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光学元件、车灯模组、车辆前照灯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4620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照明系统,公开了一种车灯光学元件,包括入光部(11)、传输部(12)和出光部(13)。所述入光部(11)包括至少一个入光结构(111);所述传输部(12)设置在所述入光部(11)与所述出光部(13)之间,包括位于中心部位的通光部(121)和位于外周部位的吸光部(122);所述出光部(13)包括向外凸出的出光面(131)。具有结构简单,调光方便的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采用该车灯光学元件的车灯模组、包括该车灯模组的车辆前照灯和使用该车辆前照灯的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灯光学元件、车灯模组、车辆前照灯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照明系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灯光学元件。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车灯模组、一种车辆前照灯和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车灯模组是指单独或经过组合使用后能够实现某一个或几个车辆照明功能的装置或单元。通常用于形成近光或远光的车灯模组都设置有初级光学元件(比如反射镜、透明光导件)和次级光学元件(比如透镜),并以透镜或者具有和透镜相当功能的结构作为车灯模组最终光线输出的光学元件。近来,随着汽车控制技术的发展,Matrix矩阵式车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Matrix矩阵式前照灯模组,能够将远光照明区域细分为多个照明区域,实现ADB功能。即能够对车辆前方的目标物进行遮蔽,避免道路其他使用者炫目,提高驾驶的安全性。现有的Matrix矩阵式前照灯模组,同样设置有初级光学元件和次级光学元件,并由初级光学元件和次级光学元件将多个光源发出的光线组合并投射到车辆的前方,形成理想的设计光形。这就对初级光学元件和次级光学元件的制造精度以及装配精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车辆前照灯出厂前需要经过复杂的调光过程才能达到设计要求。初级光学元件和次级光学元件均需要通过安装支架来进行固定,并通过安装支架安装在灯体或者散热器上。这些都造成了现有的Matrix矩阵式前照灯模组具有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安装、调光难度大,成本较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灯光学元件,取代现有的初级光学元件和次级光学元件,结构简单,体积较小,安装和调光方便。>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灯模组,该车灯模组的结构简单,安装精度高,稳定性好。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前照灯,该车辆前照灯的结构简单,调光方便,体积较小。此外,本专利技术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的大灯体积小,调光方便。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灯光学元件,包括入光部、传输部和出光部,所述入光部包括至少一个入光结构;所述传输部设置在所述入光部与所述出光部之间,该传输部包括位于中心部位的通光部和位于外周部位的吸光部;所述出光部包括向外凸出的出光面。优选地,所述传输部左右两侧的所述吸光部的靠近所述入光部的部分平行于光轴向所述出光部延伸;靠近所述出光部的部分在向所述出光部延伸的同时逐渐向光轴靠拢;所述吸光部左右两侧内侧面的反射率不大于20%。通过该优先技术方案,从所述入光部射入的光线照射到所述吸光部左右两侧的内侧面时所形成的入射角变小,能够减小所述吸光部内侧面对光线的反射率,使得更多的光线折射进入所述吸光部而被所述吸光部吸收,从而大大地减少由反射光而形成的杂散光线。在该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吸光部左右两侧内侧面的反射率可以达到20%以下,甚至达到5%以下。优选地,所述传输部上下两侧的所述吸光部在由所述入光部向所述出光部延伸的同时逐渐向远离光轴的方向扩张。通过该优选技术方案,由所述入光部射入的光线在上下方向上所受到的限制较小,使得更多的光线能够通过所述通光部进入所述出光部形成照明光形,提高光线利用率。优选地,所述出光部基部的宽度大于相邻的所述通光部的宽度,所述出光部基部的高度大于相邻的所述通光部的高度。通过该优先技术方案,通过所述通光部进入所述出光部的光线被更多地限制在出光面的范围内,在出光面的折射作用下形成照明光形。减少直接照射到所述出光部侧面的光线的量,防止光线从所述出光部的侧面射出,形成杂散光。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出光部的侧面在由其基部向所述出光面延伸的同时逐渐向光轴靠拢。在该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光部侧面的该倾斜设置使得经过所述出光部的侧面反射的光线射向所述出光面时所形成的入射角更小,更容易形成全反射。优选地,所述入光结构包括向端部凸出的入光面。在该优选技术方案中,向端部凸出的入光面能够更多地汇聚由光源发出的光线,并有利于不同光源发出的光线形成各自的照明区域。优选地,所述传输部由双色注塑成型,中心部位的通光部采用透明材料注塑成型,外周部位的吸光部采用深色材料注塑成型。通过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通光部和所述吸光部能够紧密贴合,形成单一的分界面,避免二者的贴合不严导致光线在分界面处多次反射而形成杂散光。透明材料有利于光线的透过,而深色材料能够增加对光线的吸收。优选地,所述通光部为透明塑料、硅胶或玻璃材质的通光部;所述吸光部为黑色PC材质的吸光部。在该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塑料可以采用透明的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者透明的PC(聚碳酸酯)。所述通光部所采用的材料透明度高,光传播性能好,有利于更多的光线通过;所述吸光部所采用的黑色PC(聚碳酸酯)材料能够吸收更多的光线,以减少光线的反射和杂光的形成。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灯模组,包括至少一个光源、线路板、散热器和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提供的车灯光学元件;所述光源安装在所述线路板上,所述车灯光学元件通过所述线路板安装在所述散热器上,并使得所述光源与所述入光结构一一对应。优选地,所述车灯光学元件左右两侧的所述吸光部靠近所述线路板的部分分别向两侧延伸,形成安装部,并通过所述安装部安装在所述散热器上。在该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所述安装部安装所述车灯光学元件,可以省去现有的初级光学元件或者次级光学元件安装所使用的安装支架,简化了车灯模组的结构,同时,由于对车灯光学元件进行了直接地定位安装,提高了安装精度和稳定性。优选地,所述安装部设有定位销,所述线路板和所述散热器上均设有定位孔,并保持所述定位销位于所述定位孔内。通过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销与所述定位孔的定位精度更高,进一步提高了所述车灯光学元件的安装精度和安装的稳定性。优选地,所述安装部设有支脚,并通过所述支脚支撑在所述线路板上。在该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支脚的设置,将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线路板的接触部分由面接触改变为点线接触,提高了所述车灯光学元件的安装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前照灯,该车辆前照灯中包括至少一个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所提供的车灯模组。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了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所提供的车辆前照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车灯光学元件以单一的光学元件取代了传统的初级光学元件和次级光学元件,并且能够将多个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分别投射到车辆的前方,形成多像素照明效果。由于由光源发射的光线经一体连接的所述入光部、传输部和出光部后直接成形了照明光开形,简化了由光源到初级光学元件、次级光学元件的定位和调光结构,安装和调光比较方便,并减小了光学元件的体积。所述传输部的通光部和吸光部的结构,能够防止光线从光学元件的侧面射出,同时减少光线经所述传输部的侧面反射后再由所述出光部射出,形成杂散光。本专利技术的车灯模组,多个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经多个入光结构的汇聚后经本专利技术的车灯光学元件的投射,形成了多像素的照明光形。所述车灯光学元件直接通过所述线路板安装在所述散热器上的结构也使得本专利技术的车灯模组结构更加简单,体积占用更小,且安装精度高,车灯光学元件的稳定性好。...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灯光学元件,包括入光部(11)、传输部(12)和出光部(13),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部(11)包括至少一个入光结构(111);所述传输部(12)设置在所述入光部(11)与所述出光部(13)之间,该传输部(12)包括位于中心部位的通光部(121)和位于外周部位的吸光部(122);所述出光部(13)包括向外凸出的出光面(131)。/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05 CN 201910488336X;20190605 CN 2019208599381.一种车灯光学元件,包括入光部(11)、传输部(12)和出光部(13),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部(11)包括至少一个入光结构(111);所述传输部(12)设置在所述入光部(11)与所述出光部(13)之间,该传输部(12)包括位于中心部位的通光部(121)和位于外周部位的吸光部(122);所述出光部(13)包括向外凸出的出光面(1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部(12)左右两侧的所述吸光部(122)的靠近所述入光部(11)的部分平行于光轴向所述出光部(13)延伸;靠近所述出光部(13)的部分在向所述出光部(13)延伸的同时逐渐向光轴靠拢;所述吸光部(122)左右两侧内侧面的反射率不大于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部(12)上下两侧的所述吸光部(122)在由所述入光部(11)向所述出光部(13)延伸的同时逐渐向远离光轴的方向扩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部(13)基部的宽度大于相邻的所述通光部(121)的宽度,所述出光部(13)基部的高度大于相邻的所述通光部(121)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部(13)的侧面在由其基部向所述出光面(131)延伸的同时逐渐向光轴靠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结构(111)包括向端部凸出的入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大攀仇智平桑文慧祝贺
申请(专利权)人: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