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宗武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楼板厚度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092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楼板厚度控制器,包括:底板、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第二支承部可拆卸连接于第一支承部的顶部,并共同形成中空内腔;第一支承部包括四个外侧部,第一支承部的外侧部均设置有第一支承槽,四个第一支承槽呈“十”字型分布;第二支承部包括四个外侧部,第二支承部的外侧部均设置有第二支承槽,四个第二支承槽呈“十”字型分布,第二支承部的顶部设置有浇筑开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但能起到楼板厚度控制器原有的厚度控制作用,还一体化地解决了钢筋层支承的技术问题,使楼板的集成化程度更高,节省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水泥马凳、钢筋支撑水泥垫块、固定焊筋的材料成本,使施工人员节省了大量的施工时间和人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楼板厚度控制器
本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楼板厚度控制器。
技术介绍
现浇混凝土楼板厚度控制器是用于控制现浇混凝土楼板厚度的器件,使用时将其固定于制作楼板的木板或者其他板面上,浇筑混凝土时需在控制器周边充分振捣,使混凝土与控制器紧密连接,直至混凝土所形成的楼板的顶面与控制器的顶面在同一水平面为止,通过布置若干的厚度控制器,使楼板的厚度与厚度控制器的高度相同。这种方式能精确地控制楼板的高度,一方面可满足建筑结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可减少材料的浪费,符合绿色施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在浇筑混泥土楼板时,一般需要先进行钢筋的捆扎,且钢筋一般包括有上下两层,两钢筋层的水平高度不同;在布置好钢筋后,需要对两钢筋层进行支承固定,然后往钢筋旁边布置楼板厚度控制器,然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参阅图1,在现有技术中,下层钢筋20一般会采用水泥马凳30或钢筋支撑水泥垫块进行垫底,以使下层钢筋20获得支承;而上层钢筋10和下层钢筋20之间会额外焊接上三角形的固定焊筋40,以使上层钢筋10也能获得稳定的支承。而楼板厚度控制器则会放置在钢筋旁边,与钢筋之间没有连接关系,仅仅是起到控制混凝土厚度的作用。现有技术中会存在以下的缺陷:在捆扎好钢筋层后,需要进行水泥马凳30或钢筋支撑水泥垫块的布置、固定焊筋40的焊接,带来了较大的材料成本,而且会耗费大量的施工时间和施工人力,而现有的楼板厚度控制器也仅能对混凝土厚度进行控制。基于上述技术问题,申请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楼板厚度控制器,其可以起到对混凝土起到厚度控制,同时也可以对钢筋层进行支承固定,一体化地解决了厚度控制和钢筋支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楼板厚度控制器,其可以对楼板的混凝土厚度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可以对楼板的钢筋层进行支承固定。本技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楼板厚度控制器,包括:底板、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所述底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承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顶部,并共同形成中空内腔;所述第一支承部包括四个外侧部,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外侧部均设置有第一支承槽,四个所述第一支承槽呈“十”字型分布;所述第二支承部包括四个外侧部,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外侧部均设置有第二支承槽,四个所述第二支承槽呈“十”字型分布,所述第二支承部的顶部设置有浇筑开口,所述浇筑开口与所述中空内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下部还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中空内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下部设置有配合凹槽,所述配合凹槽适于与所述第一支承槽形成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中空内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间通过卡合方式以实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承部的顶部设置有凸台结构,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底部设置有适于与所述凸台结构配合的卡孔结构,所述凸台结构与所述卡孔结构之间卡合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承部还包括止水槽,所述止水槽呈环状并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外周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一体成型,所述底板的外凸缘突出于所述第一支承部。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外凸缘上设置有用于与楼板固定的固定孔。进一步地,所述新型楼板厚度控制器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第一支承部、所述底板均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承槽到所述底板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18mm。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十字型分布的第一支承槽,可以将同样是十字排布的下层钢筋放置在第一支承槽上;类似地,通过十字型分布的第二支承槽,也可以对上层钢筋放置在第二支承槽上,对两钢筋层均实现了支承的作用;同时,通过与中空内腔连通的浇筑开口,可以使浇筑的混凝土可以进入到楼板厚度控制器的内部,使混凝土和楼板厚度控制器之间紧密结合,实现厚度控制的功能。本技术不但能起到楼板厚度控制器原有的厚度控制作用,还一体化地解决了钢筋层支承的技术问题,使楼板的集成化程度更高,节省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水泥马凳、钢筋支撑水泥垫块、固定焊筋的材料成本,还使施工人员节省了大量的施工时间和人力,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钢筋层支承方式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的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分解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中:10、上层钢筋;20、下层钢筋;30、水泥马凳;40、固定焊筋;50、底板;51、固定孔;52、加强筋;60、第一支承部;61、第一支承槽;62、中空内腔;63、第一通孔;64、凸台结构;65、止水槽;70、第二支承部;71、第二支承槽;72、浇筑开口;73、配合凹槽;74、第二通孔;75、卡孔结构;76、第三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参阅图2-图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楼板厚度控制器,包括有:底板50、第一支承部60以及第二支承部70,底板50用于与楼板进行固定,第一支承部60用于对楼板的下层钢筋20进行支承固定,第二支承部70用于对上层钢筋10进行支承固定。其中,底板50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承部60的底部,第二支承部70可拆卸连接于第一支承部60的顶部,第一支承部60与第二支承部70共同形成中空内腔62,中空内腔62用于容置浇筑的混凝土。第一支承部60包括四个外侧部,第一支承部60的外侧部上均设置有第一支承槽61,四个第一支承槽61呈“十”字型分布,适于与同样是“十”字型捆扎的钢筋进行配合;第二支承部70也包括四个外侧部,第二支承部70的外侧部均设置有第二支承槽71,四个第二支承槽71也呈“十”字型分布,适于与钢筋进行配合。第二支承部70的顶部还设置有浇筑开口72,浇筑开口72与中空内腔62连通,浇筑时混凝土可以通过浇筑开口72进入到楼板厚度控制器的内部,使混凝土凝固后可以和楼板厚度控制器之间紧密结合(即混凝土能充满楼板厚度控制器的内部和外部),继而能够防止楼板厚度控制器与混凝土之间产生间隙、导致楼板渗水。优选地,第一支承部60的下部还设置有第一通孔63,第一通孔63与中空内腔62连通。第一通孔63的形状可以为半圆形。与浇筑开口72的作用类似,混凝土可以从第一通孔63处进入到中空内腔62,进一步使混凝土充满楼板厚度控制器的内部和外部,混凝土和楼板厚度控制器之间能紧密结合,防止两者间产生间隙。优选地,第二支承部70的下部还设置有配合凹槽73,配合凹槽73适于与第一支承槽61形成第二通孔74。第二通孔74的下部用于支承钢筋,而钢筋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楼板厚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所述底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承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顶部,并共同形成中空内腔;所述第一支承部包括四个外侧部,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外侧部均设置有第一支承槽,四个所述第一支承槽呈“十”字型分布;所述第二支承部包括四个外侧部,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外侧部均设置有第二支承槽,四个所述第二支承槽呈“十”字型分布,所述第二支承部的顶部设置有浇筑开口,所述浇筑开口与所述中空内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楼板厚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所述底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承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顶部,并共同形成中空内腔;所述第一支承部包括四个外侧部,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外侧部均设置有第一支承槽,四个所述第一支承槽呈“十”字型分布;所述第二支承部包括四个外侧部,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外侧部均设置有第二支承槽,四个所述第二支承槽呈“十”字型分布,所述第二支承部的顶部设置有浇筑开口,所述浇筑开口与所述中空内腔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楼板厚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下部还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中空内腔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楼板厚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下部设置有配合凹槽,所述配合凹槽适于与所述第一支承槽形成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中空内腔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楼板厚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间通过卡合方式以实现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宗武
申请(专利权)人:周宗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