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对立窑窑体的改进,即在窑体冷却带以上部位增设支放风管4,及安装在其上的阀门5,与支放风管4与排风管相通的环形主放风管6,排风管9与烘干设备或烟囱相通,或主放风管6与保温管8相通,保温管8与排风管9相连,并外围有保温层7,此结构有效地降低了窑内边风,控制和调整窑内偏火,减少了立窑内通风不均,及不均匀煅烧程度,提高了熟料质量,更适宜于旧窑改造。(*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属于对水泥煅烧设备立窑窑体结构的改进。立窑作为水泥熟料的煅烧设备,因具有热效率高、热耗低、结构简单、造价低、占地面积小和对燃料要求不高等优点,而在我国飞速发展。但目前立窑窑体结构大多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参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水泥厂工艺设计手册》上册,303页)。此结构的最大缺点是窑内通风不均匀,边风过剩,以造成窑内煅烧不均匀,边部温度偏低,熟料质量差,窑内热工制度不稳定等弊病。本技术目的是针对以上缺点,提供一种改进的立窑窑体结构。以减少立窑内通风不均匀及边风过剩,降低立窑不均匀煅烧程度。从而提高熟料质量。本技术目的,是以下述方法实现。改进的窑体结构是在立窑窑体冷却带以上部位,增设支放风管4,环形主放风管6,电动或手动调节阀门5,排风管9,支承11,支放风管4是由水平与垂直二段管组成,水平段端口通入窑体内,并在距立窑窑面1.5-5.0米断面处均匀布置,垂直段位于窑体外侧,其中部安有电动或手动调节阀门,其端口通入环形主放风管6开设的相应接口12,环形主放风管6安置在支承11上,其管壁开设了与垂直段相接的接口12,及与排风管9相接的接口13,支承11固接在筒体1上,排风管9与烘干设备或烟囱相通。以下结合附图详细叙述本技术的窑体结构。图1是原立窑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图5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C-C剖视图。图7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D-D剖视图。参照图3、图4,距立窑窑面1.5-5.0米(最佳2.5-3.5米)处的窑的断面,周向均匀布置4-24个(最佳6-12个)支放风管4,它是由二段垂直与水平段管组成,其管径为∮10-∮100毫米(最佳∮20-∮50毫米)水平段端口通入窑体内。垂直段管中部安装手动或电动调节阀门5,用来控制和调节放出的风量,其端口与环形主放风管6开设的相应接口12相固接。环形主放风管6安置在窑壁外侧的支承11上,其管径为∮60-250毫米(最佳∮70-150毫米),在管壁还开设与排风管9相接的接口13,排风管9与烘干机或烘干磨车间的烘干设备或与烟囱相通。这样支放风管放出的热空气通过主放风管6,经过排风管9送到烘干设备或烟囱,有效地降低窑内边风,减少边风过剩带走的热损失。通过调节放风管的放风量,可有效地控制和调整立窑内的偏火。促进边部物料温度提高。实施例1,参见图5、图6可在环形主放风管6的管壁开设与保温管8相接的接口,保温管8支位于立窑窑体高温带粘土不砖2的外侧,沿纵向均匀排列,支放风管放出热空气经环形主放风管进入保温管8,然后进入与保温管相通的排风管9,再送往烘干设备或烟囱,保温管8外径为∮10-50毫米(最佳∮20-30毫米),管8之间的周向间隔为10-100毫米(最佳30-50毫米),保温管外围包有厚度为50-500毫米的保温层。实施例2,参照图7、图8,支放风管4的垂直段直接通入保温环10内,保温环10位于高温带的粘土砖2外,径向间隙20-100毫米(最佳为30-60毫米)。其外围包有一层保温层7,厚度为50-400毫米(最佳为200-300毫米),保温环10另一端与排风管9相通,这样支放风管4放出热空气,通入保温环10,然后经排风管9送往烘干设备。增加了热气流对立窑高温带的保温效果,更有利于窑内温度的均匀,以及产质量的提高。本技术提供的窑体结构,只需在窑的冷却带以上部位增设,支放风管,环形主放风管等结构,窑的内径及其他部位不变,因而特别适宜于现有立窑的改造。权利要求1.一种由筒体、粘土砖、高铝砖组成的立窑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窑体冷却带以上部位增设支放风管4,环形主放风管6,电动或手动阀门5,排风管9、支承11、支放风管4是由水平垂直二段管组成,水平段在距立窑窑面1.5-5.0米断面处均匀布置,其端口通入窑体内,垂直段位于窑体外侧,其中部安有电动或手动调节阀门,其端口通入环形主放风管6开设的相应接口,环形主放风管6安置在支承11上,其管壁分别开设与垂直段及排风管9相接的接口,支承11固接在筒体1上,排风管9与烘干设备或烟囱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环形主放风管6管壁开设与保温管8相接的接口,保温管8位于立窑窑体高温带粘土砖2的外侧,沿纵向均匀排列,其外围包有保温层7,另一端与排风管9相通。3.权利要求1所述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放风管4的垂直段与保温环10相通,保温环10位于高温带的粘土砖层外,径向间隙(20-100毫米)其外围包有保温层7,保温环另一端与排风管9相通。4.根据权利1、2、3所述的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放风管4为∮10-100毫米,个数为4-24个。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环形主放风管6直径∮60-250毫米。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窑体结构,其特征保温管8外径为∮10-50毫米,周向间隔10-100毫米,保温层厚50-500毫米。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保温环10的厚度为20-100毫米。专利摘要本技术是对立窑窑体的改进,即在窑体冷却带以上部位增设支放风管4,及安装在其上的阀门5,与支放风管4与排风管相通的环形主放风管6,排风管9与烘干设备或烟囱相通,或主放风管6与保温管8相通,保温管8与排风管9相连,并外围有保温层7,此结构有效地降低了窑内边风,控制和调整窑内偏火,减少了立窑内通风不均,及不均匀煅烧程度,提高了熟料质量,更适宜于旧窑改造。文档编号F27B1/00GK2107623SQ9122900公开日1992年6月17日 申请日期1991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1991年11月23日专利技术者郭恩凯, 林宗寿, 宋汉唐 申请人:武汉工业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筒体、粘土砖、高铝砖组成的立窑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窑体冷却带以上部位增设支放风管4,环形主放风管6,电动或手动阀门5,排风管9、支承11、支放风管4是由水平垂直二段管组成,水平段在距立窑窑面1.5.-5.0米断面处均匀布置,其端口通入窑体内,垂直段位于窑体外侧,其中部安有电动或手动调节阀门,其端口通入环形主放风管6开设的相应接口,环形主放风管6安置在支承11上,其管壁分别开设与垂直段及排风管9相接的接口,支承11固接在筒体1上,排风管9与烘干设备或烟囱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恩凯,林宗寿,宋汉唐,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工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