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735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7
本公开涉及一种换热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以及贮液管,第二集流管位于第一集流管与贮液管之间,换热器具有形成在第一集流管上的多个冷媒入口、沿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换热区、以及与贮液管连通的冷媒出口,每个换热区内均设置有多个扁管组,每个扁管组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通,每个换热区中的相邻两个扁管组内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冷媒通道用于连通第二集流管与贮液管,每个换热区均具有与其对应的冷媒入口和冷媒通道,以使冷媒能够通过对应的冷媒入口流入对应的换热区,且每个换热区中的冷媒均经由该换热区内的扁管组流入第二集流管,并经由与该换热区对应的冷媒通道流入贮液管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
本公开涉及换热设备
,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在空调系统中,当换热器作为室内换热器使用时,其作用相当于蒸发器或冷凝器,冷媒通过室内换热器与室内空气的热量进行热交换,以达到室内降温或室内采暖的目的,当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使用时,其作用相当于蒸发器和冷凝器,冷媒通过室外换热器吸收外界环境中的热量或向外界环境放热。为提高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换热器通常采用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中通常包括多个扁管,每个扁管内具有多条微通道,换热器通常只具有一个冷媒入口,这样,当冷媒通过该冷媒入口进入换热器中后,需要依次流经该多个扁管进行换热后再流出换热器,冷媒在换热器中流过的换热路径的长度为该多个扁管的长度之和。在冷媒刚进入换热管时,由于冷媒的压力大于扁管的阻力,冷媒可以同时填满扁管内的多条微通道,随着冷媒的流动,冷媒的压力逐渐降低,当冷媒的压力降低到小于扁管的阻力时,冷媒只能填满扁管中的部分微通道,使得每根扁管中的冷媒体积不一样,导致冷媒分配不均的情况发生,从而影响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能够避免冷媒分配不均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换热器,用于空调系统中,所述换热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上的贮液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贮液管之间,所述换热器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一集流管上的多个冷媒入口、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换热区、以及与所述贮液管连通的冷媒出口,每个换热区内均设置有多个扁管组,每个扁管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通,每个换热区中的相邻两个扁管组内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贮液管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贮液管的多个冷媒通道,每个换热区均具有与其对应的冷媒入口和与其对应的冷媒通道,以使所述冷媒能够通过对应的冷媒入口流入对应的换热区,且每个换热区中的所述冷媒均经由该换热区内的扁管组流入所述第二集流管,并经由与该换热区对应的冷媒通道流入所述贮液管内。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冷媒入口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区对应设置,以使所述冷媒通过该冷媒入口进入该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区,以及/或者,至少一个所述冷媒通道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区对应设置,以使该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区中的所述冷媒通过该冷媒通道进入所述贮液管内。可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置有多个第一上腔体和多个第二上腔体,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置有多个第一下腔体和多个第二下腔体,每个换热区内均具有所述第一上腔体、所述第二上腔体、所述第一下腔体以及所述第二下腔体;每个换热区内的多个所述扁管组均包括第一扁管组、第二扁管组以及第三扁管组,每个换热区内的所述第一扁管组的两端分别与该换热区内的所述第一上腔体和第一下腔体连通,每个换热区内的所述第二扁管组的两端分别与该换热区内的所述第一上腔体和第二下腔体连通,每个换热区内的所述第三扁管组的两端分别与该换热区内的所述第二上腔体和第二下腔体连通。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上腔体和多个所述第二上腔体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列,多个所述第一下腔体和多个所述第二下腔体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列,多个所述换热区包括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换热区、第二换热区、第三换热区以及第四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内的第二上腔体与所述第二换热区内的第一上腔体相互连通以形成第一分流腔,所述第三换热区内的第二上腔体与所述第四换热区内的第一上腔体相互连通以形成第二分流腔,所述第二换热区内的第二上腔体与所述第三换热区内的第一上腔体相互连通以形成第一汇流腔,所述第二换热区内的第二下腔体与所述第三换热区内的第一下腔体相互连通以形成第二汇流腔;多个所述冷媒入口包括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入口,多个所述冷媒通道包括第一冷媒通道、第二冷媒通道以及第三冷媒通道,所述第一冷媒入口位于所述第一分流腔,所述第二冷媒入口位于所述第二分流腔,所述第一冷媒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区内的第一下腔体上,所述第二冷媒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汇流腔,所述第三冷媒通道位于所述第四换热区内的第二下腔体上,所述第二换热区内的第三扁管组与所述第三换热区内的第一扁管组为同一扁管组,该扁管组与所述第二冷媒通道相对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上隔板、第二上隔板、第三上隔板以及第四上隔板,所述第一上隔板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换热区内的第一上腔体,所述第一上隔板、所述第二上隔板以及所述第一集流管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分流腔,所述第二上隔板、所述第三上隔板以及所述第一集流管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汇流腔,所述第三上隔板、所述第四上隔板以及所述第一集流管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二分流腔,所述第四上隔板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共同限定出所述第四换热区内的第二上腔体;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下隔板、第二下隔板、第三下隔板、第四下隔板、第五下隔板以及第六下隔板,所述第一下隔板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换热区内的第一下腔体,所述第一下隔板、所述第二下隔板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管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换热区内的第二下腔体,所述第二下隔板、所述第三下隔板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管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二换热区内的第一下腔体,所述第三下隔板、所述第四下隔板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管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二汇流腔,所述第四下隔板、所述第五下隔板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管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三换热区内的第二下腔体,所述第五下隔板、所述第六下隔板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管共同限定出所述第四换热区内的第一下腔体,所述第六下隔板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共同限定出所述第四换热区内的第二下腔体。可选地,多个所述冷媒入口包括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入口,所述第一冷媒入口具有与其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所述换热区,所述第二冷媒入口具有与其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所述换热区,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三通接头、第一分液管以及第二分液管,所述三通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上,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一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分液管与所述第一冷媒入口连通,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二出口通过所述第二分液管与所述第二冷媒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分液管和第二分液管均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分液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分液管的长度,所述第一分液管构造为直管,所述第二分液管构造为弯管。可选地,所述贮液管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贮液管内设置有贮液隔板、两端均开放的第一内插管、以及两端均开放的第二内插管,多个所述换热区、所述第一内插管以及所述第二内插管均位于所述贮液隔板的一侧,所述贮液隔板的另一侧与所述贮液管共同限定出第一出流腔,所述第一内插管位于所述贮液管的中心轴线的上方,所述第二内插管位于所述贮液管的中心轴线的下方,所述贮液隔板上形成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内插管的出口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出流腔连通,所述第二内插管的出口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出流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流腔与所述冷媒出口连通。可选地,所述第一内插管的上表面与所述贮液管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用于空调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2)上的贮液管(3),所述第二集流管(2)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与所述贮液管(3)之间,所述换热器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一集流管(1)上的多个冷媒入口、沿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换热区、以及与所述贮液管(3)连通的冷媒出口(4),每个换热区内均设置有多个扁管组,每个扁管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连通,每个换热区中的相邻两个扁管组内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二集流管(2)与所述贮液管(3)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2)与所述贮液管(3)的多个冷媒通道,每个换热区均具有与其对应的冷媒入口和与其对应的冷媒通道,以使所述冷媒能够通过对应的冷媒入口流入对应的换热区,且每个换热区中的所述冷媒均经由该换热区内的扁管组流入所述第二集流管(2),并经由与该换热区对应的冷媒通道流入所述贮液管(3)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用于空调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2)上的贮液管(3),所述第二集流管(2)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与所述贮液管(3)之间,所述换热器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一集流管(1)上的多个冷媒入口、沿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换热区、以及与所述贮液管(3)连通的冷媒出口(4),每个换热区内均设置有多个扁管组,每个扁管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连通,每个换热区中的相邻两个扁管组内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二集流管(2)与所述贮液管(3)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2)与所述贮液管(3)的多个冷媒通道,每个换热区均具有与其对应的冷媒入口和与其对应的冷媒通道,以使所述冷媒能够通过对应的冷媒入口流入对应的换热区,且每个换热区中的所述冷媒均经由该换热区内的扁管组流入所述第二集流管(2),并经由与该换热区对应的冷媒通道流入所述贮液管(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冷媒入口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区对应设置,以使所述冷媒通过该冷媒入口进入该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区,以及/或者,
至少一个所述冷媒通道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区对应设置,以使该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区中的所述冷媒通过该冷媒通道进入所述贮液管(3)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内设置有多个第一上腔体(11)和多个第二上腔体(12),所述第二集流管(2)内设置有多个第一下腔体(21)和多个第二下腔体(22),每个换热区内均具有所述第一上腔体(11)、所述第二上腔体(12)、所述第一下腔体(21)以及所述第二下腔体(22);
每个换热区内的多个所述扁管组均包括第一扁管组(51)、第二扁管组(52)以及第三扁管组(53),每个换热区内的所述第一扁管组(51)的两端分别与该换热区内的所述第一上腔体(11)和第一下腔体(21)连通,每个换热区内的所述第二扁管组(52)的两端分别与该换热区内的所述第一上腔体(11)和第二下腔体(22)连通,每个换热区内的所述第三扁管组(53)的两端分别与该换热区内的所述第二上腔体(12)和第二下腔体(2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上腔体(11)和多个所述第二上腔体(12)沿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列,多个所述第一下腔体(21)和多个所述第二下腔体(22)沿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列,多个所述换热区包括沿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换热区(61)、第二换热区(62)、第三换热区(63)以及第四换热区(64),所述第一换热区(61)内的第二上腔体(12)与所述第二换热区(62)内的第一上腔体(11)相互连通以形成第一分流腔(13),所述第三换热区(63)内的第二上腔体(12)与所述第四换热区(64)内的第一上腔体(11)相互连通以形成第二分流腔(14),所述第二换热区(62)内的第二上腔体(12)与所述第三换热区(63)内的第一上腔体(11)相互连通以形成第一汇流腔(15),所述第二换热区(62)内的第二下腔体(22)与所述第三换热区(63)内的第一下腔体(21)相互连通以形成第二汇流腔(23);
多个所述冷媒入口包括第一冷媒入口(71)和第二冷媒入口(72),多个所述冷媒通道包括第一冷媒通道(81)、第二冷媒通道(82)以及第三冷媒通道(83),所述第一冷媒入口(71)位于所述第一分流腔(13),所述第二冷媒入口(72)位于所述第二分流腔(14),所述第一冷媒通道(81)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区(61)内的第一下腔体(21)上,所述第二冷媒通道(82)位于所述第二汇流腔(23),所述第三冷媒通道(83)位于所述第四换热区(64)内的第二下腔体(22)上,所述第二换热区(62)内的第三扁管组(53)与所述第三换热区(63)内的第一扁管组(51)为同一扁管组,该扁管组与所述第二冷媒通道(82)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上隔板(91)、第二上隔板(92)、第三上隔板(93)以及第四上隔板(94),所述第一上隔板(91)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换热区(61)内的第一上腔体(11),所述第一上隔板(91)、所述第二上隔板(92)以及所述第一集流管(1)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分流腔(13),所述第二上隔板(92)、所述第三上隔板(93)以及所述第一集流管(1)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汇流腔(15),所述第三上隔板(93)、所述第四上隔板(94)以及所述第一集流管(1)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二分流腔(14),所述第四上隔板(94)与所述第一集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剑辉孙国庆叶梅娇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