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76938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8: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检测工具,该检测工具包括:主体;通止柱,设置在主体上,通止柱用于检测待检测工件上的待检孔的孔径;贴靠部,设置在主体上,贴靠部与通止柱具有间隔,贴靠部对应待检测工件的侧壁设置,贴靠部与通止柱相配合,以检测待检孔与待检测工件的侧壁的距离。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检测效率低、无法满足检测需求的问题。

Testing too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检测工具
本技术涉及检测工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检测工具。
技术介绍
目前,需要对待检测工件的待检孔进行检测,以判断待检孔的孔径是否在预设范围内,需要对待检孔到待检测工件的侧壁的距离进行检测,以判断待检孔的位置是否在预设位置。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利用多个不同直径的针规依次往待检孔里插,需要多次更换不同尺寸的针规才能判断待检孔的孔径是否合格,检测效率较低。通常利用卡尺测量待检孔到待检测工件的侧壁的距离,但误差很大,无法满足检测需求。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检测效率低、无法满足检测需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检测工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检测效率低、无法满足检测需求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检测工具,检测工具包括:主体;通止柱,设置在主体上,通止柱用于检测待检测工件上的待检孔的孔径;贴靠部,设置在主体上,贴靠部与通止柱具有间隔,贴靠部对应待检测工件的侧壁设置,贴靠部与通止柱相配合,以检测待检孔与待检测工件的侧壁的距离。当需要对待检测工件进行检测时,可以利用通止柱检测待检孔的孔径,判断待检孔的孔径是否在预设范围内,通过贴靠部与通止柱相配合,检测待检孔与待检测工件的侧壁的距离,判断待检孔的位置是否在预设位置,如此既能够提升检测效率,又可以满足检测需求。进一步地,通止柱包括相互连接的通柱和止柱,止柱的一端与主体连接,止柱的另一端与通柱连接,通柱与止柱同轴设置,且止柱的横截面面积大于通柱的横截面面积。采用上述结构,在将通止柱插入待检孔内时,通止柱的通柱会首先接触待检孔,若通柱能够进入待检孔,则表明待检孔的孔径大于预设的最小孔径,然后继续将通止柱往待检孔内插,若止柱不能进入待检孔内,则表明待检孔的孔径小于预设的最大孔径。进一步地,通止柱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通止柱的第一端与主体连接,通止柱的第二端朝向远离主体的方向延伸,且通止柱的横截面面积由通止柱的第一端向通止柱的第二端逐渐减小。采用上述结构,在将通止柱插入待检孔的过程中,通过检测通止柱与待检孔的卡接位置,即可判断待检孔的孔径是否在预设范围内。进一步地,贴靠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贴靠部的第三端与主体连接,贴靠部的第四端朝向远离主体的方向延伸,且贴靠部与通止柱轴线的距离由贴靠部的第三端向贴靠部的第四端逐渐增大,如此在将通止柱插入待检孔的过程中,贴靠部的朝向通止柱的侧壁会逐渐靠近待检测工件的侧壁,通过判断待检测工件的侧壁与贴靠部的贴靠位置,可以判断待检孔的位置是否在预设位置。进一步地,通止柱的端部凸出于贴靠部远离主体的一端或与贴靠部远离主体的一端平齐,如此在将通止柱插入待检孔的过程中,便于利用贴靠部与通止柱相配合,检测待检孔与待检测工件的侧壁的距离。进一步地,贴靠部位于主体的一端,如此能够缩小装置的体积,便于进行检测。进一步地,通止柱和贴靠部与主体一体成型,具有便于加工、成本低的优点。进一步地,通止柱的远离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倒角,在将通止柱插入待检孔的过程中,第一倒角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便于将通止柱插入待检孔内。进一步地,贴靠部的朝向通止柱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倒角,第二倒角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便于贴靠部的侧壁与待检测工件的侧壁相配合。进一步地,通止柱和/或贴靠部上设置有刻度,如此便于提高检测精度。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该检测工具包括主体、通止柱以及贴靠部,通止柱和贴靠部均设置在主体上,且贴靠部与通止柱具有间隔。当需要对待检测工件进行检测时,无需多次更换不同尺寸的针规,通过将通止柱插入待检测工件上的待检孔,可以利用通止柱对待检孔的孔径进行检测,判断待检孔的孔径是否在预设范围内,能够提升检测效率。由于贴靠部对应待检测工件的侧壁设置,通过贴靠部与通止柱相配合,在将通止柱插入待检孔的过程中,贴靠部会逐渐与待检测工件的侧壁靠近,当贴靠部与待检测工件的侧壁接触时,判断待检孔与待检测工件的侧壁的距离是否在预设位置,能够满足检测需求。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工具对待检测工件进行检测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主体;20、通止柱;21、通柱;22、止柱;23、第一倒角;30、贴靠部;31、第二倒角;40、待检测工件;41、待检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一种检测工具,该检测工具包括主体10、通止柱20以及贴靠部30,通止柱20和贴靠部30均设置在主体10上,且贴靠部30与通止柱20具有间隔。具体的,可以利用通止柱20检测待检测工件40上的待检孔41的孔径,可以通过贴靠部30与通止柱20相配合,以检测待检孔41与待检测工件40的侧壁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待检孔41与待检测工件40的侧壁具有间隔。当需要对待检测工件40进行检测时,通过将通止柱20插入待检孔41内,可以判断待检孔41的孔径是否在预设范围内,由于贴靠部30对应待检测工件40的侧壁设置,且贴靠部30与通止柱20间隔设置,在将通止柱20插入待检孔41的过程中,贴靠部30的朝向通止柱20的侧壁会逐渐靠近待检测工件40的侧壁,通过判断待检测工件40的侧壁与贴靠部30的贴靠位置,可以判断待检孔41的位置是否在预设位置。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工具,通过将通止柱20和贴靠部30均设置在主体10上,当需要对待检测工件40进行检测时,可以利用通止柱20检测待检测工件40上的待检孔41的孔径,判断待检孔41的孔径是否在预设范围内,可以通过贴靠部30与通止柱20相配合,检测待检孔41与待检测工件40的侧壁的距离,判断待检孔41的位置是否在预设位置,如此既能够提升检测效率,又可以满足检测需求。在本实施例中,通止柱20包括相互连接的通柱21和止柱22,止柱22的一端与主体10连接,止柱22的另一端与通柱21连接,且通柱21与止柱22同轴设置。具体的,止柱22的横截面面积大于通柱21的横截面面积。采用上述结构,在将通止柱20插入待检孔41内时,通止柱20的通柱21会首先接触待检孔41,若通柱21能够进入待检孔41,则表明待检孔41的孔径大于预设的最小孔径,然后继续将通止柱20往待检孔41内插,若止柱22不能进入待检孔41内,则表明待检孔41的孔径小于预设的最大孔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检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工具包括:/n主体(10);/n通止柱(20),设置在所述主体(10)上,所述通止柱(20)用于检测待检测工件(40)上的待检孔(41)的孔径;/n贴靠部(30),设置在所述主体(10)上,所述贴靠部(30)与所述通止柱(20)具有间隔,所述贴靠部(30)对应所述待检测工件(40)的侧壁设置,所述贴靠部(30)与所述通止柱(20)相配合,以检测所述待检孔(41)与所述待检测工件(40)的侧壁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工具包括:
主体(10);
通止柱(20),设置在所述主体(10)上,所述通止柱(20)用于检测待检测工件(40)上的待检孔(41)的孔径;
贴靠部(30),设置在所述主体(10)上,所述贴靠部(30)与所述通止柱(20)具有间隔,所述贴靠部(30)对应所述待检测工件(40)的侧壁设置,所述贴靠部(30)与所述通止柱(20)相配合,以检测所述待检孔(41)与所述待检测工件(40)的侧壁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止柱(20)包括相互连接的通柱(21)和止柱(22),所述止柱(22)的一端与所述主体(10)连接,所述止柱(22)的另一端与所述通柱(21)连接,所述通柱(21)与所述止柱(22)同轴设置,且所述止柱(22)的横截面面积大于通柱(21)的横截面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止柱(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通止柱(20)的第一端与所述主体(10)连接,所述通止柱(20)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主体(10)的方向延伸,且所述通止柱(20)的横截面面积由所述通止柱(20)的第一端向所述通止柱(20)的第二端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发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