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斗撑杆啮合齿的自动润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66334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抓斗撑杆啮合齿的自动润滑装置,是为克服现有给卸船机上抓斗撑杆的啮合齿加润滑脂,靠人工往小润滑孔内涂抹不能完全到位,润滑脂损耗后不能及时补充,工作费时费力,不能保证人、机安全的缺点提供的。在卸船机抓斗的上承梁顶面,位于抓斗撑杆啮合齿的上部设有竖立对向啮合齿上方的导管孔,盛装润滑脂的储油盒固定在上承梁的顶面,储油盒的最低处连接有插入上承梁顶面导管孔的油管。润滑脂靠抓斗作业中的颠放振动,将润滑脂通过油管落到啮合齿上面,实现了工作中对啮合齿自动不间断地润滑,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抓斗整体的使用寿命,保证了润滑工人的安全,消除了装卸机械因润滑不到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抓斗撑杆啮合齿的自动润滑装置
本技术属于维保设施,具体地说是一种对卸船机抓斗撑杆上的啮合齿进行自动润滑的装置。
技术介绍
船舶运送的大量散碎货物到目的地卸货,都是通过卸船机上配备的机械抓斗实现的,抓斗的安装结构如图3所示,在卸船机抓斗3的上承梁1上,左右相对支撑有撑杆2,斗体相对的两个抓斗3分别连接在各自一侧撑杆2的下端,因抓斗3有一定的宽度,为保持工作时的平衡,从图3的右视图图4中可以看出,在抓斗3宽度方向的每侧,各用两根间隔距离的撑杆2连接在抓斗3两侧的侧壁上,这样每个抓斗3的斗体就要用一对撑杆2连接,两个相对的抓斗3要用两对撑杆2支撑连接;卸船机在作业时,两对撑杆2分别绕着其上部的支撑点作相对或相反方向的扇形摆动,带动两个相对的抓斗3作合抱或分开将货物抓起或卸下。两个抓斗3的相对开合,是靠其撑杆2上部相对面上设置、相互啮合的啮合齿2.1实现的,其中一侧的撑杆2摆动,通过相互啮合的啮合齿2.1带动另一侧的撑杆2作逆向动作。抓斗3的工作使啮合齿2.1受力很大,要想保证其正常工作,就必须使啮合齿2.1的齿面在润滑状态下工作,即在齿面上加润滑脂形成保护性油膜,当啮合齿2.1相互啮合后,因齿面受到挤压油膜破坏还要不断地建立新的保护油膜。若齿面上的油膜遭到破坏后不及时补充,啮合齿2.1的齿面得不到润滑会迅速磨损,长时间磨损使撑杆2不能正常摆动,抓斗3就无法正常工作,严重时会导致撑杆2的断裂,甚至连带到支撑抓斗3的上承梁1发生歪斜,以至于干涉到卸船机上其他的部件,更大的安全事故就会发生。为了给啮合齿2.1涂抹润滑脂,目前在上承梁1上设有给啮合齿2.1添加润滑脂的润滑孔1.1,即润滑孔1.1设置在上承梁1的侧立面上位于能露出啮合齿3上部的位置由,人工通过加油润滑孔1.1给啮合齿3加润滑脂;考虑到在抓斗3的上承梁1上开孔太大会影响其强度,润滑孔1.1一般都设置得较小。在工作中发现,人工通过润滑孔1.1涂抹添加润滑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所述上承梁1上安装的撑杆2,其啮合齿2.1距离地面大约在6.5米左右的高度,维保人员涂抹润滑脂时,需通过抓斗维修架子车爬到润滑孔1.1的位置附近完成,因润滑孔1.1小且位置高,人工很难将润滑脂完全涂抹到位,这样齿面上就不能形成完整的油膜,其保护的力度较差;另一方面,由于在上承梁1的两面均安装有两根带啮合齿2.1的撑杆2,需通过两面的润滑孔1.1来涂抹润滑脂,维保人员上到润滑孔1.1的高度后一次只能涂抹一面,完成一面后还要再下来移动抓斗维修架子车涂抹另一面,两次上下涂抹油脂费时、费力,爬上爬下工作极不安全;还有,由于船舶作业计划的安排问题,涂抹润滑脂只有在船上的货物全部卸完后才能进行,这样涂抹润滑脂的间隔时间至少在12小时甚至更长,人工涂抹本来就不容易完全到位,两次再间隔这么长的时间,会使承载大负荷的啮合齿2.1的磨损更快。综上所述,目前人工通过润滑孔给抓斗撑杆上的啮合齿涂抹润滑脂无法满足齿面的润滑需要,也就不能保证卸船机工作的正常进行,人工涂抹劳动强度大、工效低,人、机工作的安全均得不到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给卸船机抓斗撑杆的啮合齿加润滑脂,靠人工爬到高处的较小润滑孔处向内涂抹不能完全到位,费时费力工效低,涂抹后形成的油膜经啮合被破坏后不能及时补充修复,以及工作中的人、机安全无保证的缺点,提供一种抓斗撑杆啮合齿的自动润滑装置。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在卸船机抓斗的上承梁顶面位于抓斗撑杆啮合齿的上部,竖向设有对向啮合齿上方的导管孔,盛装润滑脂的储油盒固定在上承梁的顶面,储油盒底面的最低处连接有可向下滴漏润滑脂的油管,油管插入上承梁顶面的导管孔内。本技术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所述储油盒在上承梁顶面的固定,是储油盒的底面顺上承梁的顶面形状设置,储油盒的两侧固定有带过螺栓孔的固定板,上承梁的顶面竖立焊接有与固定板上的过螺栓孔相对应的螺杆,螺杆穿过固定板上的过螺栓孔,用螺母压紧固定。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在抓斗的上承梁上安装了其底部设有油管的储油盒,油管通过上承梁上的导管孔伸到撑杆上啮合齿的上方,储油盒内的润滑脂在抓斗作业中颠放产生振动,使润滑脂滴落到啮合齿上面,从而实现了工作中对啮合齿自动地不间断润滑,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抓斗整体组件的使用寿命,减轻了维保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约了维保时间和人员占用,保证了维保人员的安全,消除了卸船机抓斗因润滑不好所产生的一切安全隐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安装结构主视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右视局部放大剖视示意图;图3为卸船机抓斗的整体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右视局部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图1中,在卸船机抓斗3的上承梁1顶面上,位于支撑两侧抓斗3的撑杆2上的啮合齿2.1上部,设有竖立的导管孔1.2,上部带有防止杂物落入盒盖4.3的储油盒4,安放在上承梁1的顶面固定,储油盒4底部的最低处设有可向下滴漏润滑脂用的油管4.2,油管4.2插入其对应位置的导管孔1.2内(参见图2)。油管4.2孔径的大小,以在抓斗3作业中颠放振动时,使储油盒4内的润滑脂能滴落到啮合齿2.1上为宜。为了确保卸船机抓斗3作业的安全顺利进行,一般每工作20天左右就要将所述上承梁1连同撑杆2和抓斗3斗体一并拆卸下来更换检修,将备用的组件安装上继续工作,拆卸的组件经检修后再作备用,因此,所述储油盒4在上承梁1上必须是可拆卸式的安装;所述储油盒4在上承梁1上的可拆卸式安装,是储油盒4的底面顺上承梁1的顶面形状设置,其两侧固定有带过螺栓孔的固定板4.1,上承梁1的上面与固定板4.1上的过螺栓孔对应竖立焊接有螺杆5,螺杆5穿过固定板4.1上的过螺栓孔,用螺母6压紧固定。所述储油盒4的可拆卸式安装,也可以是在上承梁1上面设置与储油盒4两侧固定板4.1上的过螺栓孔对应的螺孔,紧固螺栓穿过固定板4.1上的过螺栓孔拧在螺孔内固定。在卸船机作业前,将润滑脂装入储油盒4内,由于润滑脂的流动性差,当抓斗3不工作时润滑脂不会滴落,抓斗3作业过程中会产生颠放振动,使储油盒4内的润滑脂通过油管4.2滴落到啮合齿2.1的齿面上,啮合齿2.1就能得到自动地不间断润滑,从而提高了抓斗3组件的使用寿命,不用人工涂抹加油,劳动强度低,维保人员和维保时间都少,功效高,消除了维保人员工作以及卸船机抓斗3因润滑问题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图3为卸船机上抓斗3的整体安装结构图,左右位置上的撑杆2,其上端相对可转动地支撑在卸船机抓斗3的上承梁1上,两抓斗3的斗体相对分别连接在两侧撑杆2的下端;为使抓斗3抓取物料时保持平衡,在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用两根撑杆2连接,这样一对抓斗3要用四根撑杆2连接,在上承梁1的前后侧立面上位于撑杆2的啮合齿2.1两外侧,分别设有为啮合齿2.1涂抹润滑脂的润滑孔1.1(参见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抓斗撑杆啮合齿的自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卸船机抓斗的上承梁顶面位于抓斗撑杆啮合齿的上部,竖向设有对向啮合齿上方的导管孔,盛装润滑脂的储油盒固定在上承梁的顶面,储油盒底面的最低处连接有可向下滴漏润滑脂的油管,油管插入上承梁顶面的导管孔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抓斗撑杆啮合齿的自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卸船机抓斗的上承梁顶面位于抓斗撑杆啮合齿的上部,竖向设有对向啮合齿上方的导管孔,盛装润滑脂的储油盒固定在上承梁的顶面,储油盒底面的最低处连接有可向下滴漏润滑脂的油管,油管插入上承梁顶面的导管孔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华王修松周宏健赵航马学旭杨世岭高先超于晓东鹿永江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前港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