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高山专利>正文

折合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281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折合椅,具有一脚架杆组,该脚架杆组包含两前脚杆和两后脚杆,一组杆套,每一组杆套又包含上、下杆套,一枢接架,一座垫,一靠背垫,一扶手杆,两前脚杆上的上杆套分别向下延伸出一套设在前脚杆上的套管,该扶手杆的前端活动套设在前脚杆上,其后端活动枢接在后脚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折合椅符合人体工学,使用舒适且收合时容易收藏。(*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合椅。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是一种以往折合椅展开后的使用示意图,以往折合椅1包含一脚架杆组11、四组杆套12、四组枢接架13、一座垫14、一靠背垫15及二条扶手带16;其中该脚架杆组11,具有直立排列成方形的两前脚杆111和两后脚杆112,两前脚杆111顶端分别固设一扣环套113。该杆套12,每一杆套12都包含一固定在前脚杆111或后脚杆112底端的下杆套121,和一活动套设在上述前、后脚杆111、112杆体外围并可上下位移的上杆套122。该枢接架13,每一枢接架13都具有两支相互交叉枢接的支杆131,支杆131的上下两端分别枢接在两相邻前、后脚杆111、112的上、下杆套122、121上,并可活动使前述前、后脚杆111、112靠合或分立。该座垫14,方形并具卷挠性,垫体四角端分别活动套设在前、后脚杆111、112上,并可在折合椅1展开时抵靠在上杆套122顶端。该靠背垫15,具卷挠性套设在两后脚杆112上,其远离套设处的底端和座垫14缝合。该扶手带16,分别设在折合椅1左右两侧且具卷挠性,每一扶手带16的前端穿绕定位在前脚杆111的扣环套113上,后端则是缝合在靠背垫15上。配合图2,是以往折合椅收合后的侧视图,要收合以往折合椅1时,首先将上杆套122连带座垫14的四角端上移,此时每一枢接架13的两支杆131间会渐趋平行,四支前、后脚杆111、112也同时向中央靠合,座垫14和靠背垫15也会随之被收合,待收合完毕后,整体形状无论长度或宽度都小于展开时大小而容易被收藏;这种以往折合椅1在设计上,虽然可以达到方便收存的功效,但由于前脚杆111必须提供足够的长度,使折合椅1在收合时,该上杆套122可持续上移直到各脚杆111、112靠合为止,受到前述收合条件的限制,以往折合椅1在展开时,固设在前脚杆111顶端的扶手带16和座垫14间的距离过大,导致使用者坐在折合椅1后,双手必须抬至相当高度才能够靠放在扶手带16上,这种折合椅1的设计不符合人体工程学,而且缺乏硬体的扶手支撑,整体结构也比较不稳固,在坐靠时也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以往折合椅1设计上仍然不够理想的地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合时更容易收藏,并且兼具使用舒适性的折合椅。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折合椅,具有一脚架杆组,该脚架杆组包含直立排列成方形的两前脚杆和两后脚杆,在每一前脚架和后脚架上分别套设一组杆套,每一组杆套都包含一固定在前脚杆或后脚杆底端的下杆套,和一活动套设在该前、后脚杆上并可上下位移的上杆套,在相邻两组上、下杆套间分别衔连一枢接架,于四个上杆套间固接一具卷挠性的座垫,在两后脚杆间组装一靠背垫,于同侧前、后脚架间各别装设一扶手杆,其特征在于两前脚杆上的上杆套分别向下延伸出一套设在前脚杆上的套管,该扶手杆的前端活动套设在前脚杆上,其后端活动枢接在后脚杆上。所述的折合椅,其特征在于每一上杆套包含一活动套设于前脚杆或后脚杆外围的套筒,一在套筒上方活动套设于前脚杆或后脚杆外围的金属套环,该套环与座垫连接。所述的折合椅,其特征在于该前脚杆的套管是由该套筒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的折合椅,其特征在于每一扶手杆后端和对应后脚杆间分别衔连一枢设件,该枢设件包含一套设在后脚杆外围的旋转环,由该旋转环向前延伸两片分别位于扶手杆后端左右侧并与扶手杆后端枢接的枢接板。所述的折合椅,其特征在于该后脚杆上突设一供枢接件抵靠并使扶手杆呈水平摆置的定位销。所述的折合椅,其特征在于每一组套筒和套环上形成一和定位销对应并在上下位移时供定位销通过的缺口。所述的折合椅,其特征在于该折合椅收合完毕时,位于前脚杆的上杆套顶端位置高于前脚杆顶端,而该套管底端位置低于前脚杆的顶端。所述的折合椅,其特征在于该座垫和靠背垫间衔连一腰垫。所述的折合椅,其特征在于每一扶手杆前端都固设一套块,此套块形成一开口向下并套设于对应前脚杆顶端的凹槽。本技术的效果是,由于套管的设计,使得即使在收合过程中,位于前脚杆的上杆套已上推至前脚杆顶端的上方,但前脚杆的顶端仍然位于套管内,不致使上杆套脱离前脚杆,故前脚杆的高度可小于以往折合椅的前脚杆高度,也因而使设在前脚杆顶端的扶手杆位置可降低,该扶手杆与座垫间的距离更因此缩至理想的大小,增加使用者的坐靠舒适性。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折合椅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一种以往折合椅的使用示意图;图2是一种以往折合椅的收合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后脚杆上的上杆套放大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收合完成的侧视图。为方便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如图3、4所示,本技术可供人坐靠的折合椅是包含一脚架杆组2、四组杆套3、四组枢接架4、一座垫5、一靠背垫6和二扶手杆7;其中该脚架杆组2,包含直立排列成方形的二前脚杆21和二后脚杆22。配合图5,该杆套3,每一组杆套3包含一固定在前、后脚杆21、22底端的下杆套31,和一活动套设在前、后脚杆21、22杆体外围并可上下位移的上杆套8;其中,上杆套8具有一活动套设于前、后脚杆21、22外围的套筒81,及一固接于套筒81上方并活动套设于脚杆21、22外围的金属套环82,该套环82和套筒81固接的方式,是利用套环82底端一凹槽套设在套筒81顶端一外径较小的突环811外围,再以图中未标示的固定销径向贯穿套环82及套筒81,而将二者固定连接,或是以束紧的方式固定;位于二前脚杆21上的套筒81分别向下延伸一环绕在前脚杆21外围的套管32,在后脚杆22上的每一组套筒81和套环82内侧壁的同一轴线上,分别形成一第一缺口812和一第二缺口821,且每一套环82上还水平延伸一具有一开孔822的穿合部823。该枢接架4,每一组枢接架4具有二相互交叉枢接的支杆41,各支杆41的上、下两端分别枢接在两相邻套筒81和下杆套31上,每一组枢接架4可活动使前、后脚杆21、22同时相对靠合或分立。该座垫5,为方形、具有卷挠性并可供人坐持,垫体四角端分别穿绕过各自对应穿合部823的开孔822,再折回与座垫5缝接固定。该靠背垫6,为具卷挠性且可供人的背部靠持的垫体,此垫体左右侧分别缝设一可套穿在对应后脚杆22顶端的套袋部61,为了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可在座垫5与靠背垫6间衔连一腰垫9。该扶手杆7,分别设于折合椅左右两侧,而可供人的手肘靠持,每一扶手杆7前端均固设有一套块71,此套块71形成一开口向下并可套设于对应前脚杆21顶端的凹槽711,而每一扶手杆7后端向后延伸一扁平连接块72,连接块72和对应后脚杆22间分别衔连一枢设件70,该枢设件70包含一套设后脚杆22外围的旋转环701,由旋转环701向前延伸两片分别位于连接块72左右侧并与之枢接的枢接板702,以形成一枢接处703;位于后脚杆22上且在枢设件70的下方突设一和第一、二缺口812、821直向对应的定位销221,此定位销221可供枢接片70抵靠,以令扶手杆7呈水平摆置,同时折合椅在收合过程,套筒81和套环82上设置的第一、二缺口812、821可供定位销221通过,为了让手肘舒适的靠设,在每一扶手杆7中央分别包覆一环供手肘置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合椅,具有一脚架杆组,该脚架杆组包含直立排列成方形的两前脚杆和两后脚杆,在每一前脚架和后脚架上分别套设一组杆套,每一组杆套都包含一固定在前脚杆或后脚杆底端的下杆套,和一活动套设在该前、后脚杆上并可上下位移的上杆套,在相邻两组上、下杆套间分别衔连一枢接架,于四个上杆套间固接一具卷挠性的座垫,在两后脚杆间组装一靠背垫,于同侧前、后脚架间各别装设一扶手杆,其特征在于:两前脚杆上的上杆套分别向下延伸出一套设在前脚杆上的套管,该扶手杆的前端活动套设在前脚杆上,其后端活动枢接在后脚杆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高山
申请(专利权)人:陈高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