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新光专利>正文

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1404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利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包括坝体和坝基,坝体的顶部依次设置有刚性防水保护层、柔性防水层组和刚性防水界面层,所述坝体包括第一挡水部、过渡部和第二挡水部,第一挡水部和第二挡水部上设置有若干个缓冲柱,所述缓冲柱的外部设置有金属材质的缓冲套,所述缓冲套的高度在15~30cm之间,缓冲柱的外部设置有金属材质的缓冲套,缓冲套上朝向坝体顶部的一侧设置有导流部,坝体的内部靠近缓冲柱的一侧倾斜设置有防渗组件,所述防渗组件包括防渗板和设置在防渗板的两侧板面上的沥青油毡和土工膜。本装置能够有效减弱水流的侵蚀效果,而且防水防渗能力高,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合大规模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
本技术属于水利建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水利建筑中常用水坝拦截江河渠道水流以抬高水位或调节流量。建造水坝的目的主要用于抬高水位、调节径流、集中水头,用于防洪、供水、灌溉、水力发电、改善航运等。另外,调整河势、保护岸床的河道整治建筑物也称坝,比如丁坝、顺坝和潜坝等,坝可包括坝体和坝基,而坝体挡水的一侧为挡水侧。坝体基础防渗设施对水坝的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其通常由直接建造于岩基或覆盖层基础上的混凝土连接板、混凝土基座或混凝土趾板等及防渗墙和灌浆体构成。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207498899U公开了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及水利大坝,应用于水利建筑的混凝土基面,包括刚性防水界面层、柔性防水层组、刚性防水保护层及防冲刷层;刚性防水界面层涂覆于混凝土基面,柔性防水层组涂覆于刚性防水界面层的表面,刚性防水保护层涂覆于柔性防水层组的表面,防冲刷层设置于刚性防水保护层的表面。该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改变了常规的单层防水或防渗透的解耦股,采用多层结构复合使用,在防渗透的同时,具有防冲刷的效果,提高了水利建筑的防水性能。采用上述的水利建筑防水结构的水利大坝,便于水资源的储存,防止水资源流失。不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挡水侧即防冲刷层不能有效缓冲水流的冲击力,相对被动,水流侵蚀现象明显;再者就是,该防水结构应用在较小的坝体结构上比较明显,而针对较大的坝体的时候,由于坝体表面距离坝基部的垂直高度增加,防水结构发挥作用的等待期较长,防渗水效果不明显。技术内容本技术针对上述的防水结构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有利于减弱水流侵蚀且改善防渗水效果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包括坝体和坝基,还包括上下设置的刚性防水保护层、柔性防水层组和刚性防水界面层,所述刚性防水界面层设置在坝体的顶部,所述坝体包括第一挡水部、过渡部和第二挡水部,所述第一挡水部的倾斜度大于第二挡水部,所述过渡部的表面为平面,所述第一挡水部和第二挡水部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缓冲柱,所述缓冲柱的外部设置有金属材质的缓冲套,所述缓冲套的高度在15~30cm之间,所述缓冲套的底面为斜面且与设置在缓冲柱侧面的柱肩连接,所述缓冲套上朝向坝体顶部的一侧设置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坝体的内部靠近缓冲柱的一侧倾斜设置有防渗组件,所述防渗组件包括防渗板和设置在防渗板的两侧板面上的沥青油毡和土工膜。作为优选,所述缓冲套的侧面上沿其中心线方向设置有多条反光条警戒线。作为优选,位于第一挡水部上且最靠近坝体顶部的缓冲套的顶部设置有防爆灯,所述防爆灯通过电线与设置在坝体顶部的太阳能蓄电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太阳能蓄电装置设置在电杆上。作为优选,所述坝体上与缓冲柱所在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泄水槽,所述泄水槽沿坝体的坡度方向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采用第一挡水部、过渡部和第二挡水部有效分散了水流,同时利用缓冲柱与缓冲套有效减弱了在挡水侧水流的冲击力,减弱水流侵蚀;利用坝体顶部的刚性防水保护层、柔性防水层组和刚性防水界面层以及坝体内部的防渗结构有效提高了坝体的防水防渗能力。本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合大规模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缓冲套与缓冲柱的结构示意图;以上各图中,1、坝基;2、坝体;21、第一挡水部;22、过渡部;23、第二挡水部;3、刚性防水层;4、柔性防水层组;5、刚性防水界面层;6、缓冲柱;61、柱肩;7、缓冲套;71、导流部;72、反光条警戒线;73、防爆灯;8、防渗组件;81、防渗板;82、沥青油毡;83、土工膜;9、太阳能蓄电装置;10、电杆;11、泄水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包括坝体2和坝基1,还包括上下设置的刚性防水保护层3、柔性防水层组4和刚性防水界面层5。其中,刚性防水界面层5为柔性防水层组4与坝体基面的连接提供基础,柔性防水层组4不同于刚性防水层,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以跟随坝体顶部基面的变形而发生形变。刚性防水保护层3、柔性防水层组4和刚性防水界面层5的组合为现有技术,而本技术将其特别设置在坝体的顶部,以此来提高坝体顶部尤其是路基以下的防水防渗效果。进一步地,本技术提供的坝体包括第一挡水部21、过渡部22和第二挡水部23,第一挡水部21的倾斜度大于第二挡水部23,过渡部22的表面为平面,第一挡水部21和第二挡水部23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缓冲柱6,缓冲柱6的外部设置有金属材质的缓冲套7,缓冲套7的高度在15~30cm之间,缓冲套7的底面为斜面且与设置在缓冲柱6侧面的柱肩连接,缓冲套7上朝向坝体顶部的一侧设置有导流部71,导流部71的横截面为三角形。这样的话,过渡部22对上涌的水流破坏了水流在坝体表面的连续性,而第二挡水部23上的水离开后以抛物线的轨迹运动,水平流程减小,而且高射的水流经过缓冲柱6后的动量减小,而且集中效果减弱,有效削弱了水流的侵蚀作用。本装置提供的缓冲柱6最佳是采用混凝土加钢筋结构与坝体一体连接,缓冲套7则以外套的形式对缓冲柱构成保护以提高缓冲柱的抗冲击强度,一部分水流直接冲击在缓冲套上,还有一部分水流沿缓冲套7的切面流动,从而缩短了水流沿坝体坡度方向上的流动距离;同时,水流在坝体2上回落的过程中被导流部71的尖部分散,从而减小回落水流对缓冲套的冲击力;坝体的挡水侧的抗冲刷能力提高,防水防渗效果自然得到提高。所述缓冲柱的柱肩61高于坝体侧面1.0~3.5cm,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缓冲柱与坝体连接节点的抗剪能力,同时也便于连接缓冲套。为了提高坝体挡水侧的防水防渗能力,本技术在坝体的内部靠近缓冲柱的一侧倾斜设置有防渗组件8,防渗组件8包括防渗板81和设置在防渗板的两侧板面上的沥青油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包括坝体和坝基,还包括上下设置的刚性防水保护层、柔性防水层组和刚性防水界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防水界面层设置在坝体的顶部,所述坝体包括第一挡水部、过渡部和第二挡水部,所述第一挡水部的倾斜度大于第二挡水部,所述过渡部的表面为平面,所述第一挡水部和第二挡水部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缓冲柱,所述缓冲柱的外部设置有金属材质的缓冲套,所述缓冲套的高度在15~30cm之间,所述缓冲套的底面为斜面且与设置在缓冲柱侧面的柱肩连接,所述缓冲套上朝向坝体顶部的一侧设置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坝体的内部靠近缓冲柱的一侧倾斜设置有防渗组件,所述防渗组件包括防渗板和设置在防渗板的两侧板面上的沥青油毡和土工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包括坝体和坝基,还包括上下设置的刚性防水保护层、柔性防水层组和刚性防水界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防水界面层设置在坝体的顶部,所述坝体包括第一挡水部、过渡部和第二挡水部,所述第一挡水部的倾斜度大于第二挡水部,所述过渡部的表面为平面,所述第一挡水部和第二挡水部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缓冲柱,所述缓冲柱的外部设置有金属材质的缓冲套,所述缓冲套的高度在15~30cm之间,所述缓冲套的底面为斜面且与设置在缓冲柱侧面的柱肩连接,所述缓冲套上朝向坝体顶部的一侧设置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坝体的内部靠近缓冲柱的一侧倾斜设置有防渗组件,所述防渗组件包括防渗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新光
申请(专利权)人:蒋新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