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9562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包括油槽、加热器、换热器、冷却水循环组件、循环泵、PLC控制器和管线,油槽通过管线连接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第一循环泵的输出端通过管线连接第二换热器和加热器,第一循环泵的另一端还与第一换热器相连接,加热器的出油口连接有出油管;第一换热器的进油口连接有进油管,第一换热器还与第二循环泵和第二换热器相连接,第二循环泵的进油口与油槽和第一换热器相连接,其出油口与第二换热器相连接;第二换热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换热器和加热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对热油进行二次降温,避免在换热器中产生水垢,保持设备的冷却效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冷却设备
,尤其是涉及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油温机顾名思义,就是以导热油作为传热媒介的模温机。油温机自身设有一个储油箱,工作时导热油由储油箱进入系统,经循环泵打入到模具或其它需要控温的设备,导热油从被控温设备出来后,再返回到系统,周而复始。导热油经过加热器升温,当感温探头探测到的媒体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加热器停止工作。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加热器开始工作,当温度达到设定值后,又停止工作。如此循环往复。主要应用于塑胶成型、压铸、橡胶轮胎、辊筒、化工反应釜、粘合、密炼等行业。公告号为CN20531666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温油温机,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油槽、泵浦、加热器、控温设备、热交换器和集气筒,集气筒上方通过电磁阀与油槽相连,加热器和油槽之间设有辅助油槽和溢流阀,溢流阀出油口与辅助油槽相连,辅助油槽与油槽之间设有溢油管路和自动补油管路,自动补油管路上连有辅助泵浦;吹空装置与加热器和油槽之间的管路相连。油压过高时,溢流阀工作,将管路内的油引入辅助油槽,减小压强,不必因压力过大而停机,提高了工作效率;油槽内油位过低时,通过辅助泵浦自动补油;油位过高时,可经溢油管路进入辅助油槽,防止管路内压力过高,使用效果好;当设备停机后,可通过吹空装置将管路内残留的油吹掉,有效提高使用寿命。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水垢能否及时清除是影响设备冷却效率的重要条件之一,该装置虽然具有除水垢功能,但无法完全避免水垢对冷却效率的影响,因此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具有能够有效避免冷却时水垢的产生。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包括油槽、加热器、换热器、冷却水循环组件、循环泵、PLC控制器和管线,所述加热器、换热器、冷却水循环组件、循环泵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循环泵包括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所述油槽中安装有液位开关,通过液位开关控制所述油槽的闭合,所述油槽通过所述管线连接所述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一循环泵的输出端通过管线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和加热器,所述第一循环泵的另一端还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相连接,所述加热器的出油口连接有出油管;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油口连接有进油管,所述第一换热器还与第二循环泵和第二换热器相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泵的进油口与所述油槽和第一换热器相连接,其出油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加热器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槽内的热油经过加热器使用过后,在进行冷却时先经过进油管返回到第一换热器的内部,油槽内部的常温油经过第二换热器进行冷却后成为低温油,再将低温油输入到第一换热器内部与热油进行混合冷却。将热油的温度初步降温后,再经过第二循环泵输入到第二换热器的内部进行二次冷却后再次返回到第一换热器的内部,然后在打开第一循环泵将经过二次冷却后的冷油进行冷却使用。经过初步降温后的热油在与冷却水循环组件的冷却水进行冷却时,不会产生水垢,避免水垢降低冷却水循环组件与热油之间的换热效率,极大的提高了冷却水循环组件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循环泵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气动阀和第二气动阀,所述第一气动阀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器相连接,所述第二气动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加热器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气动阀,所述第一气动阀、第二气动阀和第三气动阀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气动阀、第二气动阀和第三气动阀,能够根据需求调节热油和冷油的输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进油管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集气筒,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循环泵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集气筒,所述第一集体筒和第二集气筒均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通过所述管线与所述油槽相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集气筒和第二集气筒能够将使用过后的油内部的空气及时排出,避免在后期加工使用过程中,内部的空气与油发生化学反应,造成事故发生。进一步的,所述油槽的内部设置有冷却盘管,侧面开设有补油口和溢油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盘管能够对返回油槽的热油进行冷却,补油口和溢油口能够及时调节油槽内部油量。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水循环组件包括进水管、出水管、电磁阀和止回阀,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连接第二换热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所述电磁阀,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所述止回阀,所述电磁阀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水经过进水管进入到第二换热器与热油进行换热后,经过出水管循环使用,电磁阀便于控制冷却水循环组件的开关,止回阀避免冷却水经过出水管回流到第二换热器的内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设置有水感温棒,所述水感温棒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感温棒便于检测进出第二换热器内部的冷却水的温度检测,便于控制冷却水的流速。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器上设置有超温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器的进油口处设置有压力表和压力开关,所述超温温度传感器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超温温度传感器便于检测加热器温度,及时发出预警,进油口处的压力表和压力开关便于调节油的流速。进一步的,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还连接有分流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流管在反应釜出现堵塞故障时,分流管能够及时的将热油在冷却装置内部进入循环,避免热油倒流,导致第一循环泵出现憋压的现象,造成设备故障。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采用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技术方案,从而能够产生对热油进行二次降温,避免在换热器中产生水垢,保持设备的冷却效率的效果;2.采用了第一集气筒和第二集气筒的技术方案,从而能够产生及时将使用过后的有内部的空气及时排出的效果;3.采用了在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连接分流管的技术方案,从而能够避免油倒流,导致第一循环泵出现设备故障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油槽;11、液位开关;12、冷却盘管;13、补油口;14、溢油口;2、加热器;21、超温温度传感器;22、压力表;23、压力开关;31、第一换热器;32、第二换热器;321、第三气动阀;322、第四气动阀;41、进水管;42、出水管;43、电磁阀;44、止回阀;45、水感温棒;51、第一循环泵;511、第一气动阀;512、第二气动阀;52、第二循环泵;521、第五气动阀;522、油温感温棒;6、管线;61、出油管;62、进油管;621、Y型过滤器;63、分流管;64、排油口;7、第一集气筒;8、第二集气筒;9、球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槽(1)、加热器(2)、换热器、冷却水循环组件、循环泵、PLC控制器和管线(6),所述加热器(2)、换热器、冷却水循环组件、循环泵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所述循环泵包括第一循环泵(51)和第二循环泵(52);/n所述油槽(1)中安装有液位开关(11),通过液位开关(11)控制所述油槽(1)的闭合,所述油槽(1)通过所述管线(6)连接所述第一循环泵(51)和第二循环泵(52);所述第一循环泵(51)的输出端通过管线(6)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32)和加热器(2),所述第一循环泵(51)的另一端还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1)相连接,所述加热器(2)的出油口连接有出油管(61);所述第一换热器(31)的进油口连接有进油管(62),所述第一换热器(31)还与第二循环泵(52)和第二换热器(32)相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泵(52)的进油口与所述油槽(1)和第一换热器(31)相连接,其出油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2)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3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1)和加热器(2)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槽(1)、加热器(2)、换热器、冷却水循环组件、循环泵、PLC控制器和管线(6),所述加热器(2)、换热器、冷却水循环组件、循环泵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所述循环泵包括第一循环泵(51)和第二循环泵(52);
所述油槽(1)中安装有液位开关(11),通过液位开关(11)控制所述油槽(1)的闭合,所述油槽(1)通过所述管线(6)连接所述第一循环泵(51)和第二循环泵(52);所述第一循环泵(51)的输出端通过管线(6)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32)和加热器(2),所述第一循环泵(51)的另一端还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1)相连接,所述加热器(2)的出油口连接有出油管(61);所述第一换热器(31)的进油口连接有进油管(62),所述第一换热器(31)还与第二循环泵(52)和第二换热器(32)相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泵(52)的进油口与所述油槽(1)和第一换热器(31)相连接,其出油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2)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3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1)和加热器(2)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泵(51)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气动阀(511)和第二气动阀(512),所述第一气动阀(511)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器(2)相连接,所述第二气动阀(5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2)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32)与所述加热器(2)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气动阀(321),所述第一气动阀(511)、第二气动阀(512)和第三气动阀(321)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水祥刘云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旭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