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处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的生物滞留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4517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07: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处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的生物滞留池,所述接口与布水主管联通,所述布水主管上面等距离安装有异径三通,所述异径三通与布水支管的一端联通;所述生物滞留池本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滞留层、过滤层、过渡层和排水层以及HDPE防渗膜,所述过渡层和排水层作为淹没层,淹没层的高度通过布水主管的出水口高度设置实现,所述布水主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排水层内,另一部分位于生物滞留池本体外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景观作物、水生植物及多种功能填料,集植物、微生物等于一体,在多方面净化水质的同时,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创造多样的断头生境,促进水质净化,并有利于长期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处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的生物滞留池
本专利技术属于河流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处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的生物滞留池。
技术介绍
河道是城乡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土保持、改善气候、提高生活舒适度等多种功能。很久以来,为改善河道的水环境,提高其防洪、抗洪标准,形成了硬质化、人工化、渠道化的灰色河道景观,且存在很多自然形成的,或因堵塞填埋等形成的断头浜,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因素,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城镇形象和周边环境。点源污染是河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较难治理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目前,随着经济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景观的需求越来越高,国家提倡了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建设得到快速推进,提出了要实现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景观构建的目标。水生态系统主要利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物质能量交换来消耗污染物,因具有生态协调、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河道水环境治理中,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本专利技术针对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点源污染,结合面源污染治理生物滞留池,去除COD、BOD、硝酸盐氮、总氮等污染物,净化水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处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的生物滞留池,通过土壤吸附、植物吸收、生物降解等一系列作用,减少水土流失,降低进入河道中氮磷的含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处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的生物滞留池,包括生物滞留池本体和设置在井体内的潜水泵,所述潜水泵通过管道和设置在生物滞留池本体一侧壁面内的接口联通,所述接口与布水主管联通,所述布水主管上面等距离安装有异径三通,所述异径三通与布水支管的一端联通;所述生物滞留池本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滞留层、过滤层、过渡层和排水层以及HDPE防渗膜,所述过渡层和排水层作为淹没层,淹没层的高度通过布水主管的出水口高度设置实现,所述布水主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排水层内,另一部分位于生物滞留池本体外部。优选的,所述异径三通与所述异径三通之间的距离800-1200mm。优选的,所述布水支管等距离开至少开设有6个出水孔,且出水孔与出水孔之间的距离为350-450mm,出水孔孔径为3-6mm。优选的,所述生物滞留池本体通过水泥砂浆抹面砌有清灰砖层。优选的,所述布水主管的直管段末端设有球阀。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布水主管一侧的曝气装置。优选的,所述滞留层的厚度为280-320mm,过滤层的厚度为380-420mm,过渡层的厚度为260-320mm和排水层的厚度为180-220mm。优选的,所述井体的上部设有分散式水处理设备尾水进水口。上述用于处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的生物滞留池,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尾水自流进入生物滞留池,生物滞留池流入河道。上述生物滞留池的水生植物优选适宜当地气候及水质条件的多年生水生植物,如浮水植物优选睡莲,挺水植物优选水生美人蕉、再力花、黄菖蒲等。其对水体内外源污染物具有吸收净化作用,同时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通过茎、根输送并释放到水体中,在根毛周围可形成一个好氧区域,增加水体溶解氧,为微生物等供给降解污染物所需的氧量。通过植物根系及微生物的吸附、沉淀、过滤、吸收和转化等作用,提高水体透明度,有效降低有机物、营养盐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浓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解决断头河道活水问题,提高断头浜水体自净能力。2、生态塘与生物滞留池集成,提高面源污染氮磷的去除效果。3、本专利技术通过景观作物、水生植物及多种功能填料,集植物、微生物等于一体,在多方面净化水质的同时,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创造多样的断头生境,促进水质净化,并有利于长期稳定运行。附图说明图1为生物滞留池布水图。图2为生物滞留池结构图。图中:1物滞留池本体、2井体、3潜水泵、4管道、5接口、6布水主管、7异径三通、8布水支管、9出水孔、10球阀、11曝气装置、12分散式水处理设备尾水进水口、13滞留层、14过滤层、15过渡层、16排水层、17HDPE防渗膜、18清灰砖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一种用于处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的生物滞留池,包括生物滞留池本体1和设置在井体2内的潜水泵3,所述潜水泵3通过管道4和设置在生物滞留池本体1一侧壁面内的接口5联通,所述接口5与布水主管6联通,所述布水主管6上面等距离安装有异径三通7,所述异径三通7与布水支管8的一端联通;所述生物滞留池本体1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滞留层13、过滤层14、过渡层15和排水层16以及HDPE防渗膜17,所述过渡层15和排水层16作为淹没层,淹没层的高度通过布水主管6的出水口高度设置实现,所述布水主管6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排水层16内,另一部分位于生物滞留池本体1外部,用于处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的生物滞留池氨氮去除率69.42%,总氮去除率>90%,总磷去除率>70%。较佳地,所述异径三通7与所述异径三通7之间的距离800-1200mm;通过上述方案,通过保证异径三通7与所述异径三通7之间的距离进而保证布水支管8的距离,也能够保证布水的合理均匀分布;最优的选择是异径三通7与所述异径三通7之间的距离1000mm;较佳地,所述布水支管8等距离开至少开设有6个出水孔9,且出水孔9与出水孔9之间的距离为350-450mm,出水孔9孔径为3-6mm;通过上述方案,通过布水支管8的出水孔9的合理布置,能够保证喷水的合理,且出水孔的大小会影响尾水的处理效果;最优的选择是布水支管8等距离开开设有8个出水孔9,且出水孔9与出水孔9之间的距离为400mm,出水孔9孔径为5mm;较佳地,所述生物滞留池本体1通过水泥砂浆抹面砌有清灰砖层18。较佳地,所述布水主管6的直管段末端设有球阀10,球阀的设置能够容易控制开启关闭,最优选择型号Qv347的球阀。较佳地,还包括设置在布水主管6一侧的曝气装置11,本专利技术选用高效的射流装置作为曝气装置11,在污水处理中,可以将氧/气体高效地传递于任何深度的曝气池中,广泛适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对高浓度的废水处理尤其明显。带压工作(动力)流体从射流器入口进入到喷射腔内形成高速喷射流体。高速流体产生压降使得待加入物质(液/气)从吸入口吸入并进入到工作流体内。由此形成的混合液通过扩散段到达射流器出口,流速减慢压力回升(但低于进口压力)。GW文丘里射流器混合效率高,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处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的生物滞留池,包括生物滞留池本体和设置在井体内的潜水泵,其特征在于:/n所述潜水泵通过管道和设置在生物滞留池本体一侧壁面内的接口联通,所述接口与布水主管联通,所述布水主管上面等距离安装有异径三通,所述异径三通与布水支管的一端联通;/n所述生物滞留池本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滞留层、过滤层、过渡层和排水层以及HDPE防渗膜,所述过渡层和排水层作为淹没层,淹没层的高度通过布水主管的出水口高度设置实现,所述布水主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排水层内,另一部分位于生物滞留池本体外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处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的生物滞留池,包括生物滞留池本体和设置在井体内的潜水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潜水泵通过管道和设置在生物滞留池本体一侧壁面内的接口联通,所述接口与布水主管联通,所述布水主管上面等距离安装有异径三通,所述异径三通与布水支管的一端联通;
所述生物滞留池本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滞留层、过滤层、过渡层和排水层以及HDPE防渗膜,所述过渡层和排水层作为淹没层,淹没层的高度通过布水主管的出水口高度设置实现,所述布水主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排水层内,另一部分位于生物滞留池本体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径三通与所述异径三通之间的距离800-12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支管等距离开至少开设有6个出水孔,且出水孔与出水孔之间的距离为350-4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雪洁胡玖坤田亮孙美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东恒环境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