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热耦合连接的第一级循环回路和第二级循环回路,其中,若干个蒸发器并联,且所述蒸发器的入口与第一氟泵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氟泵的入口与若干个支管的出口连通,各个支管的入口与蒸发器的出口连通形成第一级循环回路,且各个支管与对应的冷源模块中的换热器热偶耦合连接;冷源模块包括:依次连接成第二级循环回路的冷凝器、第一储液罐、第二氟泵、换热器以及压缩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压缩机易损坏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冷系统,更具体涉及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消耗的电能占社会电能总消耗的比例越来越高。如何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目前,降耗技术通常是指降低数据中心的冷却能耗,常用的方法有:空气-空气间接蒸发冷却方案、新风冷却方案、以水为介质间接蒸发冷却方案等。但目前的节能冷却方案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冷却方案均是以恒定的温度为调控目的进行温度的调节,在数据中心的温度到达目标温度后即暂停制冷,在数据中心的温度高于目标温度时,启动制冷系统进行制冷。申请号为201410839864.2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精密机房空调压缩机氟泵制冷循环系统,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的室内送风蒸发器、第一旋锁阀、SDC智能控制器、冷凝器及制冷循环系统;制冷循环系统包括通过管路相互连通的制冷压缩机系统和氟泵系统;氟泵系统包括第一电磁阀、毛细管、氟泵和第二电磁阀,氟泵的入口经第一电磁阀与冷凝器相连,氟泵的出口依次经毛细管、第二电磁阀与室内送风蒸发器相连。本专利技术利用过渡季节和冬季室外冷空气低焓值冷却室内空气的技术,将新型的氟泵应用于传统的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内,与压缩机系统相结合,通过智能控制器控制制冷压缩机系统和启动氟泵系统的开启和关闭,以实现冬季和夏季的切换,从而大大节约了电能消耗。但是,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是将压缩机与氟泵进行并联,且压缩机与氟泵均与冷凝器与蒸发器连接行程闭合回路,由于数据中心体积较大,导致闭合回路的管道较长,当压缩机出现回油情况时,润滑油不能及时返回至压缩机中进而导致压缩机易损坏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压缩机出现回油情况时压缩机易损坏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热耦合连接的第一级循环回路和第二级循环回路,其中,第一级循环回路是由蒸发器、第一氟泵、第一主管、支管以及第二主管依次连通形成的循环回路,其中,所述第一级循环回路中并联有若干个蒸发器;第二级循环回路包括:若干个冷源模块,所述冷源模块是由冷凝器、第一储液罐、第二氟泵、热交换器、压缩机依次连通形成的循环回路;各个支管与对应的第二级循环回路中的换热器热偶耦合连接。应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将设置于数据中心室内的蒸发器通过第一氟泵、支管构成第一级循环回路。在进行循环时,在第一氟泵的作用下,冷媒流入到蒸发器中并吸收热量汽化,汽化后的冷媒在第一氟泵的作用下流入到换热器中,换热器通过热交换作用将热量传递给第二级循环回路。由冷源模块中的冷凝器、第一储液罐、第二氟泵、换热器以及压缩机连通成第二级循环回路;在第二级循环回路中,压缩机或者第二氟泵驱动冷媒进入到换热器中,冷媒在换热器中吸热汽化,然后流入到冷凝器中放热液化,液化后的冷媒流入到第一储液罐中,如此循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由压缩机、冷凝器、氟泵以及蒸发器连通而成的大回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使用了两个热耦合的更短的循环回路,缩短了润滑油的回流路径的长度,更利于润滑油的回流,解决了润滑油不能及时返回至压缩机中进而导致压缩机易损坏的技术问题。可选的,第二氟泵与换热器之间还串联有第一节流阀;所述第二氟泵并联有单向阀。可选的,所述冷凝器与换热器之间还串联有由第一单向阀、压缩机以及电磁阀依次串联组成第一支路;且所述第一支路还并联有第二单向阀。可选的,所述第一氟泵与第一主管之间还串联有第二储液罐。可选的,所述第一氟泵为并联的至少两个氟泵。可选的,第一主管与第二主管还通过电磁阀连通。可选的,所述冷凝器上方还设有喷淋器。本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应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将设置于数据中心室内的蒸发器通过第一氟泵、支管构成第一级循环回路,由冷源模块中的冷凝器、第一储液罐、第二氟泵、换热器以及压缩机连通成第二级循环回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由压缩机、冷凝器、氟泵以及蒸发器连通而成的大回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使用了两个热耦合的更短的循环回路,缩短了润滑油的回流路径的长度,更利于润滑油的回流,解决了润滑油不能及时返回至压缩机中进而导致压缩机易损坏的技术问题。(2)冷源被集成了冷源模块,提高了设备的模块化程度,可以降低安装成本,易于扩容。(3)由于散热端的是分成多个模块建设的,因此,可以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以进行分散设置,提高了设备的空间适应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热耦合连接的第一级循环回路和第二级循环回路,其中,冷源模块所在的循环回路为第二级循环回路,其中,每一个冷源模块的结构均相同,以其中一个冷源模块10为例,冷源模块10包括:依次连接成回路的冷凝器11、第一储液罐13、第二氟泵15、第一节流阀17、热交换器18、电磁阀19、压缩机21、第一单向阀23;第一单向阀23、压缩机21以及电磁阀19依次串联组成第一支路;且每一个冷源模块中的热交换器均与对应的一个支管热交换连接,例如,热交换器18与支管20热交换连接。支管20的数量可以与冷源模块的数量相同。如图1所示,末端1、末端2、…、末端N所在的循环回路为第一级循环回路,且末端1、末端2、…、末端N位于数据中心室内,第一级循环回路是由蒸发器50、第一氟泵33、第一主管301、支管20以及第二主管302依次连通形成的循环回路。支管20流出的液态冷媒流入到第一主管301中。第一主管301的出口流出的冷媒流入到第一氟泵33的入口,第一氟泵33的出口分别与各个蒸发器50的入口连通;蒸发器50的出口与第二主管302的入口连通;第二主管302的出口与支管20的入口连通。为了便于汇流,若干个分别从从热交换器中延伸出的支管出口汇流至第一主管301的入口;为了便于分流,第二主管302的出口与各个热交换器对应的支管的入口连通。以图1中的位于数据中心室内的吸收热量的末端1为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一氟泵33工作时会对第一级循环回路中的冷媒产生驱动力,冷媒开始流动,进而由第一氟泵33开始流动至末端1中的蒸发器50中,在蒸发器50中吸收热量汽化,在第一氟泵33持续的推动下,汽化后的冷媒流入到第二主管302中,在流经第二主管302之后,如仅开启冷源模块10时,汽化后的冷媒流入到支管20的入口,进而进入到热交换器18中,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热耦合连接的第一级循环回路和第二级循环回路,其中,/n第一级循环回路是由蒸发器、第一氟泵、第一主管、支管以及第二主管依次连通形成的循环回路,其中,所述第一级循环回路中并联有若干个蒸发器;/n第二级循环回路包括:若干个冷源模块,所述冷源模块是由冷凝器、第一储液罐、第二氟泵、热交换器、压缩机依次连通形成的循环回路;/n各个支管与对应的第二级循环回路中的换热器热偶耦合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热耦合连接的第一级循环回路和第二级循环回路,其中,
第一级循环回路是由蒸发器、第一氟泵、第一主管、支管以及第二主管依次连通形成的循环回路,其中,所述第一级循环回路中并联有若干个蒸发器;
第二级循环回路包括:若干个冷源模块,所述冷源模块是由冷凝器、第一储液罐、第二氟泵、热交换器、压缩机依次连通形成的循环回路;
各个支管与对应的第二级循环回路中的换热器热偶耦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氟泵与换热器之间还串联有第一节流阀;
所述第二氟泵并联有单向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颖,曹会龙,赵大勇,欧阳超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艾特网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