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陷性黄土隧道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2699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隧道支护技术领域的一种湿陷性黄土隧道支护结构,包括岩体、洞身和仰拱,洞身与岩体连接端设有上支架,仰拱与岩体连接端设有下支架,上支架与下支架上均插接有多组锁脚锚杆,上支架和下支架远离岩体的一端均设有防水层,防水层与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浇筑有第一混凝土层,防水层远离岩体端浇筑有第二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内设有多组钢筋,在隧道开挖之后,立即将锁脚锚杆紧贴围岩设置,并在锁脚锚杆内填充灌注混凝土后形成钢管混凝土结构支架,能及时提供一定的支撑,防止隧道的围岩松弛,同时还在混凝土的上通过安装座安装有防水层,解决了防水层易被挂钉刺破、不牢固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湿陷性黄土隧道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隧道支护
,具体为一种湿陷性黄土隧道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我国黄土和黄土状土分布面积约64万km2,是国土面积的6.3%,广泛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西起贺兰山,东到太行山,北起长城,南到秦岭,面积约27万km2,地层全、厚度大、分布连续且多具湿陷性。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引起黄土湿陷的原因是黄土以粉粒和亲水弱的矿物为主,具有大孔结构,天然含水量小,具有粘粒的强结合水连结和盐分的胶结连结,在干燥时可以承担一定荷载而变形不大,但浸湿后,土粒连结显著减弱,引起土结构破坏产生湿陷变形。黄土湿陷性对隧道结构的危害非常大,施工期间常导致围岩变形迅速增大乃至坍塌、初期支护受力增大甚至开裂,运营期间导致二次衬砌开裂、隧道渗漏水等问题,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围岩条件下进行隧道建设,应防止黄土湿陷对隧道结构产生的危害,要特别注意防止水的渗入,并采取必要的人工土质改良或其他防治措施。在进行隧道的建设过程中,对于隧道的支护是最为重要的事项之一,在隧道的支护时,防止隧道岩体在隧道上出现位移、滑落、晃动是最为主要的,目前市面上缺少能够解决隧道建造时,支护牢固性及稳定性差、围岩隧道岩体在隧道上发生位移滑落问题的支护结构,并且目前防水板无钉固定的方法主要有采用系带悬吊法进行固定,在悬吊中存在挂钉易刺破防水板、系带与防水板连接处受力面积小、不牢固、系带本身强度不足、易断裂等缺点。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湿陷性黄土隧道支护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陷性黄土隧道支护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市面上缺少能够解决隧道建造时,支护牢固性及稳定性差、围岩隧道岩体在隧道上发生位移滑落问题的支护结构,并且目前防水板无钉固定的方法主要有采用系带悬吊法进行固定,在悬吊中存在挂钉易刺破防水板、系带与防水板连接处受力面积小、不牢固、系带本身强度不足、易断裂等缺点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湿陷性黄土隧道支护结构,包括岩体、洞身和仰拱,所述洞身与岩体连接端设有上支架,所述仰拱与岩体连接端设有下支架,所述上支架与下支架上均插接有多组锁脚锚杆,多组所述锁脚锚杆另一端均延伸至岩体内,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远离岩体的一端均设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与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浇筑有第一混凝土层,所述防水层远离岩体端浇筑有第二混凝土层,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设有多组钢筋。优选的,所述上支架与下支架连接端均固定连接有横向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设有螺纹孔,两组所述固定块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锁脚锚杆为空心结构,所述锁脚锚杆前端固定连接有尖头,所述锁脚锚杆靠近尖头的一侧开设有多组漏浆孔。优选的,所述防水层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通孔,所述安装座通过铆钉与第一混凝土层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位于仰拱的上端两侧均开设有排水槽。优选的,多组所述钢筋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组,且横向和纵向的钢筋通过钢丝绳进行绑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隧道开挖之后,立即将锁脚锚杆紧贴围岩设置,并在锁脚锚杆内填充灌注混凝土后形成钢管混凝土结构支架,能及时提供一定的支撑,防止隧道的围岩松弛,并对隧道进行安装支架支撑,并浇筑混凝土,同时还在混凝土的上通过安装座安装有防水层,解决了防水层易被挂钉刺破、不牢固的问题,进一步的,通过双层混凝土层对隧道进行支护,支护效果更佳。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锁脚锚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防水层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1中A处固定块结构放大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岩体,2-洞身,3-仰拱,4-上支架,5-下支架,6-锁脚锚杆,7-防水层,8-第一混凝土层,9-第二混凝土层,10-钢筋,11-固定块,12-固定螺栓,13-尖头,14-漏浆孔,15-固定带,16-安装座,17-铆钉,18-排水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湿陷性黄土隧道支护结构,包括岩体1、洞身2和仰拱3,所述洞身2与岩体1连接端设有上支架4,所述仰拱3与岩体1连接端设有下支架5,所述上支架4与下支架5上均插接有多组锁脚锚杆6,多组所述锁脚锚杆6另一端均延伸至岩体1内,所述上支架4和下支架5远离岩体1的一端均设有防水层7,所述防水层7与上支架4和下支架5之间浇筑有第一混凝土层8,所述防水层7远离岩体1端浇筑有第二混凝土层9,所述第二混凝土层9内设有多组钢筋10。其中,上支架4与下支架5连接端均固定连接有横向的固定块11,固定块11上设有螺纹孔,两组固定块11通过固定螺栓12固定连接,通过固定块11之间的连接可对上支架4与下支架5进行固定,可使得上支架4与下支架5形成一个整体,对隧道的支撑效果更佳。锁脚锚杆6为空心结构,锁脚锚杆6前端固定连接有尖头13,锁脚锚杆6靠近尖头13的一侧开设有多组漏浆孔14,在将锁脚锚杆6注入岩体1内时,可向锁脚锚杆6内注入混凝土,混凝土会从漏浆孔14中流出与岩体1连接,使得岩体1与锁脚锚杆6形成一个整体,稳定效果更佳。防水层7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带15,固定带15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安装座16,安装座16上设有通孔,安装座16通过铆钉17与第一混凝土层8固定连接,通过安装座16与第一混凝土层8连接即可对防水层7进行固定,可防止防水层7被挂钉刺破、不牢固,对防水层7造成损坏。第二混凝土层9位于仰拱3的上端两侧均开设有排水槽18,可对隧道内的水进行排解。多组钢筋10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组,且横向和纵向的钢筋10通过钢丝绳进行绑扎,使得钢筋10相互连接,稳定性更高。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在对隧道进行开挖后,将隧道上下端分为洞身2和仰拱3两部分,分别在洞身2和仰拱3的壁端进行安插锁脚锚杆6,并向锁脚锚杆6内注浆,对其进行固定,同时将上支架4和下支架5对洞身2与仰拱3进行支撑,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湿陷性黄土隧道支护结构,包括岩体(1)、洞身(2)和仰拱(3),其特征在于:所述洞身(2)与岩体(1)连接端设有上支架(4),所述仰拱(3)与岩体(1)连接端设有下支架(5),所述上支架(4)与下支架(5)上均插接有多组锁脚锚杆(6),多组所述锁脚锚杆(6)另一端均延伸至岩体(1)内,所述上支架(4)和下支架(5)远离岩体(1)的一端均设有防水层(7),所述防水层(7)与上支架(4)和下支架(5)之间浇筑有第一混凝土层(8),所述防水层(7)远离岩体(1)端浇筑有第二混凝土层(9),所述第二混凝土层(9)内设有多组钢筋(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陷性黄土隧道支护结构,包括岩体(1)、洞身(2)和仰拱(3),其特征在于:所述洞身(2)与岩体(1)连接端设有上支架(4),所述仰拱(3)与岩体(1)连接端设有下支架(5),所述上支架(4)与下支架(5)上均插接有多组锁脚锚杆(6),多组所述锁脚锚杆(6)另一端均延伸至岩体(1)内,所述上支架(4)和下支架(5)远离岩体(1)的一端均设有防水层(7),所述防水层(7)与上支架(4)和下支架(5)之间浇筑有第一混凝土层(8),所述防水层(7)远离岩体(1)端浇筑有第二混凝土层(9),所述第二混凝土层(9)内设有多组钢筋(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湿陷性黄土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4)与下支架(5)连接端均固定连接有横向的固定块(11),所述固定块(11)上设有螺纹孔,两组所述固定块(11)通过固定螺栓(12)固定连接。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利宋洋刘占杰罗强杨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三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