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防洪子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1403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防洪子堤,属于防洪技术领域。一种移动防洪子堤,包括防洪板,防洪板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防汛立柱,防汛立柱内侧与防洪板端部外侧压合连接,防汛立柱下端设有预埋件,预埋件上端与防汛立柱下端螺栓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传统的钢板堤结构进行改进,使得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防洪子堤,不仅方便移动,拆装方便,且防水性能以及稳定性能均得到极大提高,有利于市场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防洪子堤
本技术涉及防洪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移动防洪子堤。
技术介绍
防洪子堤,是为防止洪水漫溢堤顶,在邻近水面的堤顶抢修的临时小堤,是一种现场装配式子堤。目前常用的防洪子堤为沙包堤和钢板堤,沙包堤是用沙袋叠起来的防洪子堤,但是,在构建沙包堤时,沙袋需要人工抗至大堤,撤离时需要一个个搬走,使用便利性不足,难以快速转移和重复使用。钢板堤通常是采用挡板构筑防洪子堤,通过多块挡板相互拼接,并由三角支架支撑,实现临时阻挡洪水的目的。传统的钢板堤依然存在防水性能及稳定性不足等问题,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移动防洪子堤。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防洪子堤,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2.技术方案一种移动防洪子堤,包括防洪板,所述防洪板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防汛立柱,所述防汛立柱内侧与防洪板端部外侧压合连接,所述防汛立柱下端设有预埋件,所述预埋件上端与防汛立柱下端螺栓固定。优选地,所述防洪板内部呈线性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减重槽,所述减重槽内填充有聚氨酯PU发泡材料,所述防洪板顶面中部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左右两侧端部套设有垫块,所述防洪板下端粘接有密封胶条A,所述密封胶条A的尺寸大小与防洪板底面的尺寸大小相适配。优选地,所述防汛立柱为长方体结构,所述防汛立柱内壁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的尺寸大小大于防洪板端部的尺寸大小,并在所述插接槽前侧内壁粘接有密封胶条B,所述密封胶条B的尺寸大小与防洪板端部的尺寸大小相适配,所述插接槽后侧内壁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设有抵压板。优选地,所述抵压板为开口向后的U型结构,所述抵压板前壁与防洪板端部后壁压合接触,所述抵压板后侧凹槽内焊接有限位柱,所述防汛立柱上端外侧设有下压螺丝,所述下压螺丝下端穿过防汛立柱顶面延伸至插接槽内并与垫块顶面抵压接触,所述防汛立柱后端外侧设有紧迫螺丝,所述紧迫螺丝前端穿过防汛立柱后壁延伸至插接槽内并与限位柱内侧限位转动。优选地,所述预埋件包括上钢板,所述上钢板正下方设有下钢板,所述下钢板四角处均与上钢板四角处螺栓固定,所述上钢板顶面相对防汛立柱前后端外侧的位置对称设有两个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为L型结构,并在所述L型结构中部内侧焊接有三角筋,且所述加强构件侧壁与防汛立柱外壁紧密焊接,所述加强构件下端与上钢板顶面螺栓固定。3.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通过对传统的钢板堤结构进行改进,使得利用本技术中的防洪子堤,不仅方便移动,拆装方便,且防水性能以及稳定性能均得到极大提高,有利于市场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拆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防洪板及其连接结构拆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前侧拆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后侧拆分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防洪板;101、减重槽;102、加强筋;103、垫块;104、密封胶条A;2、防汛立柱;201、密封胶条B;202、抵压板;203、限位柱;204、下压螺丝;205、紧迫螺丝;3、预埋件;301、上钢板;302、下钢板;303、加强构件。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移动防洪子堤,包括防洪板1,防洪板1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防汛立柱2,防汛立柱2内侧与防洪板1端部外侧压合连接,防汛立柱2下端设有预埋件3,预埋件3上端与防汛立柱2下端螺栓固定。防洪板1内部呈线性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减重槽101,减重槽101内填充有聚氨酯PU发泡材料,防洪板1顶面中部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加强筋102,加强筋102左右两侧端部套设有垫块103,防洪板1下端粘接有密封胶条A104,密封胶条A104的尺寸大小与防洪板1底面的尺寸大小相适配。聚氨酯具有保温隔热、防水防潮、隔音隔声、防脱落抗震抗冲击等一系列功能。防汛立柱2为长方体结构,防汛立柱2内壁开设有插接槽,插接槽的尺寸大小大于防洪板1端部的尺寸大小,并在插接槽前侧内壁粘接有密封胶条B201,密封胶条B201的尺寸大小与防洪板1端部的尺寸大小相适配,插接槽后侧内壁开设有收纳槽,收纳槽内设有抵压板202。抵压板202为开口向后的U型结构,抵压板202前壁与防洪板1端部后壁压合接触,抵压板202后侧凹槽内焊接有限位柱203,防汛立柱2上端外侧设有下压螺丝204,下压螺丝204下端穿过防汛立柱2顶面延伸至插接槽内并与垫块103顶面抵压接触,防汛立柱2后端外侧设有紧迫螺丝205,紧迫螺丝205前端穿过防汛立柱2后壁延伸至插接槽内并与限位柱203内侧限位转动。预埋件3包括上钢板301,上钢板301正下方设有下钢板302,下钢板302四角处均与上钢板301四角处螺栓固定,上钢板301顶面相对防汛立柱2前后端外侧的位置对称设有两个加强构件303,加强构件303为L型结构,并在L型结构中部内侧焊接有三角筋,且加强构件303侧壁与防汛立柱2外壁紧密焊接,加强构件303下端与上钢板301顶面螺栓固定。本技术涉及一种移动防洪子堤,由于传统的钢板堤依然存在防水性能及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对传统的钢板堤结构进行改进,使得利用本技术中的防洪子堤,不仅方便移动,拆装方便,且防水性能以及稳定性能均得到极大提高,有利于市场推广。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防洪子堤,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洪板(1),所述防洪板(1)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防汛立柱(2),所述防汛立柱(2)内侧与防洪板(1)端部外侧压合连接,所述防汛立柱(2)下端设有预埋件(3),所述预埋件(3)上端与防汛立柱(2)下端螺栓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防洪子堤,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洪板(1),所述防洪板(1)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防汛立柱(2),所述防汛立柱(2)内侧与防洪板(1)端部外侧压合连接,所述防汛立柱(2)下端设有预埋件(3),所述预埋件(3)上端与防汛立柱(2)下端螺栓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防洪子堤,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洪板(1)内部呈线性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减重槽(101),所述减重槽(101)内填充有聚氨酯PU发泡材料,所述防洪板(1)顶面中部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加强筋(102),所述加强筋(102)左右两侧端部套设有垫块(103),所述防洪板(1)下端粘接有密封胶条A(104),所述密封胶条A(104)的尺寸大小与防洪板(1)底面的尺寸大小相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移动防洪子堤,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汛立柱(2)为长方体结构,所述防汛立柱(2)内壁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的尺寸大小大于防洪板(1)端部的尺寸大小,并在所述插接槽前侧内壁粘接有密封胶条B(201),所述密封胶条B(201)的尺寸大小与防洪板(1)端部的尺寸大小相适配,所述插接槽后侧内壁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设有抵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
申请(专利权)人:钢精灵智能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