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挑脚手架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1501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挑脚手架安装结构,包括压梁、多根悬挑梁和悬挑脚手架,压梁与悬挑梁均为工字钢,多根悬挑梁纵向间距布置在楼板上部,压梁横向压设于多根悬挑梁的上部且压梁的两端伸至两侧墙体的预留孔洞内并通过墙体内预埋的第一U型环配合锚固组件以实现固定;压梁底部与每根悬挑梁接触的部位均设有两根竖向用于对悬挑梁左右两侧进行限位的定位钢筋,定位钢筋与压梁底部焊接固定;悬挑梁前端穿过主梁预埋的第二U型环并配合锚固组件固定后伸出楼板外,悬挑梁前端伸出楼板外的部分作为悬挑部,悬挑脚手架搭设在悬挑部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变了U型环的预埋位置,而且能够减少U型环的预埋数量且悬挑梁的固定更加可靠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挑脚手架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脚手架
,具体涉及一种悬挑脚手架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建筑工地搭设脚手架主要是依靠部分建成的建筑上设置悬挑脚手架,现在的悬挑脚手架是设置好半环形的U型环固定架后将工字钢插入,U型环仅仅下部分预埋在结构楼板中,U型环会破坏结构楼板的混凝土结构;特别是采用在现浇层埋设U型锚环的方式,对现场U型环的定位要求较高,位置不准确,导致无法使用;U型环的预埋属于隐蔽工程且数量较多,检查验收内容繁多,隐患较大,尤其是对于装配式叠合楼板+现浇层的楼板,由于预制的叠合楼板占用一定的板厚,在现浇层上由于厚度有限,预埋U型环的固定效果不太好,会影响悬挑脚手架的安装,若是叠合楼板上预埋U型环,U型环穿过现浇层安装,会导致预制板在U型环部位的位置孔洞封堵较为困难,且封堵后孔洞位置明显,交房时容易产生质量纠纷。因此急需一种能够改变U型环的预埋位置,而且能够减少预埋U型环的数量且悬挑梁的固定更加可靠稳定的悬挑梁固定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悬挑脚手架安装结构,改变U型环的预埋位置,而且能够减少U型环的预埋数量且悬挑梁的固定更加可靠稳定。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悬挑脚手架安装结构,包括压梁、多根悬挑梁和悬挑脚手架,压梁与悬挑梁均为工字钢,多根悬挑梁纵向间距布置在楼板上部,压梁横向压设于多根悬挑梁的上部且压梁的两端伸至两侧墙体的预留孔洞内并通过墙体内预埋的第一U型环配合锚固组件以实现固定;所述压梁底部与每根悬挑梁接触的部位均设有两根竖向用于对悬挑梁左右两侧进行限位的定位钢筋,定位钢筋与压梁底部焊接固定;所述悬挑梁前端穿过主梁预埋的第二U型环并配合锚固组件固定后伸出楼板外,悬挑梁前端伸出楼板外的部分作为悬挑部,悬挑脚手架搭设在悬挑部上,悬挑梁的后端位于压梁后侧。本悬挑脚手架安装结构主要适用于叠合楼板施工时,由于楼板为预制板和现浇板叠合形成,导致现浇层的楼板的厚度受到较薄,预埋U型环的深度受到限制,因此本方案中在现浇墙和楼板外端的主梁相应预埋有第一U型环和第二U型环,墙体上第一U型环位置开有预留孔洞,在楼板上放置悬挑梁(预先放置三根悬挑梁,悬挑梁的根数视跨度而定),每根悬挑梁的前端穿过主梁上预埋的一个第二U型环,然后在悬挑梁上表面横压一道通长的压梁,使压梁压住三根悬挑梁,压梁的两端分别穿入墙体预留孔洞内预埋的第一U型环,压梁的端头穿出第一U型环外;然后调整悬挑梁在楼板上的位置,调整完成后,在压梁底部与悬挑梁的接触部位设置定位钢筋,定位钢筋位于悬挑梁两侧,防止悬挑梁左右移动,再采用锚固组件配合第一U型环或第二U型环对压梁和悬挑梁进行固定,最后在悬挑梁的悬挑部进行悬挑脚手架的搭设,完成悬挑脚手架的搭设。本技术中,通过将预埋的U型环设置在现浇墙上和主梁上,避免了将U型环设置在现浇板上,杜绝因此类问题产生的质量纠纷,而且在悬挑梁的上部设置压梁,极大的减少了现场U型环的数量,以三根悬挑梁为例,普通方法设置的U型环数量为9个,通过设置压梁的方式,U型环的数量只需要5个,因此减少了预埋U型环的数量,相应减少了隐蔽工程数量,减少返工及现场验收工作量,消除了叠合楼板的U型环的孔洞;同时通过压梁底部的定位钢筋再配合主梁上的第二U型环,由于第二U型环的预埋位置可能存在误差,通过后续布置的定位钢筋,可以避免出现因第二U型环预埋误差而无法安装的情况,而且通过定位钢筋和第二U型环两点对悬挑梁进行限位固定,也能保证传统多个U型环限位的相同的定位精度;本方案中通过压梁对悬挑梁进行固定,这样压梁所受的力传递至混凝土墙体上,使悬挑梁固定的安全性更加高,消除了悬挑脚手架的安全隐患。作为优化,所述锚固组件包括盖板和螺母,第一U型环的下部预埋在墙体内,且开口向上设置并位于墙体的预留孔洞内,第二U型环的下部预埋在主梁内且开口向上设置,第一U型环的U型空间供压梁端部穿过,第二U型环的U型空间供悬挑梁前端穿过,第一U型环和第二U型环的上段均加工有螺纹;盖板上开有安装在第一U型环或第二U型上的通孔,盖板盖设在压梁或悬挑梁的上部通过螺母旋紧固定。这样,通过盖板压在压梁的上部,螺栓与第一U型环上段螺旋旋紧,当压梁受到悬挑梁向上的力时,不会往上翘动,从而完成压梁的固定,同样通过第二U型环、盖板和螺栓对悬挑梁进行固定,防止悬挑梁外端受到悬挑脚手架向下的压力而向上翘动,而且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方便后续拆卸。作为优化,墙体的预留孔洞内支有模板,模板包括两侧模和底模,两侧模和底模位于第一U型环的U型空间内并与压梁的对应边贴合,模板外侧与预留洞口洞壁之间浇筑混凝土;所述压梁的底部与底模之间还设置有木楔用于调节压梁的高度和拆除压梁时更为容易。这样,模板与压板共同组成了压梁的封闭式模板,在预留洞口内的模板外侧浇筑混凝土,通过模板可以防止混凝土流入压梁内与压梁结合,便于后续压梁的拆除,同样浇筑的混凝土使压梁与模板紧密贴合,压梁不会晃动,通过压梁的底部与底模之间还设置的木楔,由于楼板面与预留洞口的高度差不一定满足压梁与悬挑梁安装条件,导致因此通过改变木楔的厚度来调节压梁的高度,使压梁底部与悬挑梁完全贴合,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设置木楔,在拆除压梁时先拆除木楔,这样拆除压梁更为容易。作为优化,所述压梁的腹板两侧与侧模之间设置有木方,以使压梁两侧和侧模相互抵紧。这样,由于压梁为工字钢,压梁的腹板两侧与侧模之间具有间隙,通过设置木方,使压梁两侧和侧模之间相互抵紧,压梁不会发生左右移动。作为优化,所述压梁与盖板之间设有彩条布,所述彩条布覆盖在压梁上。这样,通过在压梁与盖板之间设有彩条布,既能保证压梁上部与混凝土顶紧,又可防止浇筑预留洞口的混凝土时,混凝土流入压梁内影响压梁的后续拆卸。作为优化,所述悬挑梁腹板两侧与定位钢筋的间隙塞有木方以防止悬挑梁左右晃动,悬挑梁腹板两侧与第二U型环之间塞有木方。这样,悬挑梁腹板两侧与定位钢筋之间具有间隙,通过采用木方塞紧缝隙可以防止悬挑梁左右晃动,同理悬挑梁腹板两侧与第二U型环之间采用木方塞紧,通过定位钢筋和第二U型环两者配合,对悬挑梁两个点进行固定,使悬挑梁不会发生左右晃动。作为优化,所述压梁的端部穿出第一U型环外200mm以上,所述第一U型环和第二U型环均为φ18圆钢材料制作。这样,压梁的端部穿出第一U型环外200mm以上,保证了压梁在横向上发生轻微移动,压梁也不会掉落。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压梁的方式,U型环的数量只需要5个,因此减少了预埋U型环的数量,相应减少了隐蔽工程数量,减少返工及现场验收工作量,消除了叠合楼板的U型环的孔洞;同时通过压梁底部的定位钢筋再配合主梁上的第二U型环,由于第二U型环的预埋位置可能存在误差,通过后续布置的定位钢筋,可以避免出现因第二U型环预埋误差而无法安装的情况,而且通过定位钢筋和第二U型环两点对悬挑梁进行限位固定,也能保证传统多个U型环限位的相同的定位精度;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挑脚手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压梁、多根悬挑梁和悬挑脚手架,压梁与悬挑梁均为工字钢,多根悬挑梁纵向间距布置在楼板上部,压梁横向压设于多根悬挑梁的上部且压梁的两端伸至两侧墙体的预留孔洞内并通过墙体内预埋的第一U型环配合锚固组件以实现固定;所述压梁底部与每根悬挑梁接触的部位均设有两根竖向用于对悬挑梁左右两侧进行限位的定位钢筋,定位钢筋与压梁底部焊接固定;/n所述悬挑梁前端穿过主梁预埋的第二U型环并配合锚固组件固定后伸出楼板外,悬挑梁前端伸出楼板外的部分作为悬挑部,悬挑脚手架搭设在悬挑部上,悬挑梁的后端位于压梁后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挑脚手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压梁、多根悬挑梁和悬挑脚手架,压梁与悬挑梁均为工字钢,多根悬挑梁纵向间距布置在楼板上部,压梁横向压设于多根悬挑梁的上部且压梁的两端伸至两侧墙体的预留孔洞内并通过墙体内预埋的第一U型环配合锚固组件以实现固定;所述压梁底部与每根悬挑梁接触的部位均设有两根竖向用于对悬挑梁左右两侧进行限位的定位钢筋,定位钢筋与压梁底部焊接固定;
所述悬挑梁前端穿过主梁预埋的第二U型环并配合锚固组件固定后伸出楼板外,悬挑梁前端伸出楼板外的部分作为悬挑部,悬挑脚手架搭设在悬挑部上,悬挑梁的后端位于压梁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挑脚手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组件包括盖板和螺母,第一U型环的下部预埋在墙体内,且开口向上设置并位于墙体的预留孔洞内,第二U型环的下部预埋在主梁内且开口向上设置,第一U型环的U型空间供压梁端部穿过,第二U型环的U型空间供悬挑梁前端穿过,第一U型环和第二U型环的上段均加工有螺纹;盖板上开有与第一U型环或第二U型两端对应的通孔,盖板通过两通孔套在对应的第一U型环或第二U型环上并压在对应的压梁和悬挑梁的上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春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