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1877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4: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凹形线圈盘(2)、电源板组件(3)、散热风机(4)以及凹形面板(10);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散热风机(4)位于电源板组件(3)和凹形线圈盘(2)之间,至少部分电源板组件(3)位于进风孔(110)和散热风机(4)的进风面之间,凹形线圈盘(2)位于散热风机(4)的出风侧,从而提高了凹形线圈盘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磁炉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技术介绍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无烟尘、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位于底壳上的面板、位于底壳内腔中的凹形线圈盘、电源板组件以及散热风机。散热风机用于为凹形线圈盘等发热元件散热,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凹形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位于散热风机的后方,且凹形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上下错层设置,具体地,电源板组件设置在凹形线圈盘底部的靠后方位置。其中,凹形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上下之间具有间隙,且为了保证电磁炉机身高度不会太高,凹形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上下之间的间隙很小。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从进风孔进入至底壳内,吹向凹形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将其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吹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散热。然而,由于凹形线圈盘与电源板组件上下之间的间隙很小,风道阻力大,导致吹向凹形线圈盘的冷却风的风量减小,进而导致凹形线圈盘的散热效果较差,影响电磁炉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提高凹形线圈盘的散热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凹形线圈盘、电源板组件、散热风机以及盖设在所述底壳上的凹形面板;所述凹形线圈盘、所述电源板组件以及所述散热风机位于所述底壳和所述凹形面板围成的容置腔内;所述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所述散热风机位于所述电源板组件和所述凹形线圈盘之间,至少部分所述电源板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孔和所述散热风机的进风面之间,所述凹形线圈盘位于所述散热风机的出风侧。本技术的电磁炉,通过使散热风机位于电源板组件和凹形线圈盘之间,使至少部分电源板组件位于进风孔和散热风机的进风面之间,凹形线圈盘位于散热风机的出风侧,这样使得从进风孔进入的冷却风首先经过电源板组件,到达散热风机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下吹向凹形线圈盘,从而增大了吹向凹形线圈盘的风量,大大提高了凹形线圈盘的散热效果,且同时保证了对电源板组件的散热;与现有技术的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上下错层设置的方案相比,本技术如上设置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凹形电磁炉机身的高度,使凹形电磁炉可朝向轻薄化发展。可选的,所述散热风机倾斜设置在所述底壳内,以使所述散热风机的出风面朝向所述凹形线圈盘的下表面。通过将散热风机倾斜设置,不仅可以节省底壳内的空间,同时使得从散热风机的出风面吹出的冷却风直接吹向凹形线圈盘的下表面,进一步提高了对凹形线圈盘的散热效果。可选的,所述散热风机固定在所述凹形线圈盘的盘架上。通过将散热风机固定在凹形线圈盘的盘架上,使得散热风机距离凹形线圈盘的距离更近,缩短了从散热风机的出风面吹出的冷却风到达凹形线圈盘的路径,使得凹形线圈盘降温更快,散热效果更好。而且,通过将散热风机固定在盘架上,在安装时,可以先将散热风机与凹形线圈盘固定在一起,然后将这个整体装在底壳内,使得安装更加方便,无需在底壳上设置用于固定散热风机的固定件,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固定件对从进风孔进入的冷却风造成干涉。可选的,至少部分所述电源板组件倾斜设置在底壳内,以使所述电源板组件靠近所述散热风机和/或所述凹形线圈盘。通过将电源板组件倾斜设置,不仅可以节省底壳内的空间,避免电磁炉做的过大,而且使得电源板组件距离散热风机的距离较近,以提高电源板组件的散热效果,另外,由于电源板组件位于进风孔和散热风机的进风面之间,通过将电源板组件倾斜设置,使得从进风孔进入的冷却风能够尽可能多的从电源板组件吹过,使吹向电源板组件的风力更集中,进一步提高了电源板组件的散热效果。可选的,所述电源板组件包括电源板,所述电源板的基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5°~60°。通过将电源板组件的倾斜角度设置在该范围内,可进一步保证经过电源板组件的冷却风的风量,提高电源板组件的散热效果。可选的,所述电源板组件包括电源板以及散热片,所述散热片靠近所述散热风机设置。电源板上的电子元件工作时发出的热量传递给散热片,通过散热片进行散热,将散热片靠近散热风机设置,使得经过散热片的冷却风的风量更多,风力更集中,使散热片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了电源板组件的散热效果。可选的,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孔开设在所述底壳的朝向用户的前侧壁段的底部和/或开设在所述底壳的靠近所述前侧壁段的底壁上;所述电源板组件靠近所述进风孔设置。通过将进风孔靠近用户设置,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地观察进风孔是否发生堵塞,以保证电磁炉的正常进风。另外,由于进风孔靠近电磁炉前侧设置,放置在电磁炉面板上的锅具距离该些进风孔较远,即使发生溢锅现象,从锅具里溢出的汤水也不容易从该些进风孔流入底壳内腔中,在一定程度上对电磁炉内的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将电源板组件靠近进风孔设置,使得从进风孔进入的冷却风能够尽可能多的经过电源板组件,使得电源板组件的散热更加及时。可选的,所述电源板组件设置在所述前侧壁段上。通过将电源板组件设置在前侧壁段上,不仅有效节省了底壳内的空间,同时使得从进风孔进入的冷却风能够更多更集中的吹向电源板组件。可选的,所述前侧壁段倾斜设置,以使所述底壳形成为上小下大的结构。这样可减小底壳的体积,提高电磁炉外观的独特性和美感,方便用户进行操作,而且当电源板组件设置在前侧壁段上时,可使电源板组件更靠近散热风机,且使从进风孔进入的冷却风能够更多的经过电源板组件,提高电源板组件的散热效果。可选的,至少部分所述出风孔开设在所述底壳的与所述前侧壁段相对的侧壁段上和/或开设在所述底壳的远离所述进风孔的底壁上。这样使得电磁炉整体形成为前进风后出风结构,使得电磁炉的风道的整体流向为从底壳内腔中从前部往后部,使风道流向大致呈一直线,减少了气流的弯道压力损耗,使电磁炉内形成较大的风压,使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量更集中,风速更大,从而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果。可选的,所述电源板组件通过支架固定在所述底壳的朝向用户的前侧壁段上,所述电源板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架的朝向所述散热风机的一侧,所述电磁炉的显示板设置在所述支架的背离所述散热风机的一侧。通过支架可同时实现电源板组件和显示板的安装,使得电磁炉的装配更加方便,通过将显示板和电源板组件相背设置,有效利用了底壳内的空间,且使得显示板与电源板组件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本技术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部结构透视图;图2为图1的A-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凹形线圈盘(2)、电源板组件(3)、散热风机(4)以及盖设在所述底壳(1)上的凹形面板(10);所述凹形线圈盘(2)、所述电源板组件(3)以及所述散热风机(4)位于所述底壳(1)和所述凹形面板(10)围成的容置腔内;所述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4)位于所述电源板组件(3)和所述凹形线圈盘(2)之间,至少部分所述电源板组件(3)位于所述进风孔(110)和所述散热风机(4)的进风面之间,所述凹形线圈盘(2)位于所述散热风机(4)的出风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凹形线圈盘(2)、电源板组件(3)、散热风机(4)以及盖设在所述底壳(1)上的凹形面板(10);所述凹形线圈盘(2)、所述电源板组件(3)以及所述散热风机(4)位于所述底壳(1)和所述凹形面板(10)围成的容置腔内;所述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4)位于所述电源板组件(3)和所述凹形线圈盘(2)之间,至少部分所述电源板组件(3)位于所述进风孔(110)和所述散热风机(4)的进风面之间,所述凹形线圈盘(2)位于所述散热风机(4)的出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4)倾斜设置在所述底壳(1)内,以使所述散热风机(4)的出风面朝向所述凹形线圈盘(2)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4)固定在所述凹形线圈盘(2)的盘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电源板组件(3)倾斜设置在底壳(1)内,以使所述电源板组件(3)靠近所述散热风机(4)和/或所述凹形线圈盘(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板组件(3)包括电源板(31),所述电源板(31)的基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旋史庭飞李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