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15530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包括安装板、装于安装板上的动力单元、轮毂和变力单元、及两根缠绕于轮毂上的拉绳,动力单元能驱动轮毂转动,两根拉绳的一端均与轮毂连接、另一端均与中支架连接;将两根拉绳定义为第一、二拉绳,当变力单元处于常规工作状态时,变力单元能作用于第一拉绳、并改变第一拉绳的拉力方向,动力单元和轮毂能协同带动滑移门进行开门或半锁门动作;当变力单元处于增力工作状态时,变力单元能作用于第一拉绳、并改变第一拉绳的拉力方向和大小,动力单元、轮毂和第一拉绳能协同带动滑移门由半锁位置移至全锁位置。该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既能实现滑移门全锁操作,又为整体式模组化结构,便于质量管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提供一种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
技术介绍
汽车滑移门系统因其独特的开启方式,相比传统铰链旋转门有很多优点,例如易于泊车、良好的进出性及方便装卸货物等。汽车电动滑移门在滑移门的基础上集成了电动开启、关闭及防夹等功能,以其智能化和自动化而成为中高端豪华MPV的亮点,越发获得客户的青睐。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汽车电动滑移门系统主要包括滑移门驱动机构机构、带自吸合功能的门锁、电子控制单元(ECU)、防夹传感器等。其中所述的带自吸合功能的门锁,其作用是在车门没有完全关闭时(即车门处于半锁状态),能自动的将车门吸合到全锁紧位置,保证车门在完全关闭状态。然而,现有的带自吸合功能的门锁通常都结构复杂、零件制造精度高、装拆困难、成本高,不能满足当前汽车日益发展的需要。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其既能够实现将滑移门从半锁位置移动到全锁位置,减小和减轻了汽车电动滑移门系统的体积和重量,降低了汽车电动滑移门系统的制作工艺及制作成本;又呈现为整体式模组化结构,便于质量管控,易于装配。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包括安装板、均分别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的动力单元和轮毂、以及两根分别缠绕于所述轮毂外侧面上的拉绳,所述动力单元能够驱动所述轮毂转动,两根所述拉绳的缠绕方向相反,且两根所述拉绳的一端还分别与所述轮毂固定连接,两根所述拉绳的另一端分别从所述轮毂的外侧面伸出后、对应与汽车滑移门的中支架相连接;将两根所述拉绳分别定义为第一拉绳和第二拉绳;所述安装板上还安装有一变力单元,所述变力单元具有常规工作状态和增力工作状态,当所述变力单元处于常规工作状态时,所述变力单元能够作用于所述第一拉绳、并改变所述第一拉绳的拉力方向,且在所述变力单元的常规工作状态下,所述动力单元和所述轮毂能够协同带动两根所述拉绳的另一端分别处于伸出和回缩状态之一,进而实现带动汽车滑移门进行开门或者半锁门动作;而当所述变力单元处于增力工作状态时,所述变力单元亦能够作用于所述第一拉绳、并改变所述第一拉绳的拉力方向和大小,且在所述变力单元的增力工作状态下,所述动力单元、所述轮毂和所述第一拉绳能够协同带动汽车滑移门由半锁位置移动至全锁位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板可拆卸地定位安装于汽车车身上,并在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一用以活动收容所述轮毂的安装孔;所述动力单元包括有一定位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的主驱动电机、与所述主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定位连接的蜗杆、与所述蜗杆啮合连接的蜗轮、以及一紧配合插置于所述蜗轮内孔中的传动轴,且所述轮毂还定位套接于所述传动轴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安装板上并靠近于所述安装孔的位置处间隔设置有均为弧形的第一滑孔槽和第二滑孔槽,且所述第一滑孔槽的弧长大于所述第二滑孔槽的弧长;所述变力单元包括第一滑轮、第二滑轮、联杆和止挡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滑轮通过第一滑销来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滑孔槽上,所述第二滑轮通过第二滑销来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滑孔槽上,且所述第一滑轮和所述第二滑轮还均可供所述第一拉绳绕设,所述联杆为V形,所述联杆的一端通过转轴来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且所述联杆的中部及其另一端分别定位套接于所述第二滑销和所述第一滑销上;所述止挡组件能够作用于所述第一滑轮,以将所述第一滑轮限制于所述第一滑孔槽远离于所述安装孔的一端处,随后所述第一滑轮和所述联杆还协同作用将所述第二滑轮限制于所述第二滑孔槽远离于所述安装孔的一端处,届时,所述变力单元即处于常规工作状态下;而当所述止挡组件脱离于所述第一滑轮后,所述第一滑轮能够移动至所述第一滑孔槽靠近于所述安装孔的另一端处,随之,所述第二滑轮能够移动至所述第二滑孔槽靠近于所述安装孔的另一端处,届时,所述变力单元即处于增力工作状态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止挡组件包括止挡电机、丝杠、丝杠套和挡块,其中,所述止挡电机定位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丝杠活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且所述丝杠的一轴端还与所述止挡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定位连接,所述丝杠套同轴套设于所述丝杠外,且同时所述丝杠套还与所述丝杠螺纹配合连接,即所述丝杠套能够在所述止挡电机及所述丝杠的协同带动下沿自身轴向进行往复移动定位,以实现所述丝杠套的一端靠近或者远离于所述第一滑孔槽的一端,并且在所述丝杠套的一端上还定位安装有用以止挡所述第一滑销的所述挡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板具有正面和背面,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一滑孔槽和所述第二滑孔槽皆分别贯穿于所述安装板的正背两面;所述主驱动电机、所述蜗杆、所述蜗轮、以及所述止挡组件皆分别安装于所述安装板的正面上;所述第一滑轮、所述第二滑轮和所述联杆皆分别安装于所述安装板的背面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转轴上还套接有一扭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安装板的背面上还活动安装有一供所述第二拉绳绕设、并使得所述第二拉绳始终保持张紧状态的张紧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安装板的背面上可拆卸地定位安装有一罩壳;还在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一贯穿其正背两面的调节孔,且所述张紧轮通过第三滑销来活动安装于所述调节孔中;还设有一张紧弹簧,所述张紧弹簧的一端弹性抵接于所述张紧轮上,所述张紧弹簧的另一端弹性抵接于所述罩壳内壁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两根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上各分别安装有一与汽车滑移门的中支架相配合连接的挂钩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能够实现将滑移门从半锁位置移动到全锁位置,可完全取代带自吸合功能的门锁,这样既减小和减轻了汽车电动滑移门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又大大降低了汽车电动滑移门系统的制作工艺及制作成本,满足了当前汽车日益发展的需要。另外,所述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还呈现为整体式模组化结构,不仅便于质量管控,还易于装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处于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处于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1——安装板11——第一滑孔槽12——第二滑孔槽2——轮毂31——第一拉绳32——第二拉绳40——主驱动电机41——传动轴51——第一滑轮52——第二滑轮53——联杆54——第一滑销55——第二滑销56——止挡电机57——丝杠套58——挡块59——扭簧6——张紧轮7——张紧弹簧8——挂钩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藉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包括安装板(1)、均分别安装于所述安装板(1)上的动力单元和轮毂(2)、以及两根分别缠绕于所述轮毂(2)外侧面上的拉绳,所述动力单元能够驱动所述轮毂(2)转动,两根所述拉绳的缠绕方向相反,且两根所述拉绳的一端还分别与所述轮毂(2)固定连接,两根所述拉绳的另一端分别从所述轮毂(2)的外侧面伸出后、对应与汽车滑移门的中支架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将两根所述拉绳分别定义为第一拉绳(31)和第二拉绳(32);/n所述安装板(1)上还安装有一变力单元,所述变力单元具有常规工作状态和增力工作状态,当所述变力单元处于常规工作状态时,所述变力单元能够作用于所述第一拉绳(31)、并改变所述第一拉绳(31)的拉力方向,且在所述变力单元的常规工作状态下,所述动力单元和所述轮毂(2)能够协同带动两根所述拉绳的另一端分别处于伸出和回缩状态之一,进而实现带动汽车滑移门进行开门或者半锁门动作;而当所述变力单元处于增力工作状态时,所述变力单元亦能够作用于所述第一拉绳(31)、并改变所述第一拉绳(31)的拉力方向和大小,且在所述变力单元的增力工作状态下,所述动力单元、所述轮毂(2)和所述第一拉绳(31)能够协同带动汽车滑移门由半锁位置移动至全锁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包括安装板(1)、均分别安装于所述安装板(1)上的动力单元和轮毂(2)、以及两根分别缠绕于所述轮毂(2)外侧面上的拉绳,所述动力单元能够驱动所述轮毂(2)转动,两根所述拉绳的缠绕方向相反,且两根所述拉绳的一端还分别与所述轮毂(2)固定连接,两根所述拉绳的另一端分别从所述轮毂(2)的外侧面伸出后、对应与汽车滑移门的中支架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将两根所述拉绳分别定义为第一拉绳(31)和第二拉绳(32);
所述安装板(1)上还安装有一变力单元,所述变力单元具有常规工作状态和增力工作状态,当所述变力单元处于常规工作状态时,所述变力单元能够作用于所述第一拉绳(31)、并改变所述第一拉绳(31)的拉力方向,且在所述变力单元的常规工作状态下,所述动力单元和所述轮毂(2)能够协同带动两根所述拉绳的另一端分别处于伸出和回缩状态之一,进而实现带动汽车滑移门进行开门或者半锁门动作;而当所述变力单元处于增力工作状态时,所述变力单元亦能够作用于所述第一拉绳(31)、并改变所述第一拉绳(31)的拉力方向和大小,且在所述变力单元的增力工作状态下,所述动力单元、所述轮毂(2)和所述第一拉绳(31)能够协同带动汽车滑移门由半锁位置移动至全锁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可拆卸地定位安装于汽车车身上,并在所述安装板(1)上设置有一用以活动收容所述轮毂(2)的安装孔;
所述动力单元包括有一定位安装于所述安装板(1)上的主驱动电机(40)、与所述主驱动电机(40)的动力输出轴定位连接的蜗杆、与所述蜗杆啮合连接的蜗轮、以及一紧配合插置于所述蜗轮内孔中的传动轴(41),且所述轮毂(2)还定位套接于所述传动轴(4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板(1)上并靠近于所述安装孔的位置处间隔设置有均为弧形的第一滑孔槽(11)和第二滑孔槽(12),且所述第一滑孔槽(11)的弧长大于所述第二滑孔槽(12)的弧长;
所述变力单元包括第一滑轮(51)、第二滑轮(52)、联杆(53)和止挡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滑轮(51)通过第一滑销(54)来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滑孔槽(11)上,所述第二滑轮(52)通过第二滑销(55)来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滑孔槽(12)上,且所述第一滑轮(51)和所述第二滑轮(52)还均可供所述第一拉绳(31)绕设,所述联杆(53)为V形,所述联杆(53)的一端通过转轴来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板(1)上,且所述联杆(53)的中部及其另一端分别定位套接于所述第二滑销(55)和所述第一滑销(54)上;所述止挡组件能够作用于所述第一滑轮(51),以将所述第一滑轮(51)限制于所述第一滑孔槽(11)远离于所述安装孔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忠利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克拉佩龙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