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加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79397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包括:利用第一桩采用强加固和弱加固交替的方式对基坑内进行地基加固,其中基坑内的加固范围为第一强加固区和第一弱加固区,基坑底以下第一距离为第一强加固区,基坑底至地面为第一弱加固区,第一弱加固区和第一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比为7:20;利用第二桩采用强加固的方式对基坑周边进行地基加固,其中基坑周边的加固范围为第二强加固区,第一强加固区和第二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比为4:5,从而使基坑内和基坑周边被加固后的地基加固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一致。该方法针对基坑内和基坑周边的不同情况,利用简单可行的办法,使工程中基坑内和基坑周边加固后的土体强度近似或精准一致,从而节约施工成本并提升施工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基加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地基加固方法。
技术介绍
基坑开挖前需要根据地质结构、岩性特征、埋藏条件,结合静力触探曲线和周边建筑物详勘地质资料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做好防水排水工作。由于基坑开挖较深,且开挖的土层工程性能较差,为了满足基坑变形控制要求,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增加基坑的整体稳定性以及提高底板底土层的承载能力,从而需要对基坑内和基坑周边进行地基加固。而且,为了安全角度,在开挖前,基坑和基坑周边的地基加固的强度合格,才可进行基坑开挖。然而,在进行地基加固的过程中,多处地基加固后的土体的强度可能出现大小不一致的情况,尤其是基坑内和基坑周边地基加固后的强度难以趋于一致,从而降低了基坑开挖的安全系数。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地基加固方法,能够简易有效地控制基坑和基坑周边的加固后的土体强度,且使工程中基坑内和基坑周边多处加固后的土体强度近似或精准一致,从而提高基坑开挖的安全系数,节省了施工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地基加固方法。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利用第一桩采用强加固和弱加固交替的方式对基坑内进行地基加固,其中基坑内的加固范围为第一强加固区和第一弱加固区,基坑底以下第一距离为第一强加固区,基坑底至地面为第一弱加固区,第一弱加固区和第一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比为7:20;利用第二桩采用强加固的方式对基坑周边进行地基加固,其中基坑周边的加固范围为第二强加固区,第一强加固区和第二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比为4:5,从而使基坑内和基坑周边被加固后的地基加固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一致。优选地,第一距离为基坑底以下3米。优选地,当第一弱加固区和第一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比为7:20时,水泥浆液的水灰比为1:5。优选地,当第一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比为20%时,第一弱加固区的水泥掺量为7%。优选地,当第一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比为20%时,第二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为25%。优选地,当第二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为25%时,水泥浆液的水灰比为1:0。优选地,第一桩为三轴搅拌桩,并且第二桩为高压旋喷桩。优选地,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或等于1.0Mpa。优选地,在第一强加固区,钻杆搅拌下沉速度:0.4m/min;钻杆搅拌提升速度:0.8m/min。优选地,在第一弱加固区,钻杆搅拌下沉速度:1.3m/min;钻杆搅拌提升速度:2.6m/min。上述专利技术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能够通过利用加固范围的加固方式的不同,且同时结合基坑内和基坑周边的特定水泥掺量比,从而使工程中基坑内和基坑周边加固后的土体强度趋于一致或精准一致,即,地基加固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近似或精准一致。本专利技术针对基坑内和基坑周边的不同情况,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有效地控制基坑内和基坑周边的加固后的土体强度,且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基坑开挖的安全系数,施工成本或检测成本均能有效地降低。上述的非惯用的可选方式所具有的进一步效果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地基加固的方法的主要流程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地基加固方法中三轴搅拌桩的施工方法的主要流程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地基加固方法中的高压旋喷桩施工方法的主要流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地基加固方法的主要流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主要包括:步骤S1:利用第一桩采用强加固和弱加固交替的方式对基坑内进行地基加固,其中基坑内的加固范围为第一强加固区和第一弱加固区,基坑底以下第一距离为第一强加固区,基坑底至地面为第一弱加固区,第一弱加固区和第一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比为7:20。更具体地,在该步骤中,采用第一桩,例如“Φ850@600三轴搅拌桩”,对基坑内进行地基加固。例如,地基加固的范围是地面至基坑底以下特定距离,例如3m。基坑底以上采用弱加固,其中水泥浆液的水泥掺量可以为7%,基坑底以下采用强加固,其中强加固中水泥浆液的水泥掺量相应地为20%。例如,加固28天后对经过地基加固后的加固体进行强度检测,检测后的无侧限抗压强度qu≥1.0Mpa。步骤S2:利用第二桩采用强加固的方式对基坑周边进行地基加固,其中基坑周边的加固范围为第二强加固区,第一强加固区和第二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比为4:5,从而使基坑内和基坑周边被加固后的地基加固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一致。更具体地,在该步骤中,采用第二桩,例如“Φ800@600高压旋喷桩”对基坑周边进行地基加固。例如,当步骤S1中进行弱加固的水泥掺量为7%时,步骤S2中进行强加固的水泥掺量相应地为25%。例如,加固28天后对经过地基加固后的加固体进行强度检测,检测后的无侧限抗压强度qu≥1.0Mpa。通过上述步骤S1和步骤S2中的特定方法,基坑内和基坑周边经加固后的地基加固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趋于一致,例如,大于或等于1.0Mpa。进一步地,基坑内和基坑周边经加固后的地基加固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一致,例如为1.0Mpa。在上述方法中,无侧限抗压强度是在无侧向压力情况下,抵抗轴向压力的极限强度,抗压强度以MPa计量。水泥掺量就是1立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以下,将具体结合图2和图3来举例说明如何采用三轴搅拌桩进行基坑内地基加固和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基坑周边的地基加固。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地基加固方法中三轴搅拌桩的施工方法的主要流程的示意图。如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包括:/n利用第一桩采用强加固和弱加固交替的方式对基坑内进行地基加固,其中基坑内的加固范围为第一强加固区和第一弱加固区,基坑底以下第一距离为第一强加固区,所述基坑底至地面为第一弱加固区,所述第一弱加固区和所述第一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比为7:20;/n利用第二桩采用强加固的方式对基坑周边进行地基加固,其中基坑周边的加固范围为第二强加固区,所述第一强加固区和所述第二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比为4:5,从而使基坑内和基坑周边被加固后的地基加固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一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包括:
利用第一桩采用强加固和弱加固交替的方式对基坑内进行地基加固,其中基坑内的加固范围为第一强加固区和第一弱加固区,基坑底以下第一距离为第一强加固区,所述基坑底至地面为第一弱加固区,所述第一弱加固区和所述第一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比为7:20;
利用第二桩采用强加固的方式对基坑周边进行地基加固,其中基坑周边的加固范围为第二强加固区,所述第一强加固区和所述第二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比为4:5,从而使基坑内和基坑周边被加固后的地基加固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基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距离为所述基坑底以下3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基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弱加固区和第一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比为7:20时,水泥浆液的水灰比为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基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强加固区的水泥掺量比为20%时,所述第一弱加固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珺赵余夫邓文全陈洁鲍廉梵袁醒神蔡晓瑛许颖儿
申请(专利权)人: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