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邻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7222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相邻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所述第一预制构件内预埋有若干朝第二预制构件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一钢筋,所述第二预制构件内预埋有若干朝第一预制构件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二钢筋,所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成对地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钢筋靠近第二预制构件的一端连接有第一筒体,所述第二钢筋靠近第一预制构件的一端连接有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之间浇筑有浇注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节点的应用可将楼板的预制率从46.2%提升至93%~100%,且结构受力等同现浇。进一步提升了现场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降低了施工现场人工成本,降低了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Connection nodes of adjacent precast memb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相邻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
本专利技术涉及相邻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具体涉及到装配式建筑全预制构件的设计和应用。
技术介绍
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预制楼板以叠合桁架楼板为主,优势突出,但存在以下瓶颈:1、限制了装配式建筑的预制率。如:130mm厚的桁架楼板,预制60mm,现浇70mm,楼板的预制率只有46.2%。由于施工现场保留了大部分的现浇工作,施工效率、质量、及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增加了钢筋成本(主要为桁架成本)。桁架钢筋本身并不参与结构受力,但是桁架钢筋的用量却十分巨大。如:最常用的70×70的桁架(上弦、腹杆、下弦钢筋直径分别为Φ10、2Φ6、2Φ8),每根桁架可折算成与自身等长的5根Φ8的钢筋;综合考虑实际的布置情况,每块板上布置的桁架,可以进一步折算成Φ8@200的单层双向网片筋,这个钢筋用量几乎与楼板底筋的用量相当。此外,桁架钢筋结构相对复杂,除了较高的材料成本,还有较高的制造(弯折、焊接)成本。3、限制了楼板的最低厚度。受生产工艺、运输、吊装和现场管线布置等限制,叠合桁架楼板的最小预制厚度为130mm。对于一些结构设计厚度低于130mm的楼板而言,无疑增加了材料,增加了承重结构的负荷,减少了楼层的净高。如:某项目结构设计楼板的厚度只需要100mm,而为了做成桁架叠合楼板,厚度须提高到130mm,楼板的重量增加了30%,因此楼板配筋也会相应的增加;同时因负载的增加,承重结构(梁、墙、柱)的尺寸和配筋也会相应的增加,最终导致成本的大幅增加。4、降低了结构的安全系数。在一些预埋管线复杂的区域,桁架的存在造成了一定的干涉,导致楼板的实际厚度显著超过了设计厚度,楼板重量增加,从而降低了结构的安全系数。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相邻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以进一步提升建筑构件的预制率,提升现场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相邻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用于相邻的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可选地,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相对的一端均搁置于承力构件上;所述第一预制构件内预埋有若干朝第二预制构件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一钢筋,所述第二预制构件内预埋有若干朝第一预制构件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二钢筋,所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成对地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钢筋靠近第二预制构件的一端连接有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朝向第二预制构件开口,所述第二钢筋靠近第一预制构件的一端连接有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朝向第一预制构件开口;所述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相对的2个端面之间形成浇筑空间,浇筑空间内浇筑有浇注料。可选地,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相对的一端均搁置于承力构件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筒体位于第一预制构件内且第一筒体的开口端与外界连通,或者,所述第一筒体位于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相对的2个端面之间;所述第二筒体位于第二预制构件内且第二筒体的开口端与外界连通,或者,所述第二筒体位于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相对的2个端面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筋与第一筒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钢筋与第二筒体螺纹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筋靠近第二预制构件的一端安装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一筒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钢筋靠近第一预制构件的一端安装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第二筒体螺纹连接。可选地,连接件与钢筋螺纹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与筒体螺纹连接或铰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筒体的开口处连接有第一锥面连接件,第二筒体的开口处连接有第二锥面连接件,各锥面连接件具有中心锥孔;所述连接杆的一端穿过第一锥面连接件的中心锥孔,连接件的该端设有第一端部定位件;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二锥面连接件的中心锥孔,连接杆的该端设有第二端部定位件;优选地,锥面连接件与相应端部定位件采用球锥面活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筒体的开口端具有横截面积由外至内逐渐减小的中心锥孔,所述连接杆的一端穿过该中心锥孔,连接杆的该端设有第三端部定位件,所述第三端部定位件与第一筒体采用球锥面活动连接;第二筒体的开口端具有横截面积由外至内逐渐减小的中心锥孔,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该中心锥孔,连接杆的该端设有第四端部定位件,所述第四端部定位件与第二筒体采用球锥面活动连接。进一步地,预制构件与浇注料接触的一端具有凹陷部,相应筒体位于凹陷部内。进一步地,所述浇注料为膨胀砂浆或混凝土。进一步地,预制构件包括预制墙板、预制楼板、预制梁、预制柱中的一种或几种。例如,预制墙板与预制墙板之间的横向连接,预制墙板与预制柱之间的横向连接等。如上所述的相邻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吊装到位;将第一钢筋和与其相对的第二钢筋通过第一筒体、连接杆和第二筒体连接;在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相对的端面之间浇筑浇注料,养护,实现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的应用可将楼板、墙板等预制构件的预制率从46.2%提升至93%~100%,且结构受力等同现浇。进一步提升了现场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降低了施工现场人工成本,降低了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2、对于预制楼板,不需要桁架,节省大量成本。3、对于预制楼板,楼板的最低厚度不受相关工艺过程的限制,对于一些结构设计厚度低于130mm的楼板而言,可以大幅降低混凝土和钢筋的用量,从而降低了楼板及承重结构的成本。4、对于预制楼板,不会因为桁架的干涉造成楼板的实际厚度显著大于设计厚度的现象,确保了建筑的安全系数。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现浇楼板综合节点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的全预制楼板综合节点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的相邻预制构件的第一钢筋与第二钢筋之间的连接结构图。图4是实施例1的第一预制构件的内部结构图。图5是实施例1的预制构件的吊装完成状态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1的第一锥面连接件的安装状态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1的第二锥面连接件的安装状态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1的后浇带浇筑完成状态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1的第一预制构件远离第二预制构件一端与承力构件的连接节点示意图。图10是实施例1的第一预制构件、第二预制构件及承力构件的连接节点示意图。图11是实施例1的第一预制构件、第二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示意图。图12是实施例2的相邻预制构件的第一钢筋与第二钢筋之间的连接结构图。图13是实施例2的第一预制构件的钢筋分布示意图。图14是实施例2的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15是实施例2的端部定位件的安装示意图。图16是实施例2的筒体的安装示意图。图17是实施例2的后浇带浇筑示意图。图18是预制构件端部带有凹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相邻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用于相邻的第一预制构件(1)和第二预制构件(8)之间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构件(1)内预埋有若干朝第二预制构件(8)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一钢筋(2),所述第二预制构件(8)内预埋有若干朝第一预制构件(1)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二钢筋(9),所述第一钢筋(2)和第二钢筋(9)成对地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钢筋(2)靠近第二预制构件(8)的一端连接有第一筒体(3),所述第一筒体(3)朝向第二预制构件(8)开口,所述第二钢筋(9)靠近第一预制构件(1)的一端连接有第二筒体(10),所述第二筒体(10)朝向第一预制构件(1)开口;所述第一筒体(3)和第二筒体(10)通过连接杆(7)连接,所述连接杆(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筒体(3)和第二筒体(10)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预制构件(1)和第二预制构件(8)相对的2个端面之间形成浇筑空间,浇筑空间内浇筑有浇注料(11)。/n

【技术特征摘要】
1.相邻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用于相邻的第一预制构件(1)和第二预制构件(8)之间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构件(1)内预埋有若干朝第二预制构件(8)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一钢筋(2),所述第二预制构件(8)内预埋有若干朝第一预制构件(1)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二钢筋(9),所述第一钢筋(2)和第二钢筋(9)成对地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钢筋(2)靠近第二预制构件(8)的一端连接有第一筒体(3),所述第一筒体(3)朝向第二预制构件(8)开口,所述第二钢筋(9)靠近第一预制构件(1)的一端连接有第二筒体(10),所述第二筒体(10)朝向第一预制构件(1)开口;所述第一筒体(3)和第二筒体(10)通过连接杆(7)连接,所述连接杆(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筒体(3)和第二筒体(10)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预制构件(1)和第二预制构件(8)相对的2个端面之间形成浇筑空间,浇筑空间内浇筑有浇注料(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3)位于第一预制构件(1)内且第一筒体(3)的开口端与外界连通,或者,所述第一筒体(3)位于第一预制构件(1)和第二预制构件(8)相对的2个端面之间;
所述第二筒体(10)位于第二预制构件(8)内且第二筒体(10)的开口端与外界连通,或者,所述第二筒体(10)位于第一预制构件(1)和第二预制构件(8)相对的2个端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2)与第一筒体(3)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钢筋(9)与第二筒体(10)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2)靠近第二预制构件(8)的一端安装有第一连接件(12),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与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剑聂良润易海董菁锆刘光豹丁健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远大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