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击打穴位按摩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7632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击打穴位按摩器,包括筒状外壳、复位弹簧、压头、管正杆和按摩杆,筒状外壳顶部设有螺旋端盖,筒状外壳底部设有出口,筒状外壳内设有垂直于螺旋端盖底面的通道,通道与出口连通;螺旋端盖与通道的上段螺纹连接;通道的上段设有第一环形台阶,通道的中段设有管正通道段,通道的下段设有第二环形台阶,第二环形台阶处于出口的上方;复位弹簧、压头、管正杆自上至下依次处于通道中;管正杆底部与第二环形台阶之间设有能够使管正杆偏心的偏移环,按摩杆自上至下依次处于偏移环、出口中。这种按摩器能够自动击打人体穴位,击打位置准确,击打力度大并且力度可以调节,具有很好的按摩效果,且使用简单,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击打穴位按摩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摩器,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击打穴位按摩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采取了多种方式为健康保驾护航。人体的体表上有许多穴位,可以通过按摩、推拿、针灸等方式来刺激某些穴位,起到疏通经络、保健、治病作用。其中,按摩的种类很多,有揉捏按摩、涮擦按摩、振动按摩等多种方式,尤以叩打振动按摩比较方便,它是利用锤头的形状和硬度直接击打作用于人体有关体位或穴位,以舒筋活络,行气活血,解疼镇痛,消除疲劳。现有的叩打振动按摩器一般包括电动按摩器和非电动按摩器。然而,电动按摩器由于需要电力供应,在停电或外出时,使用不便,且由于内置电机,一般重量较大,手擎较累;非电动按摩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能自动击打人体穴位,并且很多使用者都感觉到非电动按摩器的按摩头存在按摩力度小、人体很多穴位难以充分受到刺激的缺陷,达不到较好的按摩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击打穴位按摩器,这种按摩器能够自动击打人体穴位,击打位置准确,击打力度大并且力度可以调节,具有很好的按摩效果,且使用简单,便于携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击打穴位按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状外壳、复位弹簧、压头、管正杆和按摩杆,筒状外壳顶部设有螺旋端盖,筒状外壳底部设有出口,筒状外壳内设有垂直于螺旋端盖底面的通道,通道与出口连通;螺旋端盖下半部的外周向设有外螺纹,通道的上段内侧壁上设有与该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螺旋端盖与通道的上段螺纹连接;通道的上段设有第一环形台阶,通道的中段设有管正通道段,通道的下段设有第二环形台阶,第二环形台阶处于出口的上方;复位弹簧、压头、管正杆自上至下依次处于通道中;复位弹簧处于螺旋端盖底部与压头顶部之间,压头的外周向与通道内壁紧密接触,并且压头底部与第一环形台阶接触配合;压头底部设有能够容纳管正杆顶部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开口的内边沿露出在第一环形台阶内侧,管正杆顶部处于环形凹槽开口的内边沿下方;管正杆下段设有导正段,导正段与管正通道段之间的间隙小于0.5mm,管正通道段的直径小于通道下段的直径,管正杆上段的长度大于管正通道段的长度;管正杆上段与管正通道段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导正段与通道下段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管正杆底部与第二环形台阶之间设有能够使管正杆偏心的偏移环,按摩杆自上至下依次处于偏移环、出口中,按摩杆顶部与管正杆底部连接,按摩杆底部设有按摩头,按摩头处于出口的外侧。初始状态下,将螺旋端盖旋紧安装在筒状外壳顶部,使筒状外壳顶部(通道的上段)封闭,由于第一间隙、第二间隙、偏移环的相互配合及管正杆顶部低于压头底部(管正杆顶部处于环形凹槽开口的内边沿下方),使得管正杆偏心,倾斜倚靠在通道的内侧壁上,使得管正杆顶部不能与压头的环形凹槽对准,并且按摩杆倾斜处于出口中。上述第一环形台阶对压头处于通道的位置起到限位的作用。使用按摩器之前,可以根据人体各穴位需要的不同按摩力度,通过旋转螺旋端盖来调节螺旋端盖下半部旋入通道上段的深度,控制复位弹簧的压缩程度,以此来调节按摩头的击打力度。当人体穴位需要较大的击打力度时,往下旋转螺旋端盖使其旋入通道上段,使通道上段的深度较浅,复位弹簧受到的压缩程度变大,复位弹簧迅速复位后迫使压头向下挤压的力变大。当人体穴位需要较小的击打力度时,往上旋转螺旋端盖使其旋出通道上段一些,使通道上段的深度较深,复位弹簧受到的压缩程度变小,复位弹簧迅速复位后迫使压头向下挤压的力变小。另外,在筒状外壳顶部设置可拆卸的螺旋端盖,使得整个按摩器可拆卸安装,便于使用者更换筒状外壳中的零部件。使用时,手持筒状外壳使按摩头先按压在人体穴位上,此时,按摩杆带动管正杆沿着通道内侧壁向上移动到环形凹槽开口的内边沿下方,管正杆顶部顶着环形凹槽开口的内边沿,压头在管正杆的顶力作用下沿着通道上段的内侧壁向上移动,复位弹簧不断受到压缩,在按摩杆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管正杆下段的导正段会向上移动进入通道中段的管正通道段中,管正杆自动导正(不偏心),使管正杆顶部顶进压头底部的环形凹槽中(管正杆顶部与环形凹槽槽底接触配合);在管正杆顶部进入环形凹槽的瞬间,复位弹簧瞬间失去按摩杆及其管正杆的顶力作用,复位弹簧迅速伸缩复位并迫使压头沿着通道上段的内侧壁迅速向下移动,压头底部受到第一环形台阶的抵挡,无法继续向下移动,而导正杆与环形凹槽脱离配合并沿着管正通道段的内侧壁迅速向下移动,按摩杆从筒状外壳底部的出口迅速弹出,按摩头“砰”一声,自动迅速击打在人体穴位上,击打位置准确且击打力度大,让使用者能够起到舒筋活络、行气活血、解疼镇痛、消除疲劳等作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偏移环的纵切面为楔形,偏移环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按摩杆处于通孔中。纵切面为楔形的偏移环能够使管正杆偏心,倾斜倚靠在通道的内侧壁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偏移环顶部与所述管正杆底部固定连接,偏移环底部设有向上倾斜的第一斜面,第一斜面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二环形台阶接触配合。通过这种设置,向上倾斜的第一斜面的最低点与第二环形台阶接触,管正杆顶部的一个端点与通道的内侧壁接触,使得管正杆倾斜倚靠在通道的内侧壁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偏移环底部与所述第二环形台阶固定连接,偏移环顶部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二斜面,第二斜面的较高处与所述管正杆底部接触配合。通过这种设置,向下倾斜的第二斜面的较高处与管正杆底部接触,管正杆顶部的一个端点与通道的内侧壁接触,使得管正杆倾斜倚靠在通道的内侧壁上。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导正段上部设有第一环形斜面,第一环形斜面处于所述管正杆上段下方,所述管正通道段下部设有与第一环形斜面相匹配的第二环形斜面。上述导正段上部的第一环形斜面靠近管正通道段下部的第二环形斜面并受到第二环形斜面的导向,使得导正段能够顺利向上移动进入通道中段的管正通道段中。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管正杆顶部的横截面直径比所述环形凹槽的直径小于0.5mm。通过这种设置,能够顺利将管正杆顶部顶进到环形凹槽中。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螺旋端盖顶部设有把手。通过这种设置,便于使用者手握把手来拧转螺旋端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管正杆底部设有能够容纳所述按摩杆顶部的螺孔,按摩杆顶部的外周向设有与该螺孔相匹配的外螺纹,按摩杆顶部处于螺孔中。将按摩杆顶部从筒状外壳出口伸入,对准管正杆底部的螺孔并使按摩杆顶部与管正杆底部螺纹连接,实现按摩杆与管正杆的可拆卸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筒状外壳包括筒状外壳主体和外壳连接部,筒状外壳主体的下端开口外边缘设有外螺纹,外壳连接部的上端开口内边缘设有与该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筒状外壳主体的下端与外壳连接部的上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台阶、出口均设置在外壳连接部上。通过这种设置,使得整个按摩器可拆卸安装,便于使用者拆装和更换筒状外壳中的零部件。上述筒状外壳主体和外壳连接部的连接方式也可以设置为:筒状外壳主体的下端开口内边缘设有内螺纹,外壳连接部的上端开口外边缘设有与该内螺纹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击打穴位按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状外壳、复位弹簧、压头、管正杆和按摩杆,筒状外壳顶部设有螺旋端盖,筒状外壳底部设有出口,筒状外壳内设有垂直于螺旋端盖底面的通道,通道与出口连通;螺旋端盖下半部的外周向设有外螺纹,通道的上段内侧壁上设有与该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螺旋端盖与通道的上段螺纹连接;通道的上段设有第一环形台阶,通道的中段设有管正通道段,通道的下段设有第二环形台阶,第二环形台阶处于出口的上方;复位弹簧、压头、管正杆自上至下依次处于通道中;复位弹簧处于螺旋端盖底部与压头顶部之间,压头的外周向与通道内壁紧密接触,并且压头底部与第一环形台阶接触配合;压头底部设有能够容纳管正杆顶部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开口的内边沿露出在第一环形台阶内侧,管正杆顶部处于环形凹槽开口的内边沿下方;管正杆下段设有导正段,导正段与管正通道段之间的间隙小于0.5mm,管正通道段的直径小于通道下段的直径, 管正杆上段的长度大于管正通道段的长度;管正杆上段与管正通道段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导正段与通道下段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管正杆底部与第二环形台阶之间设有能够使管正杆偏心的偏移环,按摩杆自上至下依次处于偏移环、出口中,按摩杆顶部与管正杆底部连接,按摩杆底部设有按摩头,按摩头处于出口的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击打穴位按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状外壳、复位弹簧、压头、管正杆和按摩杆,筒状外壳顶部设有螺旋端盖,筒状外壳底部设有出口,筒状外壳内设有垂直于螺旋端盖底面的通道,通道与出口连通;螺旋端盖下半部的外周向设有外螺纹,通道的上段内侧壁上设有与该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螺旋端盖与通道的上段螺纹连接;通道的上段设有第一环形台阶,通道的中段设有管正通道段,通道的下段设有第二环形台阶,第二环形台阶处于出口的上方;复位弹簧、压头、管正杆自上至下依次处于通道中;复位弹簧处于螺旋端盖底部与压头顶部之间,压头的外周向与通道内壁紧密接触,并且压头底部与第一环形台阶接触配合;压头底部设有能够容纳管正杆顶部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开口的内边沿露出在第一环形台阶内侧,管正杆顶部处于环形凹槽开口的内边沿下方;管正杆下段设有导正段,导正段与管正通道段之间的间隙小于0.5mm,管正通道段的直径小于通道下段的直径,管正杆上段的长度大于管正通道段的长度;管正杆上段与管正通道段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导正段与通道下段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管正杆底部与第二环形台阶之间设有能够使管正杆偏心的偏移环,按摩杆自上至下依次处于偏移环、出口中,按摩杆顶部与管正杆底部连接,按摩杆底部设有按摩头,按摩头处于出口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击打穴位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移环的纵切面为楔形,偏移环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按摩杆处于通孔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华彭燕芳王锐王臻林一灿王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淼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