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2171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包括雷达框架、前端移动装置和两个后端移动装置,所述雷达框架呈水平设置,用于安装三维探地雷达,所述雷达框架包括框架前端和与框架前端相对应的框架后端;前端移动装置装设于框架前端的中部,两个后端移动装置对称装设于框架后端上,雷达框架能够通过前端移动装置和两个后端移动装置在地面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托架装置解决了原有三维雷达框架笨重不易运输的缺点,在保证对三维探地雷达信号无干扰、提高数据采集过程中安全性的同时,还具有轻便、运输方便、安全等特点,拖拽采集安全可靠,保证了野外安全生产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
本技术涉及地球物理探测
,尤其是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管线和路面老化,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问题日益凸现,潜藏着路面塌陷、燃气管线泄露等危险,而野外地质探测时,由于地形复杂,地质情况莫测,野外探测人员的作业风险也较大。目前,研究人员在对城市地下空间和野外地质探测时常用的装置为三维探地雷达,能够“透视”地下多材质市政管线、油气管线信息,以及城市道路空洞、疏松、富水等土体病害信息。可以实现地下量程范围内三维数据的采集与存储。一般来说,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框架大小固定,材质为铝合金,整体较为笨重,需要多人才能搬运。同时因不可拆卸,长途运输需要小型货车方能运输,成本较高。现有的托架装置组装程序复杂,步骤繁琐且不易调节高度;在采集时整个三维探地雷达系统需要用车辆进行拖拽作业,但因整个雷达系统比较笨重,惯性较大,车辆启动时或路上偶发情况时车辆急刹车,容易使车辆后方安装的拖车钩损坏继而脱钩使雷达系统与拖拽车辆分离,造成雷达连接线损坏甚至雷达系统与后方车辆碰撞等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种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托架装置,所述托架装置包括:雷达框架,所述雷达框架呈水平设置,用于安装所述三维探地雷达,所述雷达框架包括沿雷达探测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框架前端和与所述框架前端相对应的框架后端;前端移动装置,装设于所述框架前端的中部,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前端移动装置相连接,另一端能够与车体相连接;两个后端移动装置,两个所述后端移动装置对称装设于所述框架后端上;所述雷达框架能够通过前端移动装置和两个后端移动装置在地面移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的,所述前端移动装置通过第一高度调节装置与框架前端相连接,每个所述后端移动装置通过第二高度调节装置与框架后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框架前端距离地面的高度,所述第二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框架后端距离地面的高度。进一步的,所述前端移动装置包括前端移动框架、前轮和转向结构,所述前端移动框架与所述框架前端连接,所述前轮装设于所述前端移动框架内,所述转向结构位于所述前轮上端,且与所述牵引装置连接,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一端与所述转向结构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前端移动框架。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一丝杠和第一转盘,所述第一丝杠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转向结构中,另一端穿过所述前端移动框架,且与所述前端移动框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转盘装设于所述第一丝杠的另一端。进一步的,所述后端移动装置包括后端支臂、后轮和连接杆,所述后端支臂的底部与所述后端框架连接,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所述后端支臂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后轮,所述第二高度调节装置与所述连接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端支臂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套筒、第二丝杠和第二转盘,所述套筒的一端通过杆端关节轴与所述连接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端支臂连接,所述第二丝杠装设于所述套筒内,且与其螺纹连接,另一端装设有所述第二转盘。进一步的,所述雷达框架呈方形,且采用高密度PVC材料制成。进一步的,所述框架后端设置有设备固定孔,用于固定定位设备。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解决了原有三维雷达框架笨重不易运输的缺点;(2)保证了对采集信号无干扰,提高了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安全性;(3)装置简单、单人即可组装;(4)拖拽采集安全可靠,保证了野外安全生产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托架装置的整体结构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雷达框架;11、框架前端;12、框架后端;13、折叠合页;14、设备固定孔;2、前端移动装置;21、前端移动框架;22、前轮;23、转向结构;3、牵引装置;4、后端移动装置;41、后端支臂;42、后轮;43连接杆;5、第一高度调节装置;51、第一丝杠;52、第一转盘;6、第二高度调节装置;61、套筒;62、第二转盘。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托架装置,所述托架装置包括雷达框架1、牵引装置3、前端移动装置2和两个后端移动装置4;所述雷达框架1呈水平设置,用于安装所述三维探地雷达,雷达框架1在牵引装置3的牵引下进行雷达探测,所述雷达框架1包括沿雷达探测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框架前端11和与所述框架前端11相对应的框架后端12;前端移动装置2装设于所述框架前端11的中部,所述牵引装置3的一端与所述前端移动装置2相连接,另一端能够与车体相连接;两个所述后端移动装置4对称装设于所述框架后端12上;所述雷达框架1能够通过前端移动装置2和两个后端移动装置4在地面移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三维探地雷达的托架装置,针对目前三维探地雷达框架装置存在问题,设计基于三维探地雷达装置,装置简单、单人即可组装,解决了原有三维雷达框架笨重不易运输的缺点,在保证对三维探地雷达信号无干扰、提高数据采集过程中安全性的同时,还具有轻便、运输方便、安全等特点,拖拽采集安全可靠,保证了野外安全生产工作。具体的,所述前端移动装置2通过第一高度调节装置5与框架前端11相连接,每个所述后端移动装置4通过第二高度调节装置6与框架后端12相连接,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5用于调节框架前端11距离地面的高度,所述第二高度调节装置6用于调节框架后端12距离地面的高度。所述前端移动装置2包括前端移动框架21、前轮22和转向结构23,所述前端移动框架21与所述框架前端11连接,所述前轮22装设于所述前端移动框架21内,所述转向结构23位于所述前轮22上端,且与所述牵引装置3连接,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5一端与所述转向结构23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前端移动框架21。其中,所述牵引装置3包括拖车连接杆和拖车球罩,拖车连接杆的一端与前端移动装置2连接,另一端与拖车球罩连接,拖车球罩与汽车球钩连接。进一步的,前段移动框架21与框架前端11的中部通过紧固件固定在一起,可选的,所述紧固件为紧固螺钉、紧固螺栓或自攻螺钉中的一种。第一高度调节装置5套设在转向结构23中达到了升降以及转向的目的。转向结构23再通过固定销、活动轴、关节轴等与拖车连接杆连接,并在拖车连接杆上面固定拖车球罩,然后与汽车球钩相连。具体的,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5包括第一丝杠51和第一转盘52,所述第一丝杠51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转向结构23中,另一端穿过所述前端移动框架21,且与所述前端移动框架21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转盘52装设于所述第一丝杠51的另一端。这样,通过转动第一转盘52,可调节第一丝杠51和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托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装置包括:/n雷达框架,所述雷达框架呈水平设置,用于安装所述三维探地雷达,所述雷达框架包括沿雷达探测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框架前端和与所述框架前端相对应的框架后端;/n前端移动装置,装设于所述框架前端的中部,/n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前端移动装置相连接,另一端能够与车体相连接;/n两个后端移动装置,两个所述后端移动装置对称装设于所述框架后端上;/n所述雷达框架能够通过前端移动装置和两个后端移动装置在地面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托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装置包括:
雷达框架,所述雷达框架呈水平设置,用于安装所述三维探地雷达,所述雷达框架包括沿雷达探测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框架前端和与所述框架前端相对应的框架后端;
前端移动装置,装设于所述框架前端的中部,
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前端移动装置相连接,另一端能够与车体相连接;
两个后端移动装置,两个所述后端移动装置对称装设于所述框架后端上;
所述雷达框架能够通过前端移动装置和两个后端移动装置在地面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移动装置通过第一高度调节装置与框架前端相连接,每个所述后端移动装置通过第二高度调节装置与框架后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框架前端距离地面的高度,所述第二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框架后端距离地面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移动装置包括前端移动框架、前轮和转向结构,所述前端移动框架与所述框架前端连接,所述前轮装设于所述前端移动框架内,所述转向结构位于所述前轮上端,且与所述牵引装置连接,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一端与所述转向结构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前端移动框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文强李振堂冯志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