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1629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歧管,旨在提供一种可提高发动机可靠性的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它包括由歧管上壳体及歧管下壳体构成的歧管壳,设置于歧管壳进气端的节气门密封圈,以及设置于歧管壳与缸盖连接端的缸盖密封圈;所述歧管壳内从进气端至另一端依次为歧管流道及稳压腔;所述歧管上壳体设置有用于固定温度压力传感器的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孔,以及油气分离器接管;所述歧管壳的进气端设置用于安装节气门密封圈的气门密封圈安置槽;所述歧管壳上设置用于安装缸盖密封圈的缸盖密封圈放置槽:所述歧管下壳体上设置有碳罐接管;所述歧管壳上设置有若干螺纹嵌件;所述歧管上壳体的外表面及歧管下壳体的外表面均固定设置突出的加强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歧管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歧管。
技术介绍
随着地球能源与环境的压力日趋加大,发动机排放和油耗的要求日趋严格;为满足日趋严格的油耗法规要求,发动机目前向轻量化设计方向发展;同时低压EGR系统(能同时优化油耗及排放)在发动机上的配套使用也在逐渐增长;低压EGR系统使用时,EGR气体经过中冷器产生较多冷凝水;而传统的汽油机进气歧管为满足气流分配和整机高度限制采用下陷的方式布置,易在进气歧管稳压腔体内堆积大量冷凝水;进气歧管的作用是将油气混合气(空气和燃油的混合气)或洁净空气尽可能均匀地分配到各个气缸;在整车急刹、快速转弯等工况时,若歧管稳压腔内部堆积的冷凝水较多,冷凝水将会瞬间灌入发动机气缸内,会严重影响发动机燃烧性能,严重情况下会在发动机压缩行程时,冷凝水占据气缸空间而使活塞无法到达设计位置,继而使连杆受力过大而弯折,因此发动机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提高发动机可靠性的发动机的进气歧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包括由歧管上壳体及歧管下壳体构成的歧管壳,设置于歧管壳进气端的节气门密封圈,以及设置于歧管壳与缸盖连接端的缸盖密封圈;所述歧管壳内从进气端至另一端依次为歧管流道及稳压腔;所述歧管上壳体设置有用于固定温度压力传感器的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孔,以及油气分离器接管;所述歧管壳的进气端设置用于安装节气门密封圈的气门密封圈安置槽;所述歧管壳上设置用于安装缸盖密封圈的缸盖密封圈放置槽:所述歧管下壳体上设置有碳罐接管;所述歧管壳上设置有若干螺纹嵌件;所述歧管上壳体的外表面及歧管下壳体的外表面均固定设置突出的加强筋;所述稳压腔呈扁平形状,稳压腔的底部呈平面且高度略低于歧管流道底部的高度;所述稳压腔的底部与的高度差之小于5mm。优选的是,所述加强筋呈“井”字形。优选的是,所述歧管上壳体及歧管下壳体通过摩擦焊连接,所述歧管上壳体与歧管下壳体摩擦焊接密封面处设置料槽。优选的是,所述歧管上壳体及歧管下壳体均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制成。优选的是,所述稳压腔呈入口端截面积小、尾端截面积大的结构形式。优选的是,所述歧管壳进气端向下倾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的稳压腔经过优化设计,稳压腔形状扁平,稳压腔底部高度接近于流道腔体高度,产生的冷凝水可被进入的油气混合气不断带走,因此发动机工作时稳压腔内不会大量堆积冷凝水,继而避免极端工况时大量冷凝水进入发动机气缸的情况出现,继而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同时本技术的整个稳压腔的容积特征为从入口处至底部逐渐增大,有利于发动机工作时气体的均匀分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图3中M-M的剖视图。图5为图3中N-N的剖视图。图6为图3中A向的视图。图7为图2中D向的视图。图8为图1中B向的视图,其中仅示出了部分结构。图9为图8中C-C的剖视图,其中仅示出了部分结构。图10为图9中I部分的放大图。图11为图3中H4-H4的剖视放大图。图12为图6中H3-H3的剖视放大图。图13为图6中H2-H2的剖视放大图。图14为图3中H7-H7的剖视放大图。图15为图7中D-D的剖视放大图。图16为图3中H6-H6的剖视放大图。图17为图3中H5-H5的剖视放大图。图18为图8中H1-H1的剖视放大图。图中1、歧管上壳体,2、歧管下壳体,3、节气门密封圈,4、缸盖密封圈,5、歧管壳,6、金属衬管嵌件,7、螺纹嵌件,8、歧管流道,9、稳压腔,10、加强筋,11、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2、节气门密封圈安置槽,13、缸盖面密封圈放置槽,14、油气分离器接管,15、碳罐接管,16、料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技术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以附图为基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图1-18所示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包括由歧管上壳体1及歧管下壳体2构成的歧管壳5,设置于歧管壳5进气端的节气门密封圈3,以及设置于歧管壳5与缸盖连接端的缸盖密封圈4;所述歧管壳5内从进气端至另一端依次为歧管流道8及稳压腔9;所述歧管上壳体1设置有用于固定温度压力传感器的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1,以及油气分离器接管14;油气分离器接管14用于连接发动机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接管14布置位于歧管壳的入口处,便于油气均匀的分配至各气缸;所述歧管壳5的进气端设置用于安装节气门密封圈3的气门密封圈安置槽12;所述歧管壳5上设置用于安装缸盖密封圈4的缸盖密封圈放置槽13,所述歧管壳5上设置缸盖密封圈4的一端还设置两用于固定歧管总成与发动机气缸盖的金属衬管套6:所述歧管下壳体2上设置有碳罐接管15,碳罐接管15方向朝上,可防止运输或安装过程中意外磕断,同时碳罐接管15位置靠近歧管壳的入口处,便于油气均匀的分配至各气缸;所述歧管壳5上设置有若干用于连接相应构件的螺纹嵌件7;螺纹嵌件7可用于温度压力传感器的安装,节气门与歧管总成间的固定等;所述歧管上壳体1的外表面及歧管下壳体2的外表面均固定设置突出的加强筋10;所述稳压腔9呈扁平形状,稳压腔9的底部呈平面且高度略低于歧管流道8底部的高度;所述稳压腔9的底部与的高度差之小于5mm。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10呈“井”字形,紧密的布置在歧管上壳体1及歧管下壳体2外表面上;显然还可采用菱形网等结构形式,加强筋10使得歧管总成的强度高、质量轻,且有利于发动机NVH的优化。所述歧管上壳体1及歧管下壳体2均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制成,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的优点。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歧管上壳体1及歧管下壳体2通过摩擦焊连接,所述歧管上壳体1与歧管下壳体2摩擦焊接密封面处设置料槽16。料槽16用于歧管上壳体与歧管下壳体振动密封焊接时,容纳多余的落料。本实施例中,所述稳压腔9呈入口端截面积小、尾端截面积大的结构形式,即稳压腔容积从入口处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包括由歧管上壳体(1)及歧管下壳体(2)构成的歧管壳(5),设置于歧管壳(5)进气端的节气门密封圈(3),以及设置于歧管壳(5)与缸盖连接端的缸盖密封圈(4);所述歧管壳(5)内从进气端至另一端依次为歧管流道(8)及稳压腔(9);所述歧管上壳体(1)设置有用于固定温度压力传感器的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1),以及油气分离器接管(14);所述歧管壳(5)的进气端设置用于安装节气门密封圈(3)的气门密封圈安置槽(12);所述歧管壳(5)上设置用于安装缸盖密封圈(4)的缸盖密封圈放置槽(13):所述歧管下壳体(2)上设置有碳罐接管(15);所述歧管壳(5)上设置有若干螺纹嵌件(7);其特征在于:所述歧管上壳体(1)的外表面及歧管下壳体(2)的外表面均固定设置突出的加强筋(10);所述稳压腔(9)呈扁平形状,稳压腔(9)的底部呈平面且高度略低于歧管流道(8)底部的高度;所述稳压腔(9)的底部与的高度差之小于5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包括由歧管上壳体(1)及歧管下壳体(2)构成的歧管壳(5),设置于歧管壳(5)进气端的节气门密封圈(3),以及设置于歧管壳(5)与缸盖连接端的缸盖密封圈(4);所述歧管壳(5)内从进气端至另一端依次为歧管流道(8)及稳压腔(9);所述歧管上壳体(1)设置有用于固定温度压力传感器的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1),以及油气分离器接管(14);所述歧管壳(5)的进气端设置用于安装节气门密封圈(3)的气门密封圈安置槽(12);所述歧管壳(5)上设置用于安装缸盖密封圈(4)的缸盖密封圈放置槽(13):所述歧管下壳体(2)上设置有碳罐接管(15);所述歧管壳(5)上设置有若干螺纹嵌件(7);其特征在于:所述歧管上壳体(1)的外表面及歧管下壳体(2)的外表面均固定设置突出的加强筋(10);所述稳压腔(9)呈扁平形状,稳压腔(9)的底部呈平面且高度略低于歧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涛邓水根赵霄鹏宋国富陈继伟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沃尔福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