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盖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461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进后的气缸盖罩,通过结构改进,使得窜漏气体的气体出口不容易被冷却,从而不会发生寒冷时的气体出口处的冻结、阻塞。在气缸盖罩(5)中具有:气体通路(W),供来自曲轴箱的窜漏气体(g)通过;以及气体出口部(8),以从盖罩上壁(5A)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形成。气体出口部(8)具备突出壳体部(15),突出壳体部(15)从用于形成供窜漏气体(g)通过的出口通路(8A)的盖罩上壁(5A)向上方鼓起,在突出壳体部(15)的出口通路(8A)的外侧形成有空气层(1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缸盖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缸盖罩,其适用于小型柴油发动机等的主要用于工业的发动机。
技术介绍
在工业用柴油发动机等中,一般具备供窜漏气体通过气缸盖罩的内部后再返回进气路径的结构的窜漏气体回流装置。在该情况下,在气缸盖罩中的窜漏气体的出口连接有与进气路径相连的导管、管道等的气体管路。气缸盖罩的气体出口多数形成在PCV阀等的调压阀的正后方。例如,如专利文献1(参照图2、图6)所公开的那样,已知如下结构:在气缸盖罩的顶部配置有具备钣金制的罩盖(顶壁:27)的调压阀,该调压阀(PCV阀:3)的出口成为气缸盖罩的气体出口。通过使在曲轴箱内产生的窜漏气体返回发动机内(进气侧),有助于清洁的排气气体的实现。从气缸盖罩的气体出口排出的窜漏气体通过橡胶管、合成树脂管等的气体管路,从而返回进气歧管、涡轮增压机的吸入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57575号公报现有的窜漏气体回流装置中的技术问题点、应该改良点如下所述。即,在极寒地区,发动机停止时发动机内的窜漏气体中的水分被冷却,会在发动机内发生凝结,有时发生冻结。在具有与外部气体接触的面、壁的部位或者截面积较小的部位,由于冻结而可能导致气体通路阻塞。特别是,由于气缸盖罩的气体出口容易成为向上方突出的结构,因此存在较高的过冷、冻结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后的气缸盖罩,通过结构改进,使得窜漏气体的气体出口不容易被冷却,从而不会发生寒冷时的气体出口处的冻结、阻塞。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气缸盖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罩具有:气体通路,供来自曲轴箱的窜漏气体通过;以及气体出口部,以从盖罩上壁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形成,所述气体出口部具备:突出壳体部,从用于形成供窜漏气体通过的出口通路的盖罩上壁向上方鼓起,在所述突出壳体部的所述出口通路的外侧形成有空气层。例如,优选,所述突出壳体部具有从盖罩上壁立起的立起壁,在用于形成所述出口通路的通路壁与所述立起壁之间设置有所述空气层。并且,优选,所述立起壁以使所述突出壳体部呈下摆展开状的方式形成为从所述盖罩上壁以倾斜角度立起的倾斜壁。另外,优选,所述立起壁以在发动机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上与上游侧相对的状态,构成所述突出壳体部。并且,优选,气缸盖罩适用于直列多气缸的工业用柴油发动机。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在突出壳体部的出口通路的外侧形成有空气层,因此与没有空气层的情况相比,隔热作用飞跃性地提高。因此,即使在极寒等的寒冷时也能够抑制出口通路的温度下降,从而窜漏气体中的水分不被冷却,不会发生凝结,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不会发生冻结。其结果是,能够提供一种改进后的气缸盖罩,通过在气体出口部设置空气层的结构改进,使得形成于突出壳体部的气体出口部的窜漏气体不容易被冷却,从而不会发生寒冷时的气体出口处的冻结、阻塞。。附图说明图1A是在气体入口开口的部位将盖罩前部沿上下剖切的剖视图,图1B是在气体入口开口的稍左侧将气体出口部沿上下剖切的剖视图。图2是盖罩单件的俯视图。图3是工业用柴油发动机的俯视图。图4是分隔件的俯视图。以下,对附图标记进行说明:5:气缸盖罩5A:盖罩上壁8:气体出口部8A:出口通路15:突出壳体部16:空气层17:立起壁15B:通路壁R:发动机冷却风W:气体通路θ:倾斜角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专利技术的气缸盖罩的实施方式应用于小型的工业用柴油发动机的情况进行说明。图3中示出了工业用柴油发动机E的俯视图,1是发动机冷却风扇、2是发电机、3是涡轮增压机、4是排气处理装置、5是组装于气缸盖(省略附图标记)之上的气缸盖罩(以下,简称盖罩)、6是多个喷射器、7是燃料喷射用供给泵。本发动机E中装备有窜漏气体回流装置(未图示),其构成为,使来自曲轴箱(未图示)的窜漏气体通过形成于盖罩5的内部的气体通路W(参照图1),在尽量去除了油成分等的状态下返回进气通路A。此外,作为进气通路A的例子,可举例涡轮增压机3的进气侧管道3A(参照图4)。如图3和图4所示,盖罩5是无底箱状的构件,其具备:具有用于安装喷射器的四处圆孔5a的上下中间壁5C、前侧的上壁(以下,称为盖罩上壁)5A、后侧的上壁5B。在盖罩上壁5A的后部形成有以从盖罩上壁5A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形成的气体出口部8。在也是通气路径的气体出口部8连接有用于使窜漏气体g返回进气通路A的气体管路9。在盖罩上壁5A的下侧收容有图4所示的分隔件(油分隔件)S。分隔件S的俯视形状形成为大致横向T字状,以使能够正好配合盖罩上壁5A的上方突出形状并紧密安装在其内侧。在分隔件S的前后以及右侧分别形成有将螺栓安装于盖罩5的内侧的插通孔24。分隔件S在其下表面的前端部形成有窜漏气体的入口即分隔件入口10,在上表面的后端部形成有窜漏气体的出口即分隔件出口11。在分隔件S的前后中间偏右侧的部位形成有大幅地向下突出的落油部12,另外,在分隔件入口10与落油部12的前后方向之间设置有过滤器(未图示)。因此,来自曲轴箱的窜漏气体g的流动如下,从盖罩5的内部的前端部,以及从分隔件S的下面前端部的分隔件入口10进入分隔件S的内部,在此处受到过滤器作用、油滴下作用之后,从分隔件S的上表面后端部的分隔件出口11排出。如图1A所示,分隔件出口11与盖罩5的气体出口部8的气体入口开口14气密地相对配置。因此,从分隔件出口11排出的窜漏气体g在通过气体出口部8之后流向气体管路9。即,盖罩5的内部的气体通路W也形成于被收容于此处的分隔件S的内部。如图1A、图2、图3所示,气体出口部8具备突出壳体部15,突出壳体部15从用于形成供窜漏气体g通过的出口通路8A的盖罩上壁5A向上方鼓起,在突出壳体部15的出口通路8A的外侧形成有空气层16。此外,在图1A中,5D是盖罩前壁。突出壳体部15具有:顶壁15A、前侧的立起壁17、后壁19、左侧的取出壁20、以及右侧的右侧壁21。立起壁17、后壁19、以及取出壁20形成为带倾斜角度的倾斜壁,突出壳体部15呈下摆展开状的外观。在具有稍微朝向左后方的外表面(省略附图标记)的取出壁20上形成有遮盖壁20a,该遮盖壁20a具备所述出口通路8A的出口开口22。突出壳体部15包括向处于盖罩5的内部的下侧突出的通路壁15B,在该通路壁15B上形成有侧视呈上下颠倒的L字形状的出口通路8A。出口通路8A形成有折弯通路,其具有:在下端具有气体入口开口14的上下方向的通路部8a、以及在左端(先端)具有出口开口22的横向的通路部8b。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立起壁17的下端部的里侧形成有肋壁23,该肋壁23在不妨碍分隔件S的范围内向下方突出。因此,如图1A、图1B所示,空气层16以横跨在立起壁17与通路壁15B之间以及与肋壁23之间的状态形成,其中,该立起壁17从盖罩上壁5A以倾斜角度θ立起。另外,在后壁19与通路壁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缸盖罩,其中,/n所述气缸盖罩具有:气体通路,供来自曲轴箱的窜漏气体通过;以及气体出口部,以从盖罩上壁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形成,/n所述气体出口部具备:突出壳体部,从用于形成供窜漏气体通过的出口通路的盖罩上壁向上方鼓起,/n在所述突出壳体部的所述出口通路的外侧形成有空气层。/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31 JP 2018-2488291.一种气缸盖罩,其中,
所述气缸盖罩具有:气体通路,供来自曲轴箱的窜漏气体通过;以及气体出口部,以从盖罩上壁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形成,
所述气体出口部具备:突出壳体部,从用于形成供窜漏气体通过的出口通路的盖罩上壁向上方鼓起,
在所述突出壳体部的所述出口通路的外侧形成有空气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罩,其中,
所述突出壳体部具有从盖罩上壁立起的立起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井健太郎山崎隆宽吉田怜央秋朝智也冲见昇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