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唐海轩专利>正文

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的外用中药或保健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7662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中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提升脏腑功能)的外用中药组合物,主要由艾草、酒配比而成。本中药15分钟起效,热效应持续10小时以上,有效率99%,将艾灸、艾薰洗泡贴敷、艾草精油外用等艾疗方法的功效提升几十倍以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使用方法及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的外用中药或保健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将艾灸、艾薰洗泡贴敷、艾草精油外用等艾疗方法的功效提升几十倍以上。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中药组合的制备方法、使用方法及用途。
技术介绍
艾灸在中医疗法中的地位:《名医别录》称艾草为“医草”、“灸草”。《本草纲目》:“艾叶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高四五尺,收以灸病,甚验。艾以叶入药,性温,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逐寒湿、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称为医草。”《本草备要》:“艾叶,通十二经。”《景岳全书》:“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肾脾之药。”《本草从新》:“艾叶,通十二经。”《本草纲目》:“艾叶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振奋唤醒人的元气,挽回人的生命)。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更强)大矣。”(沉疴:重病、老病、难治的病。)《本草汇言》:“艾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之药,开关窍,醒一切陈痼伏匿内闭诸疾。若气血、痰饮、积聚为病,哮喘逆气,骨蒸痞结,瘫痪痈疽,癗疠结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疴。”《本草从新》:“艾叶,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名医别录》:“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本草分经》:“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药性解》:“主灸百病,温中理气。”《本草正义》:“古人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扁鹊心书》:“夫人之真气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扁鹊心书》大病宜灸:“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艾灸、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艾灸,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有文字的记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的中医有四大医术:针、灸、药、砭。其中,“针”是针刺,“灸”是艾灸。艾灸:主要原料是艾绒,用艾草的叶(艾叶)制成。《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针之不及,药之不到,必须灸之。”如果针、药已经治不了的,就需要用灸的方式,艾灸可以弥补针疗与药疗之不足。因为针刺需要调动元气,对于阳虚的情况是不适合针刺的;而元气虚弱、胃功能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的。灸法可以避开脾胃直接将药力、热力作用于经脉,通过经络调理脏腑功能。《本草纲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医学财富,也是世界医学的宝贵财富。《本草纲目》中有35处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载艾叶配方52个。在《伤寒论》中,涉及有关灸法的内容十余条,许多条文有:“可火”,“不可火”的记载。《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从灸疗的起源到各种灸法及其适应症书中记载颇多。在古代许多医学大家在实际治疗中都偏爱灸法。在唐代,与孙思邈有同等业绩的王焘,认为火艾特有其能,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重要。他在《外台秘要》中指出:“灸法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艾灸之所以“为医之大术,起沉疴之人为康泰,除百病,本无一症不可治”,主要因为艾草具有三大功效:(1)纯阳之性,补人体五脏六腑之阳气、元气、真气。“日为天之阳,艾为地之阳。”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艾草是所有植物中进行光合作用效率最高的植物,生长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的热能。艾草最能补人体之阳气。《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百病皆因阳气不足。阴阳平衡,百病不生,阴阳失衡,百病丛生。人体99%的体质为阳虚(寒体)体质,艾草的纯阳之性正是人体所需。“阴阳”是抽象的概念,在人体,气为阳(俗称阳气、元气),血为阴。气是人体内无形的热能,具有气化作用而生血。饮食由脾胃化成水谷精微,经气化作用成营气、津液,再经气化作用成血液,气旺(阳旺)血足,气虚(阳虚)血少。(轻度阳虚称为气虚,气虚得严重称为阳虚,两者虚的程度不同。)气血转换成精气为精(精又可转换成气血,气血精互化)。肾主藏精,除藏肾本脏之精,还藏五脏六腑之精气,肾为先天之本、一身之根,肾主宰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所以人体整体的体质寒热是看肾的寒(阳虚:生外寒)、热(阴虚:生内热)。《皇帝内经》:“男16女14以下为阳孩,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男40女35肾气渐衰”。所以在临床上,孩童多为阴虚体质(肾阴虚),成年人多为阳虚体质(肾阳虚),很少见到成年人有肾阴虚的,男40女35以后肾阳虚会越来越明显。《黄帝内经》:“十病九寒,祛一寒而治百病。”被誉为“中医脊梁”的李可老中医50多年临床经验“论阳虚之人十有八九,阴虚之人百无一二。”而患者常常感到的“阴虚体热”,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局部(某个脏腑)有热而非整体热(肾阴虚),如心阴虚、肺阴虚、胃实火、肝阴虚、肝阳抗等,局部不代表整体。第二种:肾阴阳两虚,脾是一个系统(消化系统),包括脾脏、胃、小肠、大肠,生血养五脏(脾是五脏之母),人体立命之本(后天之本)。脾每日不停运转的动力之源是肾,肾以命门火化脾胃土,如同机器(脾)运转要插电源,肾就是“电源”。脾的工作量大,本身易虚弱,肾阳虚到一定程度,使脾动力不足,生成的血液、津液就更少了,细胞缺乏滋养,干燥生内热,就会出现肾阴虚症状,这属于阴阳两虚。需补脾肾之阳,用阳化阴。所以真正阴虚(热体)的人很少,99%的人是阳虚(寒体)体质,人的生命就是阳气衰减、耗散的过程,“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清末《郑钦安医学三书》:“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治病重在扶阳”。艾灸是最重要的扶阳,纯阳之性的艾草,补阳扶阳,阴阳平衡释放潜能,潜能治愈百病。(2)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黄帝内经》:“百病始于风,风必兼寒。十病九寒,祛一寒而治百病。”寒乃百病之首,寒湿是万病之源,有寒就有瘀,有瘀就有病。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所有病皆起于风寒湿瘀,风寒湿瘀又导致痹痛肿毒。《名医别录》:“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排除)风寒,使人有子。又,艾,生寒熟热。”《本草分经》:“艾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血温中,开郁调经,杀蛔。”《药性解》:“艾之温能令肝脾疏畅,而无壅瘀之患。”《景岳全书》:“艾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即“瘀”)。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本草新编》:“祛寒气而温湿痹,安疼痛而暖关元。”《本草求真》:“能出陈寒痼冷,凡一切病因寒湿而见血衄崩带,腹痛冷痢,霍乱转筋,胎动腰痛。《本草备要》:“而艾性又能杀虫也。”《药性论》:“治一切冷气,鬼邪毒气,最去恶气。”湿和瘀会导致肿胀,艾草能袪湿、瘀,故能消肿散结。《内经》:“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也。”艾草祛风寒湿,故能解决痹症。艾草辛味的具挥发性的芳香成分是强效的解毒剂,而且杀菌、杀病毒。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提升脏腑功能)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含有艾草,可以是整株艾草或粉末、艾叶或其粉末、艾绒或其粉末、艾叶以外的其他部分的原型或粉末;酒,可以是酒、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和水的混和液、含水乙醇/n该药物组合物按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准备艾草(可以是整株艾草或粉末、艾叶或其粉末、艾绒或其粉末、艾叶以外的其他部分的原型或粉末)、要加入的其他植物的原型或粉末,集合在一起为A,酒(可以是酒、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和水的混和液、含水乙醇)为B,耐腐蚀、可密封的容器为C,需要浸泡n次,就将A分为n份,取1份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10分钟-7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如原料A还有剩余,再取1份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10分钟-7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如此反复,直到将A用完为止,将药液中所有残渣滤出,药液密封保存,制成外用搽剂、洗剂、酊剂、溶液剂、喷雾剂等液体制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祛风寒湿瘀痹痛肿毒、通经络、补阳(提升脏腑功能)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含有艾草,可以是整株艾草或粉末、艾叶或其粉末、艾绒或其粉末、艾叶以外的其他部分的原型或粉末;酒,可以是酒、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和水的混和液、含水乙醇
该药物组合物按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准备艾草(可以是整株艾草或粉末、艾叶或其粉末、艾绒或其粉末、艾叶以外的其他部分的原型或粉末)、要加入的其他植物的原型或粉末,集合在一起为A,酒(可以是酒、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和水的混和液、含水乙醇)为B,耐腐蚀、可密封的容器为C,需要浸泡n次,就将A分为n份,取1份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10分钟-7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如原料A还有剩余,再取1份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10分钟-7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如此反复,直到将A用完为止,将药液中所有残渣滤出,药液密封保存,制成外用搽剂、洗剂、酊剂、溶液剂、喷雾剂等液体制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用中药或外用保健品,其中“酒”还可以是无水乙醇,
制备方法如下:准备艾草(可以是整株艾草或粉末、艾叶或其粉末、艾绒或其粉末、艾叶以外的其他部分的原型或粉末)、要加入的其他植物的原型或粉末,集合在一起为A,无水乙醇为B,耐腐蚀、可密封的容器为C,需要浸泡n次,就将A分为n份,取1份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10分钟-7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如原料A还有剩余,再取1份A放入C,将B缓慢倒入C,直至A被B完全浸没无浮露为止,密封浸泡10分钟-7天,将A捞起挤压将药液全部挤出后将A移除,将药液中残渣滤出后药液放回C,如此反复,直到将A用完为止,将药液中所有残渣滤出,药液密封保存,将保存的药液加入水制成外用搽剂、洗剂、酊剂、溶液剂、喷雾剂等液体制剂;或将保存的药液、水各自独立包装做成2个制剂,使用前将二者混合后使用;或将保存的药液做成1个制剂,使用者自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海轩
申请(专利权)人:唐海轩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