到达辅助设备间12的4.5m层和9.0m层,还能到达热泵房二层2的平台。如图3所示,烟气余热吸收塔因排烟高度不够,需要将顶部出口通过烟道将烟气引至独立的烟囱,但是烟道需要支撑,如果在烟气余热吸收塔的排烟口直接设置烟囱,要满足排烟高度的要求,对烟囱本身的规格要求会很高,且造价也很高。本专利技术中由于热泵房1具有一定的高度,烟气余热吸收塔21也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将烟气余热吸收塔21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集约化双层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的主设备包含热泵机组、至少1台烟气余热吸收塔,所述热泵机组设置于零米层的热泵房内,所述烟气余热吸收塔和增压风机设置于热泵房顶部上的二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集约化双层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的主设备包含热泵机组、至少1台烟气余热吸收塔,所述热泵机组设置于零米层的热泵房内,所述烟气余热吸收塔和增压风机设置于热泵房顶部上的二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集约化双层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层对称设置两台烟气余热吸收塔,该两台烟气余热吸收塔的内侧或外侧对称设置各自的增压风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集约化双层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层非对称设置两台烟气余热吸收塔,该两台烟气余热吸收塔分别连接各自的增压风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集约化双层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余热吸收塔顶部烟气出口自设烟囱。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集约化双层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余热吸收塔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雄俊朱众勇曾小超白杰陈昀昀张鹏俞永丽王邦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