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张拉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26218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张拉膜结构,包括拉杆、连接固定件、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及膜面;拉杆上设置固定环;连接固定件一端连接固定环,连接固定件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第一固定块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一连接部,第一固定部内凹形成第一凹槽,第一连接部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环;第二固定块包括第二固定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二固定部内凹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相对设置形成夹槽,第二连接部包括多个第二连接环;膜面包括膜面主体及固定连接部,膜面主体部分位于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之间,固定连接部位于夹槽内,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相对固定以防止固定连接部脱离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调节膜面的张紧度,且不易损坏膜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张拉膜结构
本技术涉及膜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张拉膜结构。
技术介绍
张拉膜结构是一种以建筑薄膜材料为主体,在支座约束下形成平衡稳定曲面形态的结构形式。传统的张拉膜结构在安装时,为了将膜面紧固于拉杆上,需在膜面上开设螺栓孔,从而增加加工成本,且易损坏膜面;传统的张拉膜结构在安装完成后,在外部荷载长期作用下,膜面由于蠕变效应逐渐松驰,造成结构稳定性降低,使得在安装完成一段时间后需要对膜结构进行再次调节,使膜面应力保持在设计状态,然而,传统的张拉膜结构不方便调节膜面的张紧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张拉膜结构,以便于调节膜面的张紧度,且不易损坏膜面。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张拉膜结构,包括拉杆、连接固定件、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及膜面;拉杆上设置固定环;连接固定件一端连接固定环,连接固定件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第一固定块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一连接部,第一固定部内凹形成第一凹槽,第一连接部包括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连接环;第二固定块包括第二固定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二固定部内凹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相对设置形成夹槽,第二连接部包括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连接环,第二连接环与第一连接环一一对应;膜面包括膜面主体及与膜面主体边缘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部,膜面主体部分位于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之间,固定连接部位于夹槽内,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相对固定以防止固定连接部脱离夹槽。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张拉膜结构,将膜面固定于拉杆时,连接固定件一端连接固定环,连接固定件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的夹槽固定膜面,将不同的第一连接环及第二连接环固定在连接固定件上而调节膜面与拉杆的距离,从而方便调节膜面的张紧度,解决膜面由于蠕变效应逐渐松驰而不易提高膜面应力的问题,因此,本技术便于调节膜面的张紧度。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张拉膜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进一步,膜面的固定连接部为PE索,PE索截面呈圆形;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形成的夹槽截面呈圆形,且夹槽的截面略大于PE索的截面。进一步,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一侧固定膜面,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另一侧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进一步,连接固定件包括U型件及连接螺栓,U型件内形成容纳空间以容纳第一连接环及第二连接环,连接螺栓穿过不同的第一连接环及第二连接环而将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连接于U型件上。进一步,第一连接环及第二连接环分别设置有四个,连接固定件的U型件的容纳空间刚好能容纳四个第一连接环及第二连接环。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张拉膜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放大图;图3为图2的剖面图。标号说明拉杆1固定环11连接固定件2U型件21容纳空间211连接螺栓22第一固定块3第一固定部31第一凹槽311第一连接部32第一连接环321第二固定块4第二固定部41第二凹槽411第二连接部42膜面5膜面主体51固定连接部52夹槽6螺栓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张拉膜结构,包括拉杆1、连接固定件2、第一固定块3、第二固定块4及膜面5。拉杆1上设置固定环11,固定环11可呈U型,固定环11固定连接在拉杆1上;连接固定件2一端连接固定环11,连接固定件2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块3及第二固定块4。第一固定块3包括第一固定部31及第一连接部32,第一固定部31内凹形成第一凹槽311,第一连接部32包括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连接环321。第二固定块4包括第二固定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第二固定部41内凹形成第二凹槽411,第二凹槽411与第一凹槽311相对设置形成夹槽6,第二连接部42包括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连接环,第二连接环与第一连接环321一一对应。膜面5包括膜面主体51及与膜面主体51边缘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部52,膜面主体51部分位于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41之间,固定连接部52位于夹槽6内,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41相对固定以防止固定连接部52脱离夹槽6。将膜面5固定于拉杆1时,连接固定件2一端连接固定环11,连接固定件2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块3及第二固定块4,第一固定块3及第二固定块4的夹槽6固定膜面5,将不同的第一连接环321及第二连接环固定在连接固定件2上而调节膜面5与拉杆1的距离,从而方便调节膜面5的张紧度,解决膜面5由于蠕变效应逐渐松驰而不易提高膜面5应力的问题,因此,本技术便于调节膜面5的张紧度。在一些示例中,膜面5的固定连接部52为PE索,PE索截面呈圆形;第二凹槽411与第一凹槽311形成的夹槽6截面呈圆形,且夹槽6的截面略大于PE索的截面。在安装时,第一固定块3及第二固定块4相对固定,使PE索位于夹槽6内,而夹槽6的截面略大于PE索的截面,使得PE索位难以脱离夹槽6,从而有效防止PE索位脱离夹槽6。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41一侧固定膜面5,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41另一侧通过多个螺栓7固定。本示例中的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41一侧固定膜面5,使得膜面5的PE索位于夹槽6内,而膜面主体51部分位于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41之间的缝隙。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41另一侧通过多个螺栓7固定,螺栓7将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41紧密结合,有效防止PE索位脱离夹槽6。因此,可以不用在膜面5上开设螺纹孔,从而减少膜面5的加工成本,且不易损坏膜面5。在一些示例中,连接固定件2包括U型件21及连接螺栓22,U型件21内形成容纳空间211以容纳第一连接环321及第二连接环,连接螺栓22穿过不同的第一连接环321及第二连接环而将第一固定块3及第二固定块4连接于U型件21上。在安装时,连接螺栓22穿过不同的第一连接环321及第二连接环而将第一固定块3及第二固定块4连接于U型件21上,当膜面5由于蠕变效应逐渐松驰后,打开连接螺栓22,将第一连接环321及第二连接环往靠近固定环11的方向移动,接着固定连接螺栓22,从而保持膜面5的张力。同时,U型件21方便穿过固定环11,使得拆卸方便,且容纳空间211能够很好的容纳调节后的第一连接环321及第二连接环。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环321及第二连接环分别设置有四个,连接固定件2的U型件21的容纳空间211刚好能容纳四个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张拉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连接固定件、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及膜面;/n拉杆上设置固定环;/n连接固定件一端连接固定环,连接固定件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n第一固定块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一连接部,第一固定部内凹形成第一凹槽,第一连接部包括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连接环;/n第二固定块包括第二固定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二固定部内凹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相对设置形成夹槽,第二连接部包括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连接环,第二连接环与第一连接环一一对应;/n膜面包括膜面主体及与膜面主体边缘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部,膜面主体部分位于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之间,固定连接部位于夹槽内,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相对固定以防止固定连接部脱离夹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张拉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连接固定件、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及膜面;
拉杆上设置固定环;
连接固定件一端连接固定环,连接固定件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
第一固定块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一连接部,第一固定部内凹形成第一凹槽,第一连接部包括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连接环;
第二固定块包括第二固定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二固定部内凹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相对设置形成夹槽,第二连接部包括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连接环,第二连接环与第一连接环一一对应;
膜面包括膜面主体及与膜面主体边缘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部,膜面主体部分位于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之间,固定连接部位于夹槽内,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相对固定以防止固定连接部脱离夹槽。


2.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清泉严颖斌赵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锐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