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精度防撞缓冲自复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472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精度防撞缓冲自复位机构,涉及城市轨道交通屏蔽门/安全门防夹探测系统领域,地铁驶出后,防撞击复位立柱的复位精度不高,需要人工对防撞击复位立柱进行手动扶正的问题。所述光感架底板上方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方的外部设置有上下连接壳体,所述上下连接壳体的上方安装有横臂,所述底座和横臂的内部均设置有定位轴,所述横臂的上方设置有锁紧端盖,靠近所述底座一侧的定位轴上方设置有扭转轴,靠近所述锁紧端盖一侧的定位轴一侧设置有转动轴,所述定位轴上设置有弹簧套,所述弹簧套的上端面设置有定位轴复位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精度防撞缓冲自复位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轨道交通屏蔽门/安全门防夹系统领域领域,具体为一种高精度防撞缓冲自复位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迅猛发展,屏蔽门/安全门已大规模的运用于中国的地铁行业当中,具有安全、节能、美观、舒适的特点。屏蔽门/安全门监测的安全指标也逐渐增多且越来越规范化。屏蔽门/安全门与车门间隙安全探测装置用于检测屏蔽门/安全门与列车门之间的绝缘电阻值、DCU和PEDC对PSD的信号联控问题和屏蔽门与车门外侧间隙等参数,而安全探测装置中的防撞缓冲自复位机构的设置缓冲了地铁进站后强大风力对安全探测装置的冲击。市面上的防撞击复位立柱具有独特的四方位转动复位,可以自身保护检测设备的完好,更能有效的防止检测设备受外力撞击后倾倒给交通设备带来的损伤,保障了轨道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具体参见《轨道交通安全探测装置的防撞击复位立柱》,专利公开号CN207579862U。其缺点是地铁驶出后,防撞击复位立柱的复位精度不高,需要人工对防撞击复位立柱进行手动扶正,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高精度防撞缓冲自复位机构来解决这人些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精度防撞缓冲自复位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地铁驶出后,防撞击复位立柱的复位精度不高,需要人工对防撞击复位立柱进行手动扶正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精度防撞缓冲自复位机构,包括光感架底板和上下连接壳体限位板,所述光感架底板上方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方的外部设置有上下连接壳体,所述上下连接壳体的上方安装有横臂,所述底座和横臂的内部均设置有定位轴,所述横臂的上方设置有锁紧端盖,靠近所述底座一侧的定位轴上方设置有扭转轴,靠近所述锁紧端盖一侧的定位轴一侧设置有转动轴,所述定位轴上设置有弹簧套,所述弹簧套的上端面设置有定位轴复位面。优选的,所述定位轴包括弹簧套、弹簧槽、弹簧、弹簧挡板和定位轴复位面,所述弹簧槽位于弹簧套的内部,所述弹簧挡板位于弹簧套的下方,所述弹簧位于弹簧槽的内部,且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于弹簧套和弹簧挡板焊接连接,靠近所述锁紧端盖一侧的定位轴的一侧安装有横臂限位板。优选的,所述扭转轴包括扭转轴复位块、扭转轴转杆、螺钉槽和扭转轴复位面,所述扭转轴转杆扭转轴复位块的两侧,所述螺钉槽位于扭转轴转杆两端的内部,所述扭转轴复位面位于扭转轴复位块的下端,所述底座上端的一侧设置有底座限位板,所述扭转轴转杆的一端贯穿底座限位板并延伸至上下连接壳体限位板的内部,所述扭转轴转杆的另一端贯穿底座并延伸至上下连接壳体的内部,所述上下连接壳体与扭转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定位轴复位面与扭转轴复位面相贴合。优选的,所述转动轴包括转动轴复位块、限位套、转动轴转杆和转动轴复位面,所述限位套位于转动轴复位块的上端,所述转动轴转杆位于限位套中间的上方,所述转动轴复位面位于转动轴复位块的一端,且转动轴复位面与定位轴复位面相贴合。优选的,所述上下连接壳体限位板与上下连接壳体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上下连接壳体与横臂通过卡槽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扭转轴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横臂与转动轴转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设置两个定位轴让扭转轴和转动轴在定位轴的推动下实现高精度的复位,定位轴内部的弹簧被压缩,当地铁驶出行驶时产生的吸力消散后,弹簧的回弹力向上推动,底座的内部空间被压缩,促使扭转轴的扭转轴复位面的完全与定位轴复位面完全贴合,从而实现扭转的高精度的复位,同时转动轴也是因弹簧复位,转动轴复位面与定位轴复位面完全贴合,从而实现转动的高精度的复位,有效的解决了地铁驶出后,防撞击复位立柱的复位精度不高,需要人工对防撞击复位立柱进行手动扶正的问题,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保护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A-A方向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定位轴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扭转轴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转动轴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底座限位板;3、上下连接壳体;4、扭转轴;5、上下连接壳体限位板;6、横臂;7、横臂限位板;8、定位轴;9、锁紧端盖;10、转动轴;11、弹簧套;12、弹簧槽;13、弹簧;14、弹簧挡板;15、扭转轴复位块;16、扭转轴转杆;17、螺钉槽;18、转动轴复位块;19、限位套;20、转动轴转杆;21、转动轴复位面;22、扭转轴复位面;23、光感架底板;24、定位轴复位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高精度防撞缓冲自复位机构,包括光感架底板23和上下连接壳体限位板5,光感架底板23上方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底座1,底座1上方的外部设置有上下连接壳体3,上下连接壳体3的上方安装有横臂6,横臂6用于安装转动轴10和定位轴8,底座1和横臂6的内部均设置有定位轴8,定位轴8推动了扭转轴4和转动轴10实现高效复位,横臂6的上方设置有锁紧端盖9,锁紧端盖9对转动轴10进行限位,靠近底座1一侧的定位轴8上方设置有扭转轴4,靠近锁紧端盖9一侧的定位轴8一侧设置有转动轴10,定位轴8上设置有弹簧套11,弹簧套11的上端面设置有定位轴复位面24。进一步,定位轴8包括弹簧套11、弹簧槽12、弹簧13、弹簧挡板14和定位轴复位面24,弹簧槽12位于弹簧套11的内部,弹簧挡板14位于弹簧套11的下方,弹簧13位于弹簧槽12的内部,且弹簧13的上下两端分别于弹簧套11和弹簧挡板14焊接连接,靠近锁紧端盖9一侧的定位轴8的一侧安装有横臂限位板7,各结构的设置实现了定位轴8对扭转轴4和转动轴10复位的推动。进一步,扭转轴4包括扭转轴复位块15、扭转轴转杆16、螺钉槽17和扭转轴复位面22,扭转轴转杆16扭转轴复位块15的两侧,螺钉槽17位于扭转轴转杆16两端的内部,扭转轴复位面22位于扭转轴复位块15的下端,底座1上端的一侧设置有底座限位板2,扭转轴转杆16的一端贯穿底座限位板2并延伸至上下连接壳体限位板5的内部,扭转轴转杆16的另一端贯穿底座1并延伸至上下连接壳体3的内部,上下连接壳体3与扭转轴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定位轴复位面24与扭转轴复位面22相贴合,通过各结构的设置实现了扭转轴4高效的扭动和复位。进一步,转动轴10包括转动轴复位块18、限位套19、转动轴转杆20和转动轴复位面21,限位套19位于转动轴复位块18的上端,转动轴转杆20位于限位套19中间的上方,转动轴复位面21位于转动轴复位块18的一端,且转动轴复位面21与定位轴复位面24相贴合,通过各结构的设置实现了转动轴10高效的转动和复位。进一步,上下连接壳体限位板5与上下连接壳体3通过螺钉连接,上下连接壳体3与横臂6通过卡槽固定连接,通过卡槽连接让上下连接壳体3与横臂6的连接更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精度防撞缓冲自复位机构,包括光感架底板(23)和上下连接壳体限位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感架底板(23)上方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底座(1),所述底座(1)上方的外部设置有上下连接壳体(3),所述上下连接壳体(3)的上方安装有横臂(6),所述底座(1)和横臂(6)的内部均设置有定位轴(8),所述横臂(6)的上方设置有锁紧端盖(9),靠近所述底座(1)一侧的定位轴(8)上方设置有扭转轴(4),靠近所述锁紧端盖(9)一侧的定位轴(8)一侧设置有转动轴(10),所述定位轴(8)上设置有弹簧套(11),所述弹簧套(11)的上端面设置有定位轴复位面(2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精度防撞缓冲自复位机构,包括光感架底板(23)和上下连接壳体限位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感架底板(23)上方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底座(1),所述底座(1)上方的外部设置有上下连接壳体(3),所述上下连接壳体(3)的上方安装有横臂(6),所述底座(1)和横臂(6)的内部均设置有定位轴(8),所述横臂(6)的上方设置有锁紧端盖(9),靠近所述底座(1)一侧的定位轴(8)上方设置有扭转轴(4),靠近所述锁紧端盖(9)一侧的定位轴(8)一侧设置有转动轴(10),所述定位轴(8)上设置有弹簧套(11),所述弹簧套(11)的上端面设置有定位轴复位面(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精度防撞缓冲自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轴(8)包括弹簧套(11)、弹簧槽(12)、弹簧(13)、弹簧挡板(14)和定位轴复位面(24),所述弹簧槽(12)位于弹簧套(11)的内部,所述弹簧挡板(14)位于弹簧套(11)的下方,所述弹簧(13)位于弹簧槽(12)的内部,且弹簧(13)的上下两端分别于弹簧套(11)和弹簧挡板(14)焊接连接,靠近所述锁紧端盖(9)一侧的定位轴(8)的一侧安装有横臂限位板(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精度防撞缓冲自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轴(4)包括扭转轴复位块(15)、扭转轴转杆(16)、螺钉槽(17)和扭转轴复位面(22),所述扭转轴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韶俊郑小辉朱烨中汤金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备特楼宇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梵骏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