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涂油池的循环供油系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涂油池,涂油池设置有出油口和进油口;所述出油口依次通过连通管连通设置有输油池、加热池和缓冲池,缓冲池通过连通管与进油口连通,连通管上均设置有油泵;加热池内设置有对油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包括竖直布设在加热池内的若干个导油管、设置在导油管内与导油管同轴设置的加热棒,以及固接在加热棒外周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布设的螺旋叶片,螺旋叶片边沿与导油管内壁固接,使导油管内形成一个供油流动的螺旋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对涂油池内的油进行循环加热,使涂油池内的油长时间处于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涂油池的循环供油系统
本技术涉及制备防水卷材
,具体涉及一种涂油池的循环供油系统。
技术介绍
防水卷材是建筑业及其他相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桥梁、隧道、农业水利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对防水卷材提出了多品种、高质量的要求。在防水卷材机生产时,卷材浸轧沥青液后,经定型对辊的辗轧定型,再经冷却系统冷却后打卷成成品。然而在卷材浸轧沥青液时,所采用的涂油池(涂基料池)非常重要,一般的涂油系统包括涂油池、托布辊、压布辊、以及对压辊,其中涂油池类似油槽,托布辊处于涂油池的上方并位于涂油池的进料端,压布辊(能够绕自身轴心线转动)沿着涂油池的宽度方向并设置在涂油池的内部,对压辊处于涂油池的上方并位于涂油池的出料端,同时,涂油池具有进油口和出油口,且进油口和出油口位于涂油池的同侧,涂油时(涂基料)胎基布自托布辊进入涂油池内,再经过压布辊,然后从涂油池的出料端至对压辊中,再经过对压辊的辗轧定型,当生产结束时,涂油池中的余料通过出油口用泵抽走。然而,上述的涂油池存在以下缺点:涂油池中的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散发热量,导致涂油池中的油温度发生变化,同时油的粘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油温发生变化而导致其与胎基布之间的粘合度发生改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涂油池的循环供油系统,其优点是对涂油池内的油进行循环加热,使涂油池内的油长时间处于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涂油池的循环供油系统,包括涂油池,涂油池设置有出油口和进油口,其特征是:所述出油口依次通过连通管连通设置有输油池、加热池和缓冲池,缓冲池通过连通管与进油口连通,连通管上均设置有油泵;加热池内设置有对油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包括竖直布设在加热池内的若干个导油管、设置在导油管内与导油管同轴设置的加热棒,以及固接在加热棒外周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布设的螺旋叶片,螺旋叶片边沿与导油管内壁固接,使导油管内形成一个供油流动的螺旋通道。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输油池内的油导入加热池内,并通过加热棒对油进行加热升温,螺旋叶片使得进入导油管内的油沿着螺旋管道流动,延缓油流出加热棒的时间,延长油与加热棒的接触时间,加热后的油流入缓冲池内进行缓冲,等油温合适后再将油导入涂油池内,将加热的油导入涂油池前,可将涂油池内的油导入到输油池内,从而对涂油池内的油进行循环加热,使涂油池内的油长时间处于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若干个所述导油管下端口共同连接有一底座,底座背离导油管的一端与连通管连通,若干个导油管的上端口共同连接有连接座,连接座背离导油管的一端与连通管连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通管将输油池内的油有导入底座内,并通过底座将油分散在若干个导油管内,便于对油进行加热,缩短油加热的时间,加热后的油从连通管进入到缓冲池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油管下端口与底座螺纹连接,导油管下端口与连接座插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导油管下端口与底座螺纹连接,导油管下端口与连接座插接,便于工作人员安装和拆卸导油管。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池旁设置有用于调节加热池温度的调温装置,调温装置包括与水源连通的蓄水池,蓄水池内设置有抽水泵,抽水泵的出口连通设置有与加热池连通的第一水管,加热池背离第一水管的一侧设置有将加热池中的水泵入蓄水池内的第二水管。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热池上端为开口,加热池内的温度过高会导致加热池周围的环境温度过高,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调温装置的设置,可调节加热池周围的温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若干个所述导油管外周面套设有隔离管,隔离管与导油管之间留有间隙。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隔离套的设置,使得导油管不直接与水进行接触,从而避免水温过低对导油管内的温度产生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池上端口为开口状,上端口处设置有对加热池上端口进行遮挡的遮物板。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加热池上端为开口,环境中一些杂质容易进入加热池内,长时间的使用,容易导致杂质堆积在加热池内,遮物板的设置,可减小杂质掉入加热池内的可能性,从而减小工作人员的清理难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遮物板上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散热孔的设置,加强加热池的散热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池外周设置有警示围栏。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加热池周围的温度较高,工作人员靠近加热池可能出现烫伤的可能性,在加热池外周围设有警示围栏,减少他人靠近加热池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在出油口处依次连通设置输油池、加热池和缓冲池,并在缓冲池上设置连通管与涂油池连通,形成一个供油循环系统,并在加热池内设置加热装置,对涂油池内的油进行循环加热,使涂油池内的油长时间处于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2.通过设置对加热池进行散热的调温装置,便于对加热池内以及加热池周围的温度进行降温,避免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3.通过在加热池端口处开设遮物板,减少环境中的杂质掉入加热池内,降低工作人员清理加热池的清理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凸显加热池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凸显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凸显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涂油池;11、出油口;12、进油口;13、连通管;131、油泵;2、输油池;21、加油桶;3、加热池;31、凹槽;32、警示围栏;4、加热装置;41、导油管;411、底座;412、连接座;413、插槽;42、加热棒;43、螺旋叶片;5、缓冲池;6、调温装置;61、蓄水池;62、抽水泵;63、第一水管;64、第二水管;65、隔离管;7、遮物板;71、凸环;72、散热孔。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涂油池的循环供油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涂油池1,涂油池1设置有出油口11和进油口12,出油口11和进油口12位于涂油池1的相对两侧,出油口11依次通过连通管13连通设置有输油池2、加热池3和缓冲池5,缓冲池5通过连通管13与进油口12连通,连通管13上均设置有油泵131。如图3和图4所示,加热池3内设置有对油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4,结合图5,加热装置4包括竖直布设在加热池3内的若干个导油管41、设置在导油管41内与导油管41同轴设置的加热棒42,以及固接在加热棒42外周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布设的螺旋叶片43,螺旋叶片43边沿与导油管41内壁固接,使导油管41内形成一个供油流动的螺旋通道。加热池3为圆桶型,导油管41设置为6个。结合图1,需要对油进行加热时,工作人员开启加热棒42,通过油泵131将油从输油池2导入加热池3内时,油沿着螺旋通道在导油管41内流动,加热棒42对流经的油进行加热,且螺旋叶片43为铜材料制成的,加热棒42的温度传导螺旋叶片43上,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涂油池的循环供油系统,包括涂油池(1),涂油池(1)设置有出油口(11)和进油口(12),其特征是:所述出油口(11)依次通过连通管(13)连通设置有输油池(2)、加热池(3)和缓冲池(5),缓冲池(5)通过连通管(13)与进油口(12)连通,连通管(13)上均设置有油泵(131);/n加热池(3)内设置有对油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4),加热装置(4)包括竖直布设在加热池(3)内的若干个导油管(41)、设置在导油管(41)内与导油管(41)同轴设置的加热棒(42),以及固接在加热棒(42)外周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布设的螺旋叶片(43),螺旋叶片(43)边沿与导油管(41)内壁固接,使导油管(41)内形成一个供油流动的螺旋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涂油池的循环供油系统,包括涂油池(1),涂油池(1)设置有出油口(11)和进油口(12),其特征是:所述出油口(11)依次通过连通管(13)连通设置有输油池(2)、加热池(3)和缓冲池(5),缓冲池(5)通过连通管(13)与进油口(12)连通,连通管(13)上均设置有油泵(131);
加热池(3)内设置有对油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4),加热装置(4)包括竖直布设在加热池(3)内的若干个导油管(41)、设置在导油管(41)内与导油管(41)同轴设置的加热棒(42),以及固接在加热棒(42)外周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布设的螺旋叶片(43),螺旋叶片(43)边沿与导油管(41)内壁固接,使导油管(41)内形成一个供油流动的螺旋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油池的循环供油系统,其特征是:若干个所述导油管(41)下端口共同连接有一底座(411),底座(411)背离导油管(41)的一端与连通管(13)连通,若干个导油管(41)的上端口共同连接有连接座(412),连接座(412)背离导油管(41)的一端与连通管(1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涂油池的循环供油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导油管(41)下端口与底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鑫桐,张颢楠,于春月,赵科丞,于越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朗坤防水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