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态油烟油雾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3667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态油烟油雾分离装置,包括机壳、设置在机壳内侧的内壳、与内壳嵌套配合的初级过滤组件、静电发生组件及吸附组件;所述机壳呈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一侧竖直端面上具有一铰接的门板;所述内壳沿竖直方向的截面呈C型,外壁分别贴合机壳内壁设置,底部上端面设置有三组限位板;所述初级过滤组件、静电发生组件及吸附组件依次嵌套设置在三组限位板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传统结构上增设了内壳,在取出初级过滤组件、静电发生组件及吸附组件进行清洗更换时,可拉出内壳并对内壳内部进行清理,清理十分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态油烟油雾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油烟油雾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动态油烟油雾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在餐饮行业,当油加热超过200度时,会生成油烟烟雾,它具有强烈的辛辣味,对鼻、眼及咽喉黏膜有较强的刺激,可引起鼻炎、咽喉炎和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情况严重的还容易诱发呼吸和消化系统癌症,而油烟油雾分离净化装置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部件。目前油烟油雾分离净化装置主要分为机械式、湿式和静电式,常采用机械分离和静电净化的双重作用,首先通过机械分离对大粒径油烟颗粒进行分离,接着通过静电式对小粒径的油雾颗粒进行净化,直至最终排出净化的气体;但是由于油烟油雾颗粒大部分被装置内部吸附,还有小部分会粘附在装置内壁等结构上,因此装置内部的清理十分重要,清理时不仅需要清理主体的吸附组件,同时还要兼顾整个装置内部,而现有技术中仅注重吸附组件的清理,且一般设置为可拆卸结构并委外处理,因此本技术研制了一种动态油烟油雾分离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经检索,未发现与本技术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动态油烟油雾分离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而导致装置内部清理不到位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态油烟油雾分离装置,包括机壳、设置在机壳内侧的内壳、与内壳嵌套配合的初级过滤组件、静电发生组件及吸附组件;所述机壳呈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一侧竖直端面上具有一铰接的门板;所述内壳沿竖直方向的截面呈C型,外壁分别贴合机壳内壁设置,底部上端面设置有三组限位板;所述初级过滤组件、静电发生组件及吸附组件依次嵌套设置在三组限位板之间;所述初级过滤组件包括第一框板及安装在第一框板内的过滤网;所述静电发生组件包括第二框板及安装在第二框板内的高压静电发生器;所述吸附组件包括第三框板及安装在第三框板内的若干集尘板;若干所述集尘板依次连接正电极及负电极,并分别与门板所在端面平行设置。优选的,所述内壳下端面远离门板的一端两侧分别具有一限位块。优选的,所述内壳下端面远离门板的一端插接配合一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门板所在端面平行设置,限位杆长度大于内壳长度,小于机壳长度。优选的,所述内壳下端面靠近门板的一端中部具有一拉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1)本技术在传统结构上增设了内壳,在取出初级过滤组件、静电发生组件及吸附组件进行清洗更换时,可拉出内壳并对内壳内部进行清理,清理十分方便;而传统结构中,初级过滤组件、静电发生组件及吸附组件均是直接嵌套设置在机壳内部,油烟油雾不光会吸附在各组件上,同时还会粘附在机壳内部,此时由于机壳内部构造不平整,会导致油烟油雾清理十分麻烦,清理麻烦则是因为,使用时装置两端均需要与排烟管道连接,而油烟油雾的清理需要通过碱水冲洗,干擦清理效率极差,若不设置内壳,当两端与排烟管道连接后,通过碱水对构造复杂、死角较多的机壳内壁清理时,清洗完的废水排放十分不方便,而设计本技术的结构,内壳直接被拉出,冲洗十分方便,同时机壳内壁光滑平整且有内壳的设置,因此不会出现油烟油雾粘附,也无需经常清理。(2)限位块或限位杆的设计均是用于对内壳进行限位,同时拉环的设计是为了便于将内壳从机壳内拉出,上述结构的设计均是为了保证整体结构的合理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所述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结构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内壳向外拉出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机壳,2、安装法兰,3、门板,4、内壳,5、限位板,6、限位块,7、拉环,8、初级过滤组件,9、静电发生组件,10、吸附组件,11、第一框板,12、过滤网,13、第二框板,14、高压静电发生器,15、第三框板,16、集尘板,17、立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2及图3所示,一种动态油烟油雾分离装置,用于将油烟油雾吸附分离,从而实现排放气体的净化,包括机壳1、设置在机壳1内侧的内壳4、与内壳4嵌套配合的初级过滤组件8、静电发生组件9及吸附组件10。机壳1呈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两侧的开口端上分别设置有安装法兰2,该安装法兰2用于实现机壳1与排烟管道的连接,机壳1一侧竖直端面上具有一空腔,空腔所在端面与机壳1两侧开口端所在端面之间分别具有一立柱17,同时空腔所在端面处具有一铰接在一侧立柱17上的门板3,门板3用于覆盖空腔,实现机壳1的开合。内壳4沿竖直方向的截面呈C型,C型结构的开口端朝向空腔所在端面,内壳4外壁分别贴合机壳1内壁设置,底部上端面设置有三组限位板5,最外侧的两个限位板5分别与内壳4端部对齐;内壳4沿平行于空腔所在端面的长度等于一对立柱17之间的距离,此时两侧的限位板5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同时该内壳4下端面远离门板3的一端两侧分别具有一限位块6,当内壳4向外拉出的时候,最终通过限位块6抵住立柱17进行限位;内壳4下端面靠近门板3的一端中部具有一拉环7。初级过滤组件8、静电发生组件9及吸附组件10依次嵌套设置在三组限位板5之间;其中初级过滤组件8包括第一框板11及安装在第一框板11内的过滤网12;该过滤网12对含有油烟油雾的空气进行初级过滤,主要用于过滤掉大粒径的油烟颗粒,并且能够实现均衡整流。静电发生组件9包括第二框板13及安装在第二框板13内的高压静电发生器14;高压静电发生器14主要用于形成高压静电场,高压静电发生器14内部设置有钨丝,钨丝上可以释放出电荷离子,经过滤网12过滤剩余的小粒径油雾粒子能够在高压静电场内通过钨丝释放的电荷离子而成为带电颗粒,同时高压静电场激发的臭氧能够有效的降解有害成分,起到消毒、除味的作用。吸附组件10包括第三框板15及安装在第三框板15内的若干集尘板16;若干集尘板16依次连接正电极及负电极,使其带电,并分别与门板3所在端面平行设置,相邻集尘板16之间的距离为5~10mm,带电的小粒径油雾粒子进入集尘板16之间被吸附,从而使得最终排出的气体实现净化。本技术用于安装在排烟管道上,由于在餐厅、饭店、大食堂等环境下,油烟浓度极大,一般情况下需要一周对内部进行一次更换清理,清理时首先打开门板3,依次将初级过滤组件8、静电发生组件9及吸附组件10拉出,需要清理的各组件可通过碱水进行自行清理,也可以委外进行处理;接着可通过拉环7将内壳从机壳1中拉出,通过碱水对其内壁进行冲洗,清理完成后插入干净清理好的各组件,将其推进并关上门板3即可重新开始工作。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唯一不同点在于:内壳4侧边不设置限位块6,内壳4下端面远离门板3的一端插接配合一限位杆,限位杆与门板3所在端面平行设置,限位杆长度大于内壳长度,小于机壳1长度;该限位杆能够实现抽拉,正常状态下,限位杆两端均凸出内壳4侧壁,此时在内壳4拉出时可起到限位作用;当长时间后需要对机壳1内壁清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态油烟油雾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设置在机壳内侧的内壳、与内壳嵌套配合的初级过滤组件、静电发生组件及吸附组件;所述机壳呈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一侧竖直端面上具有一铰接的门板;所述内壳沿竖直方向的截面呈C型,外壁分别贴合机壳内壁设置,底部上端面设置有三组限位板;所述初级过滤组件、静电发生组件及吸附组件依次嵌套设置在三组限位板之间;所述初级过滤组件包括第一框板及安装在第一框板内的过滤网;所述静电发生组件包括第二框板及安装在第二框板内的高压静电发生器;所述吸附组件包括第三框板及安装在第三框板内的若干集尘板;若干所述集尘板依次连接正电极及负电极,并分别与门板所在端面平行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态油烟油雾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设置在机壳内侧的内壳、与内壳嵌套配合的初级过滤组件、静电发生组件及吸附组件;所述机壳呈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一侧竖直端面上具有一铰接的门板;所述内壳沿竖直方向的截面呈C型,外壁分别贴合机壳内壁设置,底部上端面设置有三组限位板;所述初级过滤组件、静电发生组件及吸附组件依次嵌套设置在三组限位板之间;所述初级过滤组件包括第一框板及安装在第一框板内的过滤网;所述静电发生组件包括第二框板及安装在第二框板内的高压静电发生器;所述吸附组件包括第三框板及安装在第三框板内的若干集尘板;若干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美蓝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