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包括:导光元件,导光元件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及出光面;第一光源,该第一光源设置在第一端面,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一端面入射至导光元件中;第二光源,该第二光源设置在第二端面,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二端面入射至导光元件中,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同时导入导光元件中,并从导光元件的出光面出射实现照明。通过上述方式,提高了耦合进入导光元件中的光通量,从而提高了发光装置的亮度。
A light-emit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光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照明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LED光源具有节能环保及长寿命等优势,但现有LED光源为一面发光体,其发光特性和传统车灯灯丝如卤素灯丝或钨灯丝的发光特性不同,使其无法直接取代传统灯丝。目前,将LED光源制作成灯丝状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将LED光源集成在一金属板条的两个侧面上,但由于金属板条的厚度较薄,故LED光源产生的热量难以通过金属板及时导出,使得光源的可靠性降低。另一种方式是将LED光源设置在导光棒的一端,其出射的光耦合进入一导光棒,从导光棒的光输出体出射,但由于导光棒的直径较小,而LED光源发光面较大,且出射光为朗伯光,能耦合进入光导的光通量较小,进而使得导光棒出射的光通量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能解决现有技术中亮度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括:导光元件,所述导光元件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及出光面;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端面入射至所述导光元件中并从所述出光面出射;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二端面入射至所述导光元件中并从所述出光面出射;所述出光面设置有散射结构和/或波长转换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分别位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两侧,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散热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光源远离所述导光元件的一面;第二散热元件,位于所述第二光源远离所述导光元件的一面;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散热元件靠近所述导光元件的一面,所述第一支架用于夹持所述导光元件靠近所述第一散热元件的一端;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散热元件靠近所述导光元件的一面,所述第二支架用于夹持所述导光元件靠近所述第二散热元件的一端;电线,所述电线耦接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用于给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提供发光所需的电力。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支架,所述至少一个连接支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散热元件,所述至少一个连接支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散热元件,所述连接支架用于将第二散热元件上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第一散热元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连接支架的材质包括铜。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出光面绕所述导光元件的中心轴线旋转对称设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出光面绕所述导光元件的中心轴线非旋转对称设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元件还包括漫散射层,所述漫散射层设置在所述出光面所在的区域内。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芯片或激光二极管中的至少一种。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第一透镜组,位于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导光元件之间,用于缩小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的角度;第二透镜组,位于所述第二光源与所述导光元件之间,用于缩小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的角度。其中,所述发光装置进一步包括:反光杯,所述出光面设置在所述反光杯的焦点位置,所述反光杯用于将出光面发出的光线向外反射。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分别从导光元件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进入至导光元件中并从出光面出射,提高了耦合进入导光元件中的光通量,从而提高了发光装置的亮度;同时,采用支撑结构及连接支架可为两个光源提供电源且可加强两个光源的散热,使光源保持较高的光效,进一步提高发光装置的亮度及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发光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一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发光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汽车前照灯需形成的近光照明光图案;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发光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发光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发光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基础H7模型光强分布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本申请导光元件+反光杯光强分布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本申请导光元件+连接支架+反光杯光强分布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中发光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中车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参阅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发光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一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发光装置10包括第一光源11、导光元件12、第二光源13,其中,导光元件12包括第一端面121、第二端面122,以及出光面123。第一光源11设置在光导12的第一端面121处,第二光源13设置在光导12的第二端面122处,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发出的光线(图中实线箭头所示)分别从光导12的第一端面121和第二端面122耦合进入光导12,均从光导12的出光面123出射实现照明。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ED)或激光二极管(LD)或其他光源,第一光源11和第一光源12可以出射蓝光,也可以直接出射白光,第一光源11出射的照明光的波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导光元件12可以有PMMA、石英、玻璃或蓝宝石等制备而成,导光元件12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弧面、方形面或多边形面等等;导光元件12的出光面123的外表面设置有散射结构,其散射结构具体可以通过如对出光面123的外表面进行微结构化;或对出光面123的外表面涂覆散射层,该散射层包括散射粒子与载体,所述载体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光导体的折射率,从而使得其成为散射表面,光可在出光面123出射。具体地,如涂覆氧化钛粉或硫酸钡粉或氧化镁粉中的至少一种与胶水或玻璃的混合物,胶水或玻璃的折射率大于导光元件12的折射率,从而形成出光面123,光可以向外进行散射,从而形成照明光。在其他具体情况中,出光面123的外表面设置有波长转换层,波长转化层可以将光源出射的光转化为具有荧光。波长转换层可以是荧光粉及其载体混合而形成,载体例如可以是胶水,玻璃等,荧光粉例如可以是是黄色荧光粉,绿色荧光粉,红色荧光粉,或几种荧光粉的混合等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3为白光LED光源,其出射的光为白光,导光元件12的出光面123的外表面设置有散射结构,此时,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3出射的白光耦合进入导光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装置,用于汽车前照灯,其特征在于,包括:/n导光元件,所述导光元件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及出光面;/n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端面入射至所述导光元件中并从所述出光面出射;/n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二端面入射至所述导光元件中并从所述出光面出射;/n所述出光面设置有散射结构和/或波长转换层。/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6 CN 20181160166481.一种发光装置,用于汽车前照灯,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元件,所述导光元件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及出光面;
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端面入射至所述导光元件中并从所述出光面出射;
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二端面入射至所述导光元件中并从所述出光面出射;
所述出光面设置有散射结构和/或波长转换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分别位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两侧,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第一散热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光源远离所述导光元件的一面;
第二散热元件,位于所述第二光源远离所述导光元件的一面;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散热元件靠近所述导光元件的一面,所述第一支架用于夹持所述导光元件靠近所述第一散热元件的一端;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散热元件靠近所述导光元件的一面,所述第二支架用于夹持所述导光元件靠近所述第二散热元件的一端;
电线,所述电线耦接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用于给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提供发光所需的电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贤鹏,段银祥,李乾,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