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箱集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4998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车辆燃油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油箱集液器,该燃油箱集液器包括进气管、盒体及出气管,所述盒体包括外壳及螺旋状挡板,所述外壳内形成封闭空间,所述螺旋状挡板设置在所述封闭空间内以在所述封闭空间中形成螺旋状流道,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上,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的开口形成进气口,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通孔上,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的开口形成出气口;所述螺旋状流道的外端与所述进气口相通,所述螺旋状流道的内端与所述出气口相通。该燃油箱集液器,能有效减少燃油箱集液器的压力损失,进而减少加油跳枪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油箱集液器
本技术属于车辆燃油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燃油箱集液器。
技术介绍
由于汽油等燃油是一种易挥发的液体,油箱内经常充满燃油蒸汽,在加油过程中,燃油蒸汽会挥发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随着国六法规的施行,国家对污染物排放有了更严格的要求。现有技术中,采用燃料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将燃油蒸汽引入发动机燃烧并防止挥发到大气中,这个过程起重要作用的是碳罐贮存装置。为避免因燃油蒸汽中的液态燃油进入碳罐所导致的碳罐过载,需在燃油箱和碳罐之间设置燃油箱集液器,对进入碳罐之前的液态燃油和气态蒸汽进行油气分离,从而减小碳罐负载,进而降低污染物排放。现有的燃油箱集液器设置有弯弯曲曲的迷宫式挡板,通过这些复杂错列的挡板来增加燃油蒸汽与挡板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油气分离。但是,现有的燃油箱集液器由于需要设置错综复杂的迷宫式挡板,不仅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油气分离效果有限,且压力损失大,容易引发加油跳枪等不良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燃油箱集液器油气分离效果有限,压力损失大,容易引发加油跳枪的问题,提供一种燃油箱集液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油箱集液器,包括进气管、盒体及出气管,所述盒体包括外壳及螺旋状挡板,所述外壳内形成封闭空间,所述螺旋状挡板设置在所述封闭空间内以在所述封闭空间中形成螺旋状流道,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上,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的开口形成进气口,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通孔上,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的开口形成出气口;所述螺旋状流道的外端与所述进气口相通,所述螺旋状流道的内端与所述出气口相通。可选地,所述螺旋状挡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螺旋状挡板的内外侧表面的第一连通孔;所述外壳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所述螺旋状流道的外端位于所述封闭空间的最低处。可选地,所述螺旋状挡板呈螺旋环带状,且盘绕多圈。可选地,所述螺旋状流道的内端位于所述封闭空间的中心位置,所述螺旋状流道的外端位于所述封闭空间的边缘位置。可选地,所述螺旋状挡板的内侧表面和/或外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凸起。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底板、外侧立板及密封板,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在所述外侧立板的高度方向的第一侧,所述密封板盖设在所述外侧立板的高度方向的第二侧,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外侧立板上,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密封板上;所述螺旋状挡板的高度方向的第一侧与所述密封板抵接,所述螺旋状挡板的高度方向的第二侧与所述底板抵接。可选地,所述外壳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中心位置的中心立管,所述中心立管的第一端开口与所述出气口相通,所述中心立管的第二端开口伸入所述螺旋状流道的内端,所述中心立管的第二端开口与所述密封板间隔;所述中心立管上设置有贯穿所述中心立管的内外侧表面的第二连通孔。可选地,所述出气管包括第一直管段、弯管段及第二直管段,所述弯管段连接在所述第一直管段与第二直管段之间,所述第一直管段与所述中心立管同轴连接。可选地,所述螺旋状挡板与所述外侧立板为独立的两个部件,所述外侧立板呈环带状,所述螺旋状挡板的外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外侧立板的内侧表面上;或者,所述螺旋状挡板与所述外侧立板一体成型,所述外侧立板呈环带状,所述螺旋状挡板的外端与所述外侧立板的内端连接,所述外侧立板的外端抵接在所述螺旋状挡板的外表面上。可选地,所述外侧立板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第二凸起。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燃油箱集液器,通过在外壳的封闭空间内设置螺旋状挡板以在该封闭空间中形成螺旋状流道,利用气液两相流体动力学原理,通过螺旋状挡板使燃油蒸汽由边缘向中心回旋流动,在离心力作用下,由于液相和气相的比重不同,实现了液态燃油与燃油蒸汽的分离。从而减小碳罐负载,进而降低污染物排放,且能有效减少燃油箱集液器的压力损失,进而减少加油跳枪等不良现象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燃油箱集液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燃油箱集液器去掉密封板之后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燃油箱集液器的密封板与出气管的装配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燃油箱集液器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燃油箱集液器去掉密封板之后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燃油箱集液器的密封板与出气管的装配图。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进气管;2、盒体;21、外壳;211、底板;212、外侧立板;2121、第二凸起;213、密封板;214、中心立管;2141、第二连通孔;22、螺旋状挡板;221、第一连通孔;222、第一凸起;23、螺旋状流道;3、出气管;31、第一直管段;32、弯管段;33、第二直管段。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文中的内、外定义如下,即朝向外壳中心的方向为内,远离外壳中心的方向为外。第一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燃油箱集液器包括进气管1、盒体2及出气管3,所述盒体2包括外壳21及螺旋状挡板22,所述外壳21内形成封闭空间,所述螺旋状挡板22设置在所述封闭空间内以在所述封闭空间中形成螺旋状流道23,所述外壳2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进气管1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上,所述进气管1的第一端的开口形成进气口,所述出气管3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通孔上,所述出气管3的第一端的开口形成出气口。所述进气管1的第二端与燃油箱相通,所述出气管3的第二端与碳罐相通。所述螺旋状流道23的外端与所述进气口相通,所述螺旋状流道23的内端与所述出气口相通。如图2所示,所述螺旋状挡板22上设置有贯穿所述螺旋状挡板22的内外侧表面的第一连通孔221。第一连通孔221用于液态燃油的流通。优选地,所述外壳21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所述螺旋状流道23的外端位于所述封闭空间的最低处。这样,所述螺旋状流道23内的液态燃油可通过第一连通孔221后在所述螺旋状流道23的外端汇聚,并回流至燃油箱。如图2所示,所述螺旋状挡板22呈螺旋环带状,且盘绕多圈。这样。延长了离心分离路径,可以提高液态燃油与燃油蒸汽的分离效果。优选地,所述螺旋状流道23的内端位于所述封闭空间的中心位置,所述螺旋状流道23的外端位于所述封闭空间的边缘位置。这样,能够充分利用整个封闭空间的体积,提高液态燃油与燃油蒸汽的分离效果。优选地,所述螺旋状挡板22的内侧表面和外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凸起222。以用于增加燃油蒸汽与所述螺旋状挡板22的壁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液态燃油与燃油蒸汽的分离效果。优选地,所述外壳21包括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油箱集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盒体及出气管,所述盒体包括外壳及螺旋状挡板,所述外壳内形成封闭空间,所述螺旋状挡板设置在所述封闭空间内以在所述封闭空间中形成螺旋状流道,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上,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的开口形成进气口,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通孔上,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的开口形成出气口;/n所述螺旋状流道的外端与所述进气口相通,所述螺旋状流道的内端与所述出气口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油箱集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盒体及出气管,所述盒体包括外壳及螺旋状挡板,所述外壳内形成封闭空间,所述螺旋状挡板设置在所述封闭空间内以在所述封闭空间中形成螺旋状流道,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上,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的开口形成进气口,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通孔上,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的开口形成出气口;
所述螺旋状流道的外端与所述进气口相通,所述螺旋状流道的内端与所述出气口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箱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状挡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螺旋状挡板的内外侧表面的第一连通孔;
所述外壳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所述螺旋状流道的外端位于所述封闭空间的最低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箱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状挡板呈螺旋环带状,且盘绕多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箱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状流道的内端位于所述封闭空间的中心位置,所述螺旋状流道的外端位于所述封闭空间的边缘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箱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状挡板的内侧表面和/或外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箱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底板、外侧立板及密封板,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在所述外侧立板的高度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洋磊曾志新胡见董愚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