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活化延迟荧光化合物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116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有机化合物,具有如下式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活化延迟荧光化合物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电致发光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热活化延迟荧光化合物、其用途及采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OLED中最早利用的染料是纯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基于此类材料的器件,寿命长并且效率滚降小。但是,材料只能利用25%的S1发光,而占75%的T1因为自旋禁阻的原因只能通过非辐射跃迁的途径损失掉。199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Forrest等首次报道了基于T1发光的PHOLEDs。利用重金属Pt原子造成的旋轨耦合效应使得T1在室温下即可有效的发光,从而能够理论上实现100%的内量子效率。目前,大部分的磷光染料是基于Ir的配合物。Ir配合物的六面体构型有利于材料高的发光效率,同时减小材料堆叠造成的淬灭。高效的红绿蓝光Ir配合物均有报道,并且外量子效率都已超过30%,是应用最为成功的OLED染料。但是,磷光材料也并不是完美的。首先,磷光材料T1的寿命一般在1μs以上,远远高于荧光材料几十纳秒的寿命,因此,PHOLEDs在高电流密度下效率滚降严重。其次,磷光材料需要重金属原子来促进T1发光,但是,同样也是因为重金属的存在,使得磷光染料的价格昂贵,特别是稀有金属Ir配合物。再次,蓝色磷光材料宽的带隙导致蓝光PHOLEDs的寿命很短,这也是一直制约PHOLED进一步产业化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对器件结构进行改进以外,对热激发延迟荧光(TADF)材料进行开发是提升器件中纯有机小分子材料激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这类材料种类丰富,价格便宜;另一方面,这类材料能通过较小的ΔEST实现能量的隙间穿越,提高T1的利用率;再一方面,这类材料是目前解决蓝光材料瓶颈的有效途径,目前基于TADF材料制备的蓝光器件EQE已经超过20%,因此,对这类材料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截止目前,基于TADF材料的蓝光器件仍多为天蓝光器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TADF材料的三线态能级偏低,不利于实现显示用深蓝光。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针对常见的受体基团三嗪基团进行了修饰,在与三嗪相连的苯环上引入取代基团,通过位阻效应降低化合物的共轭性能,从而提升化合物的三线态能级,使材料能满足AMOLED显示应用的深蓝光发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活化延迟荧光化合物,或者该化合物在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用途,或者采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活化延迟荧光化合物,其通过邻位基团的引入,通过位阻效应打破三嗪基团的平面共轭和分子内化学键的振动,从而使化合物的三线态能级得以提高和发光峰变窄,以更有利于AMOLED显示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活化延迟荧光化合物,该化合物结构如式(1)所示:式(1)中:R1、R1’、R2、R2’、R3和R3’分别独立地选自C1~C10的烷基、C3~C1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的杂芳基中的一种;进一步的,R1、R1、R2、R2’、R3和R3’分别独立地优选为C1~C6的烷基;更优选为C1~C4的烷基。a、a’、b、b’、c和c’分别独立地选自0或者1,且a+a’+b+b’+c+c’≥3;进一步的,a+a’+b+b’+c+c’≥4;或者,a+a’≥1,b+b’≥1,c+c’≥1;优选的,a+a’≥1,b+b’≥1,c+c’≥1,且a+a’+b+b’+c+c’≥4;更优选的,a和a’、b和b’、c和c’均为1。d、e、f分别独立地选自0、1、2或者3,且不同时为0;优选1≤d+e+f≤3;R4~R6分别独立地选自C1~C10的烷基、C3~C1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氨基中的一种,且R4~R6中至少有一个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氨基中的一种;进一步优选的,R4~R6分别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氨基中的一种。当上述基团存在取代基时,所述取代基团分别独立选自卤素、C1-C10的烷基或环烷基、C2-C10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C3-C30的单环杂芳烃或稠环杂芳烃基团中的一种。式(1)中进一步优选的,至少一个R4位于R1的邻位,且d不为0、a为1;或者,至少一个R5位于R2的邻位,且e不为0、b为1;或者,至少一个R6位于R3的邻位,且f不为0、c为1;或者,至少一个R4位于R1的邻位,且d不为0、a为1,且至少一个R5位于R2的邻位,且e不为0、b为1;或者,至少一个R4位于R1的邻位,且d不为0、a为1,且至少一个R5位于R2的邻位,且e不为0、b为1,且至少一个R6位于R3的邻位,且f不为0、c为1。更进一步的,R4~R6分别独立地选自下述结构:*表示连接位点;式(Hy1)中,E1选自单键、CR5R6、NR7、O、S或Si;式(Hy2)中,E2选自CR8R9、NR10、O或S,i选自0~2的整数;式(Hy3)中,E3和E4选自单键、CR13R14、NR15、O、S或Si,且E3和E4不同时为单键;R5~R7、R8~R10和R13~R15彼此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12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中的一种;R19独立地选自氢、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卤素、氰基、硝基、羟基、硅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中的一种;上述的R19独立地可以与相连接的苯环稠合形成C9~C30芳基或杂芳基,所形成的芳基或杂芳基任选地被0、1、2、3、4或5个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烷基、卤素、氰基、硝基、羟基、硅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中的取代基所取代。再进一步的,R4~R6优选但不限于下述取代或未取代下述S10-S23所示的结构:其中:E2’选自O或S,波浪形代表连接位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新型通式化合物的优选例子,可举出选用下述代表性化合物C1-C9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化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化合物可以用于有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式化合物,如下式(1)所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式化合物,如下式(1)所示:



其中:
R1、R1’、R2、R2’、R3和R3’分别独立地选自C1~C10的烷基、C3~C1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的杂芳基中的一种,
a、a’、b、b’、c和c’分别独立地选自0或者1,且a+a’+b+b’+c+c’≥3;
d、e、f分别独立地选自0、1、2或者3,且不同时为0;
R4~R6分别独立地选自C1~C10的烷基、C3~C1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氨基中的一种,且R4~R6中至少有一个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氨基中的一种;
当上述基团存在取代基时,所述取代基团分别独立选自卤素、C1-C10的烷基或环烷基、C2-C10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C3-C30的单环杂芳烃或稠环杂芳烃基团中的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式化合物,其中,通式(1)中:
R1、R1’、R2、R2’、R3和R3’分别独立地选自C1~C6的烷基;更优选为C1~C4的烷基;
R4~R6分别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氨基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式化合物,其中,通式(1)中:
a+a’+b+b’+c+c’≥4;
或者,a+a’≥1,b+b’≥1,c+c’≥1;优选的,a+a’≥1,b+b’≥1,c+c’≥1,且a+a’+b+b’+c+c’≥4;更优选的,a和a’、b和b’、c和c’均为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式化合物,其中,通式(1)中:
至少一个R4位于R1的邻位,且d不为0、a为1;
或者,至少一个R5位于R2的邻位,且e不为0、b为1;
或者,至少一个R6位于R3的邻位,且f不为0、c为1;
或者,至少一个R4位于R1的邻位,且d不为0、a为1,且至少一个R5位于R2的邻位,且e不为0、b为1;
或者,至少一个R4位于R1的邻位,且d不为0、a为1,且至少一个R5位于R2的邻位,且e不为0、b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文正魏金贝李国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鼎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