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屏模组及终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2577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1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柔性屏模组,所述柔性屏模组依次包括柔性屏、耦合层以及可折叠组件,所述可折叠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弹性弯折部,所述弹性弯折部连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且所述弹性弯折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形成一容置空间,部分所述耦合层填充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弹性弯折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均与所述耦合层贴合;以及机械转动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通过所述机械转动部转动连接;本申请有效避免可折叠组件对柔性屏的挤压力过大,保护了内部的柔性屏膜材不受损坏,提高终端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柔性屏模组及终端设备
本技术涉及显示设备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柔性屏模组及终端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可折叠移动终端(例如可折叠手机、可折叠平板电脑等)渐渐出现在人们生活之中。可折叠移动终端通常包括柔性屏、耦合层以及可折叠组件三个部分,柔性屏具有控制器件显示的作用,可折叠组件具有折叠和平展的作用;耦合层通常为光学胶,柔性屏和可折叠组件通过耦合层进行粘结。对于内折屏而言,在折叠过程中,若可折叠组件的刚度过高,柔性屏的弯折部由于受到可折叠组件的挤压,容易产生破损导致柔性屏失效。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屏模组及终端设备,避免柔性屏在折叠时由于内部膜材受到可折叠组件的挤压,产生破损导致柔性屏显示失效的风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柔性屏模组,所述柔性屏模组依次包括柔性屏、耦合层以及可折叠组件,所述可折叠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弹性弯折部,所述弹性弯折部连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且所述弹性弯折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形成一容置空间,部分所述耦合层填充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弹性弯折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均与所述耦合层贴合;以及机械转动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通过所述机械转动部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弹性弯折部分别穿入且螺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优选地,所述机械转动部包括铰链轴、第一铰链机构以及第二铰链机构,所述第一铰链机构连接固定于所述铰链轴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所述第二铰链机构连接固定于所述铰链轴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优选地,所述耦合层为磁性件,所述可折叠组件与所述柔性屏之间通过所述磁性件磁吸固定。优选地,所述机械转动部位于所述柔性屏模组折叠时形成的开口的外侧。优选地,所述可折叠组件还包括两限位机构,分别为第一限位机构以及第二限位机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限位机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优选地,所述柔性屏模组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设置;所述柔性屏模组在平展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同一平面;所述柔性屏模组在所述平展状态下的横截面面积是其在所述折叠状态下的横截面面积的两倍,所述柔性屏模组的横截面与其厚度延伸方向垂直。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分别设有螺纹盲孔,所述弹性弯折部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通孔;所述可折叠组件还包括螺纹紧固件,所述螺纹紧固件的螺杆穿过所述第一连接通孔,螺接固定于所述螺纹盲孔中。优选地,所述螺纹盲孔为沉头孔,所述螺纹紧固件的头部分别平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表面。优选地,所述弹性弯折部的弹性模量为10GPa至60GPa,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弹性模量为80GPa至200GPa,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弹性模量为80GPa至200GPa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任一种柔性屏模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突出性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柔性屏模组及终端设备通过在可折叠组件中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设置弹性弯折部,有效减小柔性屏折叠过程中可折叠组件的刚度,避免该可折叠组件刚度过大导致柔性屏破损;同时本技术在耦合层采用磁性件替代传统方案的光学胶等,使得柔性屏和可折叠组件具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有效避免柔性屏和可折叠组件表面的粘结力过大,导致可折叠组件对柔性屏的挤压力过大;并在弹性弯折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进一步避免耦合层和弹性弯折部对柔性屏产生明显的挤压力;本申请有效地保护了柔性屏模组中的柔性屏,提高了终端设备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柔性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可折叠组件的结构正视图;图3为图1中可折叠组件的立体结构侧视图;图4为图3中可折叠组件的局部A的示意图,示出机械转动部以及限位结构。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技术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内”、“外”、“上”、“下”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柔性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柔性屏模组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柔性屏101、耦合层102以及可折叠组件103,上述可折叠组件103包括第一支撑部201、第二支撑部202、弹性弯折部203以及机械转动部204。可折叠组件103用于承载上述柔性屏101。上述弹性弯折部203、第一支撑部201以及第二支撑部202均与上述耦合层102贴合,上述第一支撑部201与第二支撑部202通过上述机械转动部204转动连接。上述弹性弯折部203连接固定于上述第一支撑部201与第二支撑部202之间。本实施例中上述弹性弯折部203分别穿入第一支撑部201以及第二支撑部202,且分别与第一支撑部201以及第二支撑部202螺接固定。具体来说,上述第一支撑部201与第二支撑部202上分别设有螺纹盲孔,上述弹性弯折部203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通孔。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可折叠组件103还包括螺纹紧固件208,上述螺纹紧固件208的螺杆穿过上述第一连接通孔,螺接固定于上述螺纹盲孔中。上述螺纹盲孔为沉头孔,上述螺纹紧固件208的头部分别平齐于上述第一支撑部201与上述第二支撑部202的表面。采用螺纹紧固件208的固定方式代替现有技术中的胶接或者焊接等方式的连接,具有连接强度高、有效防止连接处断裂的优点。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于弹性弯折部203分别与第一支撑部201以及第二支撑部202的连接方式仅为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对上述连接方式不作限制。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机械转动部204包括铰链轴205、第一铰链机构206以及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柔性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模组依次包括柔性屏(101)、耦合层(102)以及可折叠组件(103),所述可折叠组件(103)包括:/n第一支撑部(201)、第二支撑部(202);/n弹性弯折部(203),所述弹性弯折部(203)连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0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02)之间,且所述弹性弯折部(203)、所述第一支撑部(20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02)形成一容置空间,部分所述耦合层(102)填充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弹性弯折部(203)、所述第一支撑部(20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02)均与所述耦合层(102)贴合;以及/n机械转动部(204),所述第一支撑部(20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02)通过所述机械转动部(204)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模组依次包括柔性屏(101)、耦合层(102)以及可折叠组件(103),所述可折叠组件(103)包括:
第一支撑部(201)、第二支撑部(202);
弹性弯折部(203),所述弹性弯折部(203)连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0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02)之间,且所述弹性弯折部(203)、所述第一支撑部(20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02)形成一容置空间,部分所述耦合层(102)填充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弹性弯折部(203)、所述第一支撑部(20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02)均与所述耦合层(102)贴合;以及
机械转动部(204),所述第一支撑部(20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02)通过所述机械转动部(204)转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弯折部(203)分别穿入且螺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0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02)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转动部(204)包括铰链轴(205)、第一铰链机构(206)以及第二铰链机构(207),所述第一铰链机构(206)连接固定于所述铰链轴(205)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01)之间,所述第二铰链机构(207)连接固定于所述铰链轴(205)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02)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层(102)为磁性件,所述可折叠组件(103)与所述柔性屏(101)之间通过所述磁性件磁吸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转动部(204)位于所述柔性屏模组折叠时形成的开口的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龙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