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09305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纵梁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加强板,所述第一纵梁具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和控制臂相连,同时所述加强板附接于所述第一纵梁靠近所述第二纵梁的一侧,一方面能够提高副车架的刚度和强度,另一方面所述加强板的位置和所述连接部的位置相对应,能够提升控制臂和副车架连接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减少了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的零件数量,减小了结构质量,降低了结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控制臂是悬架系统重要的导向部件和承载部件,其作为导向部件控制臂控制车轮的运动轨迹和运动特性,其作为承载部件控制臂承载整车重量同时承受和传递车轮的冲击荷载。控制臂的一端与车轮连接,另一端与副车架连接。专利文件申请号为CN201720186315.9中公开了一种控制臂和副车架的连接结构,副车架总成包括:副车架上板、控制臂安装加强板、副车架加强板和副车架下板,副车架上板与副车架加强板一面之间焊接有两个焊接套管,副车架加强板的另一面焊接有两个凸焊螺母,副车架加强板与副车架下板边缘焊接固定,副车架上板与控制臂安装加强板焊接固定,副车架总成上还设置有凹槽,控制臂衬套外套管位于凹槽内;但该现有技术中的副车架和控制臂连接结构中,除副车架上板、副车架下板,还另外设有两个加强板,零件数量多,造成结构质量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中零件数量多,造成结构质量大、成本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加强板,所述第一纵梁位于所述第二纵梁的一侧,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所述第一纵梁具有一用于安装控制臂的连接部;所述加强板附接于所述第一纵梁靠近所述第二纵梁的一侧,所述加强板的位置和所述连接部的位置相对应。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的顶部和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所述加强板的一侧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纵梁相抵接。进一步的,所述抵接部为所述加强板的一侧延伸出的翻边形成。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加强板贴合连接,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纵梁的一侧朝所述第二纵梁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加强板与所述连接部的形状相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设有减重孔。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具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顶部周围,所述加强板设有与所述第三通孔相对应的第四通孔。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呈管状,所述第三连接件位于所述加强板和所述第二纵梁之间,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纵梁相连,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和所述加强板相连。进一步的,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二纵梁远离所述第一纵梁的一侧,所述紧固件的位置和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位置相对应。本技术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和两个所述纵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纵梁间隔设置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所述纵梁的一端和所述前横梁相连,所述纵梁的另一端和所述后横梁相连。本技术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包括控制臂和所述副车架,所述控制臂和所述连接部相连。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纵梁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加强板,所述第一纵梁具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和控制臂相连,同时所述加强板附接于所述第一纵梁靠近所述第二纵梁的一侧,一方面能够提高副车架的刚度和强度,另一方面所述加强板的位置和所述连接部的位置相对应,能够提升控制臂和副车架连接的可靠性;本技术所述的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减少了副车架和控制臂的连接结构的零件数量,减小了结构质量,降低了结构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副车架;图2为图1的爆炸图;图3为图1中A-A方向的断面图;图4为图1中a框俯视细节图;图5为图1中a框仰视细节图;图6为图1中B-B方向的断面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稳定杆和副车架的连接结构;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副车架的侧视图;图9为图1中C-C方向的断面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加强板;以下对附图作补充说明:1-前横梁;2-后横梁;201-第一横梁;202-第二横梁;21-第一连接端;21’-第二连接端;22-第一连接组件;22’-第二连接组件;221-第一连接部;222-第二连接部;3-纵梁;301-第一纵梁;302-第二纵梁;303-加强板;3031-抵接部;31-连接部;4-第一连接件;5-紧固件;6-第二连接件;7-第三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实施例1:一种副车架,副车架上搭载有动力总成、稳定杆总成和控制臂等。如图1所示,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2和两个纵梁3,两个所述纵梁3间隔设置,所述纵梁3位于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之间;所述纵梁3的一端和所述前横梁1相连,所述纵梁3的另一端和所述后横梁2相连;所述副车架是全框式的。所述后横梁2包括朝两端延伸的第一连接端21和第二连接端21’,所述第一连接端2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1’安装有副车架和车身的安装支架,所述副车架通过安装支架和车身连接;所述后横梁2靠近所述前横梁1的一侧延伸有第一连接组件22和第二连接组件22’,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2和其中一个所述纵梁3搭接相连并在搭接处采用塞焊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组件22’和另一个所述纵梁3搭接相连并在搭接处采用塞焊连接。本技术的所述副车架搭载有动力总成,动力总成是三点悬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纵梁(301)、第二纵梁(302)和加强板(303),所述第一纵梁(301)位于所述第二纵梁(302)的一侧,所述第一纵梁(301)和所述第二纵梁(302)连接;/n所述第一纵梁(301)具有一用于安装控制臂的连接部(31);/n所述加强板(303)附接于所述第一纵梁(301)靠近所述第二纵梁(302)的一侧,所述加强板(303)的位置和所述连接部(31)的位置相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副车架的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纵梁(301)、第二纵梁(302)和加强板(303),所述第一纵梁(301)位于所述第二纵梁(302)的一侧,所述第一纵梁(301)和所述第二纵梁(302)连接;
所述第一纵梁(301)具有一用于安装控制臂的连接部(31);
所述加强板(303)附接于所述第一纵梁(301)靠近所述第二纵梁(302)的一侧,所述加强板(303)的位置和所述连接部(31)的位置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03)的顶部和所述第一纵梁(301)连接,所述加强板(303)的一侧设有抵接部(3031),所述抵接部(3031)与所述第二纵梁(302)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3031)为所述加强板(303)的一侧延伸出的翻边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1)与所述加强板(303)贴合连接,所述连接部(31)远离所述第二纵梁(302)的一侧朝所述第二纵梁(302)凹陷形成有凹槽,所述加强板(303)与所述连接部(31)的形状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03)设有减重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丽丽丁智尹道志程稳正楼位鹏郭川川秦艳超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