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置空气间隙的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34830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外置空气间隙的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结构,包括球头挂环、多腔室组件、连接绝缘子组件、绝缘导线和穿刺线夹;多腔室组件分别与球头挂环和连接绝缘子组件紧固连接,连接绝缘子组件通过绝缘导线与穿刺线夹连接,安装使用时,球头挂环固定在杆塔横担上;穿刺线夹夹持在配电线路时,使得绝缘导线与配电线路等电位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连接导线将上多腔室和下多腔室等电位连接的方式,改善了电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从而保证雷电放电路径不会发生突变,多腔室组件能够可靠稳定动作。通过绝缘导线将配电线路与连接绝缘子等电位连接,使多腔室组件远离配电线路,避免距离过近强烈吹弧朝向配电线路导致的高电压引入引起的意外放电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置空气间隙的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力系统输配线线路过电压防护
,特别是一种外置空气间隙的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多腔室间隙避雷器在国内10kV配网线路中已经推广应用,其材料简单、通流容量大、无热积累效应、无须运维和使用寿命长等优异特性受到电力系统运维单位的认可。目前,多腔室间隙避雷器在国内配网线路中已经推广应用,其材料简单、通流容量大、无热积累效应、无须运维和使用寿命长等优异特性受到电力系统运维单位的认可。目前10kV配网线路用多腔室间隙避雷器大多采用直线型结构设计即可满足技术性能参数要求。但对于更高电压等级的35kV配网线路而言,直线型的结构设计造成本体长度过长,无法满足线路杆塔结构安全距离设计要求,必须采用螺旋或盘式结构来压缩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的长度来适应安装环境条件。目前公开的该类型多腔室间隙避雷器存在多腔室本体与串联主空气间隙结构设计不当,造成装置整体电压梯度分布不合理,在意外条件下造成主空气间隙无法完全隔离工频网压而形成的线路跳闸事故的发生,增加了线路运行的安全风险。专利技术专利CN105453354A公开了一种电晕环避雷器。包括绝缘性主体、两个主电极、两个或更多中间电极。该技术主要公开了一种兼具避免电晕放电功能的避雷器。当使用两个以上避雷器串联时,存在下盘腔室距离导线过近,雷电流泄放时的吹弧效应容易导致导线烧断的风险;另外主空气间隙设置在上下两个避雷器中部,会导致电位梯度分布差异过大,一旦有空中漂浮物短接或者落鸟等情况,便会导致主空气间隙失效,引起系统跳闸。<br>技术专利CN206595098U公开了一种组合盘式多间隙避雷器。包括玻璃绝缘子、多个盘式多间隙避雷器和多个主空气间隙。该技术主要通过多个盘式避雷器的串联来增大泄放雷电流的能力。但主空气间隙平均分布为三个以上,每个间隙的距离过短,极易发生短接事故,无法形成有效绝缘配合,使避雷器失效,从而引起系统跳闸。技术专利CN205790938U公开了一种多间隙避雷绝缘子。包括多腔室灭弧系统和复合绝缘子串。该技术主要公开了一种兼具避雷功能的绝缘子。它的多腔室灭弧系统由螺旋的腔室分布结构组成,在有限的几何尺寸中起到了延长腔室,增大绝缘等级的效果,但是由于螺旋分布的结构,雨水时容易形成连续的水面,改变雷电的放电路径,引起系统跳闸。专利技术专利CN101981633A公布了一种高压绝缘体,兼有绝缘子和避雷器功能。该绝缘体的多腔室灭弧系统部分未设置主空气间隙,而依靠绝缘筒顶端间隙、螺旋腔室的多重串联间隙及绝缘筒底端间隙共同承担工频网压,任何一个部分的间隙如果被异物或雨水等因素短接,都会影响绝缘配合,导致避雷器失效。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外置空气间隙的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结构,有效解决上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外置空气间隙的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外置空气间隙的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结构,包括球头挂环、多腔室组件、连接绝缘子组件、绝缘导线和穿刺线夹;所述多腔室组件分别与球头挂环和连接绝缘子组件紧固连接,所述连接绝缘子组件通过绝缘导线与穿刺线夹连接,安装使用时,所述球头挂环固定在杆塔横担上;所述穿刺线夹夹持在配电线路上,且绝缘导线与配电线路通过穿刺线夹实现等电位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球头挂环上端与杆塔横担连接,下端与多腔室组件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多腔室组件包括支撑绝缘子和碗头挂板;所述支撑绝缘子的上下两端分别对应与球头挂环和碗头挂板扣压连接,在所述支撑绝缘子、下端还分别对应设有上多腔室本体和下多腔室本体;所述上多腔室本体和下多腔室本体相向一侧通过连接导线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绝缘子组件包括连接绝缘子和圆形抱箍;在所述连接绝缘子上、上下对称设置有上弯形电极和下弯形电极,所述上弯形电极一端分别与连接绝缘子及碗头挂板通过螺栓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下弯形电极一端与圆形抱箍通过螺栓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圆形抱箍一端与连接绝缘子连接,另一端与绝缘导线连接;所述上弯形电极的自由端和下弯形电极的自由端之间形成的空气间隙为主空气间隙。进一步的,所述上弯形电极自由端与下弯形电极自由端之间的连线与连接绝缘子组件重力线之间的夹角为α,且α>30°,所述主空气间隙距离为170mm~19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连接导线将上多腔室和下多腔室等电位连接的方式,改善了电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从而保证雷电放电路径不会发生突变,多腔室部件(即上多腔室本体、连接导线和下多腔室本体构成的多腔室本体)能够可靠稳定动作。2、本技术通过外置主空气间隙,将主空气间隙设置在不易落鸟和悬挂漂浮物的位置,从而保证避雷器在户外复杂环境下仍然可以稳定有效的隔离工频网压。3、本技术通过绝缘导线将配电线路与连接绝缘子等电位连接的方式,使避雷器主体(即多腔室组件)远离配电线路,避免了多腔室组件距离过近,强烈吹弧朝向配电线路200导致的高电压引入引起的意外放电现象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球头挂环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碗头挂板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多腔室组件中上多腔室本体和下多腔室本体的连接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一次雷击防护过程雷电流泄放闪络路径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球头挂环;2、多腔室组件;21、上多腔室本体;211、上绝缘支撑架;212、上导电支撑架;213、弧形上导电支撑架;22、下多腔室本体;221、下绝缘支撑架;222、下导电支撑架;223、弧形下导电支撑架;23、支撑绝缘子;24、连接导线;25、球头挂板;3、连接绝缘子组件;31、上弯形电极;32、连接绝缘子;33、下弯形电极;34、主空气间隙;35、圆形抱箍;4、绝缘导线;5、穿刺线夹;100、杆塔横担;200、配电线路;300、线路绝缘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图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外置空气间隙的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结构,包括球头挂环1、多腔室组件2、连接绝缘子组件3、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置空气间隙的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球头挂环(1)、多腔室组件(2)、连接绝缘子组件(3)、绝缘导线(4)和穿刺线夹(5);所述多腔室组件(2)分别与球头挂环(1)和连接绝缘子组件(3)紧固连接,所述连接绝缘子组件(3)通过绝缘导线(4)与穿刺线夹(5)连接;/n安装使用时,所述球头挂环(1)固定在杆塔横担(100)上;所述穿刺线夹(5)夹持在配电线路(200)上,且绝缘导线(4)与配电线路(200)通过穿刺线夹(5)实现等电位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置空气间隙的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球头挂环(1)、多腔室组件(2)、连接绝缘子组件(3)、绝缘导线(4)和穿刺线夹(5);所述多腔室组件(2)分别与球头挂环(1)和连接绝缘子组件(3)紧固连接,所述连接绝缘子组件(3)通过绝缘导线(4)与穿刺线夹(5)连接;
安装使用时,所述球头挂环(1)固定在杆塔横担(100)上;所述穿刺线夹(5)夹持在配电线路(200)上,且绝缘导线(4)与配电线路(200)通过穿刺线夹(5)实现等电位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置空气间隙的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头挂环(1)上端与杆塔横担(100)连接,下端与多腔室组件(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外置空气间隙的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腔室组件(2)包括支撑绝缘子(23)和碗头挂板(25);
所述支撑绝缘子(23)的上下两端分别对应与球头挂环(1)和碗头挂板(25)扣压连接,在所述支撑绝缘子(23)上、下端还分别对应设有上多腔室本体(21)和下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傲徐少峰严祥武陈项吴建新刘志军余汛何玉锐
申请(专利权)人:孝感科先电力工程咨询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