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1715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包括: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和车辆控制装置;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中冷器、水汽分离器、水泵、电器模块的冷却件、三通阀、油冷器和与所述水汽分离器连接的膨胀水壶;所述油冷器的进水口与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水口连接,所述油冷器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三通阀的第二出水口和所述中冷器连接;所述车辆控制装置与所述水泵耦接,用于控制所述水泵的开启和关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冷却系统能够在各部件水循环走向及连接方式,按水温变化情况及各部件对温度的要求连接节省布置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冷却系统
本技术涉及车辆冷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冷却系统下,变速箱油冷器入口油温最高在130℃上下,最低在100℃左右,对应着90℃的冷却水温度,导致冷却效率并不是很高(通常可以降温3~4℃)。但是较高的油温区间可以保证变速箱油的粘度被降到最低,故此可以降低轴齿之间在传递扭矩时所受到变速箱油的影响(拖曳扭矩)。在传统冷却系统下,外加的电机在冷却的时候就不能使用现有的变速箱油进行冷却,故然出现水冷电机系统。此系统的优势在于冷却液来自于额外的冷却液回路,不被其他的整车零件系统所影响。劣势在于冷却水不能直接和电机进行接触,故需要借用电机壳体,定子硅钢片以及壳体与定子线圈之间的空气作为介质冷却发热的定子线圈,固然不能将冷却效率最大化。第二种冷却油路主要用于一体式(集成式)电机,电机被放在变速箱内部,定子线圈可以直接与变速箱油进行接触,所以可以将热传导最大化。不过此方案对变速箱油温要求较高,普遍低于传统变速箱油温(80℃左右)所以需要额外的风冷对变速箱油进行冷却,并且需要冷却混动机型的电子设备。此方案同样需要额外多的变速箱油用于引导变速箱体外进入中冷器进行冷却。所以变速箱后期换油成本会更高,并且变速箱初始油液面也会升高,更重。因此,如何提出一种车辆冷却系统,能够最大化提升变速箱油冷器的冷却效率,并降低变速箱油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包括: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和车辆控制装置;所述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中冷器、水汽分离器、水泵、电器模块的冷却件、三通阀、油冷器和与所述水汽分离器连接的膨胀水壶;所述油冷器的进水口与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水口连接,所述油冷器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三通阀的第二出水口和所述中冷器连接;所述车辆控制装置与所述水泵耦接,用于控制所述水泵的开启和关闭。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水泵和所述电器模块之间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冷却回路中水的温度,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还与所述车辆控制装置耦接。进一步地,所述三通阀与所述车辆控制装置耦接,所述车辆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三通阀开启或关闭。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还包括:设置在变速箱箱体内部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车辆控制装置耦接的,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变速箱箱体内部的油温,所述车辆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控制所述三通阀内液体流向。进一步地,所述电器模块的冷却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电器元件的冷却件、第二电器元件的冷却件和第三电器元件的冷却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器元件的冷却件、所述第二电器元件的冷却件和所述第三电器元件的冷却件正常工作时的额定温度依次增高。进一步地,所述车辆控制装置包括:变速箱控制器,所述变速箱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水泵、所述三通阀耦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器元件的冷却件是车载充电器的冷却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器元件的冷却件是稳压器的冷却件,所述第三电器元件的冷却件是逆变器的冷却件。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上述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首先将油冷器移除传统回路,在整车系统内新建一个额外的冷却液回路,由专门的中冷器进行冷却。确保冷却液不会有过高的热源。利用额外的冷却回路,确保除了现有回路内的发热零件以外,无额外的高热源,以保证冷却液的温度。由于串联零件对冷却液的要求(逆变器,需要不高于60摄氏度的冷却水),将油冷器串联进本冷却回路可以借用到更低温度的冷却液,用于提高油冷器的冷却效率。冷却回路中,在变速箱油冷器的入口端加入小的旁通阀,确保可以从0~100%分配冷却水的流量。利用三通阀来分配进入变速器油冷器的冷却水流量,在油温较低,需要快速升温的时候,而且冷却水的温度低于油温的时候,将通过油冷器的冷却水流量关闭,来确保低温冷却水不会减缓变速箱油升温过程。但是在冷却水温度比变速箱油高时,则需要通过油冷器的冷却水流量为最大,用于提高变速箱油温升温时间。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用最新的冷却回路设计思路,将油冷器串联进一组相对比传统变速箱冷却液回路来说,温度更低,流量更高的全新冷却液回路,来确保油冷器的冷却能力。利用更低温度的冷却液,提升油冷器的换热效率,提升变速箱油对电机的冷却效率和冷却能力。各部件水循环走向及连接方式,按水温变化情况及各部件对温度的要求连接节省布置空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述的清洗装置,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车辆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车辆冷却系统的控制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1-中冷器,12-水汽分离器,13-水泵,14-第一温度传感器,15-车载充电器,16-稳压器,17-逆变器,18-三通阀,19-油冷器,121-膨胀水壶,21-车辆控制装置,22-变速箱控制器,23-第二温度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随着汽车普及度越来越高,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汽车空间需求的增大,在车辆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势必需要降低车内部件的空间占有率,而传统车辆的冷却系统存在占有空间大,冷却效率低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图1为本技术的车辆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和车辆控制装置21;所述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中冷器11、水汽分离器12、水泵13、电器模块的冷却件、三通阀18、油冷器19和与所述水汽分离器12连接的膨胀水壶121;所述油冷器19的进水口与所述三通阀18的第一出水口连接,所述油冷器19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三通阀18的第二出水口和所述中冷器11连接;所述车辆控制装置21与所述水泵13耦接,用于控制所述水泵13的开启和关闭。具体的,车辆冷却系统可以用于降低车辆的发热电器元件和变速箱的温度,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中冷器11、水汽分离器12、水泵13、电器模块的冷却件、三通阀18和油冷器19,与所述水汽分离器12连接的膨胀水壶121。各个器件的连接可以通过管道连接,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的冷却方式可以是水循环冷却,也可以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和车辆控制装置(21);/n所述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中冷器(11)、水汽分离器(12)、水泵(13)、电器模块的冷却件、三通阀(18)、油冷器(19)和与所述水汽分离器(12)连接的膨胀水壶(121);所述油冷器(19)的进水口与所述三通阀(18)的第一出水口连接,所述油冷器(19)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三通阀(18)的第二出水口和所述中冷器(11)连接;/n所述车辆控制装置(21)与所述水泵(13)耦接,用于控制所述水泵(13)的开启和关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和车辆控制装置(21);
所述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中冷器(11)、水汽分离器(12)、水泵(13)、电器模块的冷却件、三通阀(18)、油冷器(19)和与所述水汽分离器(12)连接的膨胀水壶(121);所述油冷器(19)的进水口与所述三通阀(18)的第一出水口连接,所述油冷器(19)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三通阀(18)的第二出水口和所述中冷器(11)连接;
所述车辆控制装置(21)与所述水泵(13)耦接,用于控制所述水泵(13)的开启和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水泵(13)和所述电器模块之间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4),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4)用于检测冷却回路中水的温度,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4)还与所述车辆控制装置(21)耦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阀(18)与所述车辆控制装置(21)耦接,所述车辆控制装置(21)用于控制所述三通阀(18)开启或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液体循环控制回路还包括:设置在变速箱箱体内部的第二温度传感器(23),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23)与所述车辆控制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均奕祝林冯梦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